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明,大概因为自己是南方人,不大喜欢在北方待着,遂立了南京为国都,但他的儿子朱棣在北京当了13年的燕王,对北方的山山水水乃至气候、人文环境都很熟悉,因此始终钟情于北京。当然,从政治上考虑,他也是为了更好地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从朱棣上台(公元1403年)伊始,他就打算迁都北京。经过十几年的筹划、备料,施工,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的城墙、主要建筑和皇宫都已建成,于是将国都正式迁了过来,只把老爸的坟留在了南京。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整个城市在原来三重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由四圈城墙组成,紫禁城居中,外包皇城,再外是内城,最外是外城,重重环绕,把皇帝一家子严严实实地围在最中间。内城加外城总面积约60.6平方公里。每圈城都是方方正正的,除了为象征“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内外城各缺一角外,没什么不规则的地方。因此街道都横平竖直四平八稳且正南正北的。到了北京不容易迷路,皆出于此。 紫禁城 又称故宫,是最里面的城。紫禁城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城墙总长3.5公里,墙高9.9米。设四个门:午门、玄武门(清代改为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总占地约为723公顷。它是皇帝居住、办公的所在地,皇帝的一家老小也住在这里。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后因雷劈火烧等原因多次重建和扩建,但前三殿、后两宫(清改为后三宫)、东西六宫仍是明代的格局。紫禁城的位置比元大都的宫城向南移了许多。这是因为原宫城中心已被毁并改造成了景山。这样一来,整个内城也不得不向南移动了。 皇城 是第二圈,它把皇宫、园囿及宫廷服务部门包了起来。这样皇上要想简单地活动一下胳膊腿,就不用兴师动众地出城了。皇城东西宽2500米,南北长2750米,几乎是个方块。城墙周长11公里,墙高6米,砖砌的围墙刷成红色,顶覆黄琉璃瓦,显出帝王特有的典雅尊贵。城的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是承天门(清代改天安门),其余三面为北安门(清代改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除了天安门外,后三个城门现已不复存在,仅余地名而已。只有天安门依然健在,年年整修,并已成北京乃至中国的象征了。 内城 是第三圈,包在皇城外面。它的东西宽6672米,南北长5350米,周长20公里,墙高13.2米,城墙仅为夯土包砖,看来明代的汉人不如元代的蒙古人重视质量。四面墙开有九座城门,因有“四九城”之称。东面两门为东直门、朝阳门,南面即正面三个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面两门:阜成门、西直门,北面也是两个门:德胜门、安定门。正阳门因为在皇城前面,俗称前门。记得过去有一种香烟,牌子就叫大前门,要是叫大正阳门恐怕就绕嘴了,所以有时候小名叫得比大名还响亮呢。 别看明清北京城的城墙质量不如元大都,城门楼却辉煌得很。内城的各城门楼都是砖券门洞,上建两层重檐歇山屋顶、油漆彩画的城门楼,楼高33米到40米不等。城门楼是不设防的,看上去类似戏台,大约是供领导视察用的。但它却是真正的城门,也就是说,它是正骑在城墙上。 城门之外还有箭楼(见彩图“老正阳门箭楼”),那是防御用的,所以向外的“窗口”都是些小方洞,用来射箭,洞的数目在80~94个不等。城墙高耸,难以攀登,因为城墙是在城门楼一线,万一打起仗来,城外都被敌人占领了,那箭楼岂不是要被隔在敌占区了吗?为此,在城楼与箭楼之间,围有圆形瓮城或方形的瓮城,以便战时士兵可以安全地从城里前往箭楼去射箭。另外,一旦有了战事,这里可以屯兵。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士兵上战场前得有人给念念经,保佑他们平安归来或死后灵魂归天,因此在瓮城里还建有一些小庙。 城门外有一道深深的城壕,称为护城河。跨河设有吊桥,后来老也不打仗了,人们嫌吊桥揪来放去的太麻烦,就给改成石桥了,有的桥外还设牌坊。 内城城的四角有曲尺形角楼,高29米,上有144个射箭孔。 内城与皇城之间的南部为主要衙署的办公室,其他几面多为高级住宅区。