中部时间晚上十点半,戴维•阿克塞尔罗德(David Axelrod)和我离开位于芝加哥的奥巴马竞选总部指挥室,去迎接工作人员的祝贺。这些人原以为要度过一个数据交错上升,厮杀得难分难解的长夜,但恰恰相反,他们已经在举杯相庆了,因为各大电视台刚刚宣布他们的老大当选第四十四任美国总统。 漫漫长路终于走到了尽头。这趟征途始于2006年11月,阿克塞尔罗德和我一起步入机场,前去共谋巴拉克•奥巴马的总统竞选大计。那是我们的第一次会面,前途未卜。当时,我们都认为没什么希望,估计也就碰这么一次头罢了,然后还是分道扬镳。 然而我们一直走到了现在,而且正并肩走过两年来共同战斗于其中的竞选总部大楼的走廊,前去给当选总统道喜。我们走出电梯,步入大厅,保镖们爆发出一阵欢呼,伴随着泪眼婆娑的谢意。他们的喜悦之情打动了我,那种真实感是喧嚣的电视新闻和前方不断传来的捷报所不能给予的。 “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对阿克塞尔罗德说。我们往外面街上走去。 “我了解,”阿克塞尔罗德点头道,“这事儿意义太重大了,现在还回不过神来。” 刚刚当选的美国总统——一个非洲裔美国人,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则来自堪萨斯,而他本人四年前还只是伊利诺伊州议员而已。现在,他一举击败了两党的金牌选手——希拉里•克林顿和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成为美国政治史上最大的黑马之一。 这些保镖(他们全都是黑人)的那股子兴奋劲儿深深地打动了我。后来我知 道,全美上下,城乡各地,大大小小的团体,不论黑人白人,都在上演这一幕庆祝场景。美国人不只是在表达对于某个党派或候选人获胜的满意之情,也不是为两害相权之轻者占了上风而长舒一口气,他们在表达某种更为深刻的东西。他们的反应更近乎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喜悦——因正义被匡扶而爆发的喜悦,动员起来,完成了袖手旁观者讥为不可能实现之事而爆发出来的喜悦。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而言,之前就算有这种感受也都是二手的,辗转自历史课本。而现在,我们切身体会到了。 阿克塞尔罗德和我穿过街道,来到凯悦酒店,下任总统及家人、乔和吉尔•拜登(Joe and Jill Biden)正在那儿观看选举结果。先头部队领着我们从隐蔽的楼梯拾级而上,行至一架被封闭的电梯,最后穿过大厅,去往奥巴马的套房。竞选巡演团的所有成员在大厅里一字排开,这两年来,正是这些人陪伴奥巴马巡回各地演讲、造势、拉票,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而不可思议的旅程。雷吉•勒夫和马文•尼科尔森(Marvin Nicholson)这两个壮汉更是一见面就热情地给了我一个熊抱。 阿克塞尔罗德和我悄悄走入套房,奥巴马正在和小布什总统通电话,接受他的祝贺。此时,那种如梦成真的感觉又一次贯穿我全身,令我不禁颤抖。就在我们进来前,奥巴马已经收到了参议员约翰•麦凯恩(被击溃的对手)具有历史意义的“投降”电话。回过神来,我们立刻就投入了其乐融融的拥抱和庆贺:拥抱拜登夫妇以及米歇尔的哥哥克雷格•罗宾逊(Craig Robinson);然后和米歇尔击掌相庆,感觉棒极了。米歇尔的母亲难掩兴奋之情,紧紧握住女婿——下任美国总统的手。随后奥巴马结束了与小布什的通话,穿过房间向我走来。我们拥抱良久。然后他把阿克塞尔罗德和罗伯特•吉布斯(Robert Gibbs)一起拉过来照了张相,留住了这宝贵的瞬间。 我突然注意到房间里是多么安静,没有欢声笑语,没有开香槟的声音。也许是因为筋疲力尽,或是如释重负,欢欣感并不那么夸张,而是多了几分沉静内敛,我们还真是一群相当压抑的胜利者,不明所以的局外人乍一看可能还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然而我还是不能放松下来。虽然胜券在握,但是还有一些州尚无音讯,而这些州就像我的小宝贝一样——非要把它们都哄上了床我才能歇口气,最好给它们盖上一条“奥巴马牌”蓝色毯子。我一边盯着电视机,一边在黑莓手机上查看结果,心想老天保佑。 我们从新闻报道以及我方前线人员口中得知,格兰特公园附近已经聚集了大量民众,而且大家情绪十分激昂。于是我们挤进门口等候的车子,沿湖滨大道疾驰而去;很快我们就看到聚集的人群。公园外围的民众看到我们的车队驶来,兴高采烈的支持者如山呼海啸一般,沿路追随车队,一直跟到安全入口处。阿克塞尔罗德、吉布斯和我不想站在后台看奥巴马演讲,于是我们要求先头队伍让我们下车,融入人群。我们希望被群众的万丈热情所淹没。 我看着巴拉克•奥巴马,还有他美丽的家人,出现在台上,此时,我再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一切是真的吗?这就是我们未来的第一家庭?奥巴马发表了极为精彩的演讲;其间他还感谢了我和阿克塞尔罗德,这让人有点儿尴尬,而且不敢相信是真的。 演讲结束了。奥巴马夫妇和拜登夫妇拥抱握手,向人群挥手致意,大步走下舞台。 两年前,这个历史性时刻似乎还只能是白日梦而已。它超出了可信范围——需要一点熊心豹子胆,你可能会说,才敢相信巴拉克•奥巴马能够从克林顿“夫妻店”手中抢下民主党提名资格,更别说接下来再以365张选举人票(electoral votes)赢得总统大选,而且所获得的选民票比之前的最高纪录还多了700万张,得票率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中仅次于1936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和1964年的林登•约翰逊。 这次奥巴马竞选总统可谓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战役,有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候选者冲锋陷阵在前,不畏强敌,敢于争取胜利——而且,不仅仅是赢取胜利而已,还赢得有胆魄、有毅力,把世俗陈见一次又一次地踩在了脚下。我们对待选民不是像对小孩子一样连哄带骗,我们很真诚,并且组织了群众性的草根运动,之前美国政治历史中从未见过类似场景。 这真不简单。一开始就连张罗办公室、布置电脑和电话线这类事情都颇费了一番工夫。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起初摇摇晃晃踏上“奥巴马竞选总统”这趟征程,都是咬着牙下定决心,而非傻呵呵地空怀幻想。这是一场胜算极为渺茫的政治豪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正是由于接下了这份来自芝加哥的工作,我们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亲眼目睹美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无畏而赢——引言
书名: 无畏而赢
作者: [美] 戴维·普洛夫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Audacity to Win: The Inside Story and Lessons of Barack Obama's Historic Victory
副标题: 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权威亲述竞选运作内幕
译者: 周磊
出版年: 2012-2
页数: 410
定价: 66.00元
ISBN: 978730014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