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进北京后,金中都已是一片荒芜多年的废墟了。没铲土机没大卡车,在这里建都市简直是痴人说梦。可蒙古人也爱这块宝地,怎么办?聪明的忽必烈决定弃旧营新,于是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忽必烈请了著名规划师刘秉忠和他的学生郭守敬,来主持北京的总体设计。 元大都的地址选在原金中都的东北边。这里地势平坦,湖河通畅,几乎不费什么力气,铲吧铲吧就三通一平了。它的规划面积有近49平方公里,比金中都大了2.2倍,人口也多得多了。这么多人要吃要喝,供应和水源是建城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金中都所依仗的水源金口河来自永定河(桑干河),这条河被老百姓叫做无定河,它到了冬天就没水,夏天又泛滥,颇难驾驭。而且那会儿北大荒还没开发,粮食的供应相当一部分指着大运河从南方运来,永定河那点水连人都不够用,何谈补充漕运之需!怎么办?郭守敬为此跑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终于在昌平的山沟里发现了新的水源—白浮泉。他将此水引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再入高粱河。然后,一部分水不进城,仅流入护城河,另一部分由和义门(今西直门)进城入积水潭,在鼓楼前面的万宁桥下与通惠河及通州大运河相连。这样,城市供水和引水济漕的问题就都可解决了。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宫苑用水,皇帝和百姓是不能同饮一江水的。为此,又将一支出自玉泉山的甘甜无比的水经颐和园南水关由和义门南面入城,至甘石桥分岔,一支入太液池,另一支入皇城,名为金水河。这条金水河的防污保洁做得极好:从水源地起就不准百姓捕鱼捉蟹,砍柴种地,洗衣服涮马桶;凡是与其他水交叉处均做了漕渡,防止被其他水所污染。 郭守敬的这份功绩被供在北京新街口北面的一个小山上,供后人瞻仰。2002年我去参观郭老的纪念馆,票价竟然是5分钱,便宜得有点大不敬之感。观众一共三人:除了我,就还有两名金发碧眼的老外女子。 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大都破土动工,到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初具规模,共用了短短的9年。这9年里他们要与南宋军作战,还要盖房子、修水利、挖运河,其艰难困苦令忽必烈感慨不已。大功告成后,他把从蒙古大漠里移来的莎草,种在了皇宫正殿大明殿前,希望子孙后代不忘祖宗创业之艰。后人有诗赞道:“黑河万里连沙漠,世祖深知创业难。数尺阑杆护春草,丹墀留与子孙看。”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妙应寺以资纪念。现妙应寺白塔是保存至今的元大都最重要的地上建筑物。 元大都建成三年后,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了152年的南宋终于灭亡了(1127—1279年)。可怜的陆游,他所等待的“北定中原”者竟是他的敌人蒙古人。强悍的蒙古族不但打下了中国,而且一路向西,横扫千军如同卷席,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元朝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非汉族统治的统一的朝代。 元大都的城墙为传统的夯土墙,南北长7.4 公里,东西宽6.65公里,四角有角楼。它的城墙四周共开了11个门,南三门象征三头、北二门象征二足、东西各三门象征六臂。多么雄伟的一个巨人哪!城门的名字和数量大概是某个汉人给起的,均取自《周易》中乾坤之文。南面三门正中为丽正门,东、西两侧分别为文明门、顺承门;北面二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健德门;东面三门由北向南顺次为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西面三门由北向南顺次为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小时候听过老人管宣武门叫“顺承门”、朝阳门叫“齐化门”,其实那就是元大都城门的称谓。今日的安贞桥的名字也出自元大都的城门名。 现在在蓟门桥北有一道土埂子,中日友好医院北也有一道类似的土埂子,那就是元大都城墙的残留部分。 爱到处题词的乾隆皇帝站在土埂子上,可能是对朝代更替有感而发吧,写下“蓟门烟树”四个字,令这里成了“燕京八景”之一,也为人们凭吊成吉思汗留下一个站脚点。 皇城是忽必烈的儿子,元成宗铁穆耳接着在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建成的,目的是保护宫城的安全。皇城的城墙为夯土包毛石片,总长10公里。城市最里面还有一圈宫城,是先于皇城而建于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的。宫城的墙用料很考究,是用加碎砖的土夯成,这比纯土结实多了,外面还包了青砖,城墙周 9里 。宫城的城墙上共有四座主要的门,正南为崇天门,正北为厚载门,东墙上的门叫东华门,西墙上的门叫西华门。这宫城、皇城和大城的内外三重墙上的门都有严格的分工,各行其道,不得紊乱。大城正南的丽正门是皇帝专用的;文明门是海关,通惠河上的船只由此进出;顺承门走南方商贾;平则门则为西来贾客之用。夜间闭城后,没有皇宫亲发的象牙圆符而闯关者,格杀勿论。 元大都街道整齐划一,整个城市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其走向是将北端连接通惠河及积水潭的咽喉—万宁桥和南端丽正门外正中的一座桥相连而定的。此轴线由北向南穿皇城的北门、宫城的北门、南门,再向南穿门跨院直达丽正门。这条中轴线后来被明、清北京城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 城里的南北方向的大道称经路,东西的称纬道,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这些街道将整个城市分成了许多坊。坊外不再设围墙和门楼,相反的为方便交通,坊内还辟有更细的街,称之为“胡同”。胡同这个词是蒙文,意思是水井。古时有写成“”,显然是把大街的街字生插进“胡”,“同”两个字。这是把游牧社会的组织形式带入城市的痕迹。胡同间距为70米,正适合建一座三进的四合院房子。城市的水井、下水道也名副其实的井井有条。在今东四的南小街、北小街发现了用石条砌成宽1米、深1.65米的排水明沟;西四南、北大街发现了同样的排水明沟,盖板上刻有“致和元年”、“石匠刘三”等字样。看来老刘还挺有流芳百世的概念,可惜这个名字太普及了,想找他的传人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