城内两条南北向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和宣武门内大街)在与东西向的朝阳门内大街和阜成门内大街的两个交叉路口各建四个牌坊,俗称东四牌楼、西四牌楼。而在它们与长安街交叉的两个路口则建有单座牌坊,俗称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四个牌楼占据着中心点,巷子胡同历历可数。这些地方都是商业区。当然,皇家是不用买东西的,这主要是为城里的达官贵人服务的。皇上要想微服私访,也可以在这类地区转悠转悠。 有趣的是各门分工明确,叫做九门九车:皇帝的龙辇走正阳门,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走木材车,崇文门走货车,安定门走粪车,西直门走水车,阜成门走煤车(因此城门洞里还刻了梅花的图案),宣武门走囚车,德胜门因为名字吉利,历来兵车都走这里。不过挥师出征和得胜回朝不能走同一条路,因此德胜门没有城门洞,大家都绕着城楼走。其实这里只打过一次大战,即明景泰年间于谦率部在此与蒙古瓦剌的激战。清康熙三征葛尔丹,也由此门出入。 城墙外挖有护城河,河的宽窄不一,宽的有50米,最窄的只有3米。深度也不一样,最深的有3米,可以淹死人,最浅的只有1米,也就能淹死个猫狗什么的。 各城门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全部建成,大部分又毁于战火纷飞的明末,清初时又重建了一回。那雄伟的城楼,高大的墙垣,河边的垂柳衬着护城河的倒影,曾是北京的一大景观。如今正阳门的城楼及箭楼、德胜门箭楼、东便门角楼及一小段残墙,便是雄踞北方500余年举世闻名的明清北京城垣仅存的地面标志了。 外城 明嘉靖年间,北方游牧民族攻势渐猛,有人提出,为安全起见,在内城之外再加建一圈外郭,嘉靖准奏。于是先从南面开工(犯傻啦,敌人在北面呀!)。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南城建完,再想接着建另三面吧,一查国库,没钱啦!只好作罢,因此形成了现在北京城的南面凸起一块的奇怪平面。这块南外城东西宽7950米,南北长3100米,周长14公里,墙高7.7米,开有七座城门:东广渠门,西广宁门(清道光年间因皇帝名叫宁,忌讳宁字,遂改为广安门),南面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北面角落里一边一座的是东便门、西便门,北墙的三个门即内城南墙的三个门。 外城是手工业区和商业区。从陆路入京的货物经卢沟桥进广安门,在这里集散。因街道是随商业兴隆而发展,张三盖一间铺子,李四挨着他再建一间。既没建筑师指导,也没测量的帮忙,接来建去的,街道就歪歪斜斜的了。这与内城有规划而建的整齐划一的方格子式的街道有明显不同。各省府州县多在此设会馆,进京混事的文人、局级以下的小官、商人及平头百姓大半住在外城。 外城因为银根短缺,角楼也简单化了,就起了高15米的方形二层小楼了事。 整个城市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说是中轴线,可它跟子午线角度上有一点点偏差。子午线是老天爷定的线,而城市的中轴线仅是皇城的线,皇帝是天子,总不能跟老子共用一条线吧。这条中轴线沿用了元大都以万宁桥为中心的原则,全长8公里(确切地说是7500公尺)。 在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都是对全城的建筑布局和城市的轮廓线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的。要是把中轴线上的城门全都打开,你在永定门外趴在地上从门洞里往北看,能一眼看到钟鼓楼,你信不信? 现在,你先打个车,到永定门下车,然后从南往北看过来。如果你喜欢左顾右盼,会先发现永定门至前门这段的两侧,有天坛和先农坛两组大建筑群。然后,跨过护城河上的汉白玉桥(现在是穿过车水马龙的大街),便可穿正阳门箭楼和城楼而过。正阳门是五间两层的城楼,外有半圆形瓮城。城楼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毁去,现城楼建于1906年。城门楼下面的大门洞在古代几乎永远关着,除非皇上要出城。如今则是永远敞开着,谁愿意穿洞而走都行。现在,你走到正阳门下了,抬头,看看“正阳门”三个字有什么特别吗?对啦,那个“门”字最后一竖笔没有勾。为什么?只因皇上要走这里,皇上脑袋上悬着个钩子,那还得了!所以就把那个勾儿给抹去了。 自正阳门向北,中轴线上的建筑疏密起伏逐渐加大。在天安门与正阳门之间约800米内布置有大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俗称三座门,两侧有千步廊,大明门与正阳门之间有棋盘街和千步廊。这一带是主要的衙署区,可以想象一下,各衙门的大员们身着蟒袍玉带匆忙而频繁地穿行于其间。这些建筑自清末以来陆续拆改,现已无迹可寻。 旧日千步廊 天安门建在开有五个门洞的红色砖墩台上,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大祭祀都要从这里进出。国家有大典也要在天安门上颁诏。颁诏时文武百官按官职大小依次在金水桥上按官衔大小面北跪拜,宣诏官把诏书用一个木雕金凤的嘴衔着从城楼上缒下,因为没有复印机,底下的人接到诏书后,还要送到礼部誊写多份,然后颁告天下,这就是所谓“金凤颁诏”。天安门前是外金水河及五道石桥,桥南有石狮、华表各一对。华表及桥栏杆雕镂极其精美生动,当是永乐年建都时的原物。从天安门穿进去,北面的端门形制与天安门同。再往北即紫禁城南面的正门—午门了。 你大摇大摆地进了紫禁城,踩着中轴线沿午门继续向北,穿过前三殿、后三宫便直抵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出了神武门,可爬上全城的几何中心,又是最高点的景山万寿亭。站在此处极目四望,北京城的近观远景历历在目。再向北是一条南北向的大街。大街尽头为皇城的北门地安门。如今门已不在,就剩个地名“地安门大街”了。沿此街继续向北,可直抵鼓楼之前。鼓楼下部为砖砌,上为木构五间重檐歇山顶的楼。鼓楼之后又有体积小了一号的钟楼。古时候鼓楼司夜,钟楼司昼。也就是说每日傍晚擂鼓,清晨敲钟。击鼓自有规矩:初鼓在戌正时分(晚8点),以后每过一个时辰击鼓一次。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平头百姓,作息时间皆以鼓声为准。不过我觉得要真是那样,还不每一小时就从梦里惊醒一回?要不然怎么北京有句歇后语呢:“钟鼓楼上的家雀—耐惊耐怕。”在元代,它准确的报时靠的是一套铜壶滴漏系统。壶前立一铙神,挺胸叠肚手持双铙,待壶中水一滴完,双铙立刻击响,与此同时击响的24面鼓汇成惊天动地的声音,响彻九霄。后来这套系统被毁于火灾。明清两代皆以钦天官焚香以定更次。钟楼每晚黄昏时分鸣钟108响,报告人们天黑了,然后就没它的事了。第二天早上再鸣钟一次,催人起床。这两个体形端庄、前后相重的建筑,给全城中轴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唐人骆宾王言道“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北京城如此强调中轴线,正是要给人以皇权至高无上的印象。你是否也有同感? 城市的中心偏西,有一溜河湖并举的水,古称太液池。明代将原太液池南段分为北海、中海和南海,这是城内最大的水面。它不但是风景优美的皇家园囿,也有调节水量和小气候的作用。北段的什刹海、后海、积水潭则是供城市居民垂钓游赏的地方。原来这片水与大运河是相通的,可是到了清代,因古河道淤塞,大运河到不了城里了,这些“海”们也就自力更生地成了湖了,虽然为了好听还叫海。 为了修建各类殿宇,北京城内建了一批用于施工准备的工程,如神木厂是储存木料的;大木厂,是加工木料的;台基厂是加工石料的;黑窑厂(在陶然亭)里烧制特种砖,现在陶然亭的湖就是那时挖土烧砖形成的;琉璃厂,顾名思义是烧琉璃砖瓦的地方。这些加工厂一直用到了清朝中期。 清朝的前几位皇帝都挺谦虚的,自知文化底子浅,出自对汉文化的崇拜,清代对北京城的总体布局并无改动,只是清朝的机构设置与明朝不同,因此官邸的布局不同。另外,因为明成祖朱棣是篡权夺位上的台,为了防止后世子孙们学习他的榜样故伎重演,自朱棣以后的明代皇子皇孙们都给分封到外地当王去了。到了清政府,他们在学习明史时发现那些外地的王爷们在自己的领地上往往不大老实,于是学了唐朝的办法,把皇子们都拘在内城,在皇上眼皮子底下住着。那会儿没有计划生育,就算有,也计划不到皇帝身上。有着三宫六院72个大小老婆的皇帝可以撒开了生孩子,弄得北京城内挤了一城的亲王、格格和贝勒们,满地都是王府。至今有名有姓保存完好的王府还有124座之多。众位爷吃饱了没事干上哪里去消磨时间呢?为此又大肆扩建和新修了西山的三山五园等旅游景点,供皇族们享用。 明清北京城是集中了两朝开国全盛时期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的,且从设计到施工,完全是自主研发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它既继承了历代都城的成功经验,也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规划严整,一气呵成,具有宏大的气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清北京城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最杰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