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世界人民公认的有所谓四大古都,它们是:巴比伦、开罗、长安、君士坦丁堡;中国自己也有四大古都:西安(长安)、洛阳、南京、北京。前一组那四大古都,古则古矣,命却不长。巴比伦建于公元前2350年,还没熬到公元呢,就在公元前539年和公元前331年让波斯人和马其顿人前后给灭了两次。之后连年的战争,尤其是现代武器的使用,使得原来的房子几乎是一点影子都没了,还剩点儿古瓶子古罐子的,连卖带抢,也快给折腾没了;君士坦丁堡的命运也不大好,随着改朝换代,连名字都改成伊斯坦布尔了。开罗还行,可古埃及真正的古都孟菲斯也仅存遗址而已。 再看咱们的古都:长安虽有1200年的国都史,可自打隋唐以后,就没人在那里建都了;洛阳也如是;南京最后一回当国都当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唯有北京,不但建都的几朝都是统一的泱泱大国,而且基本没换地方地保持至今。更有一个别处少有的特点:这几个朝代的当朝皇上分别是契丹、女真、蒙古、汉和满等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乃至脾气秉性都各不相同。这就使北京具有了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包容性极强的性格。 北京为什么颇受自辽、金以来历代皇帝的青睐呢?这得归功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三角形的华北大平原最北端,背山面海。古人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行省。”这段话意思是说建一个国都,要背山面水。千万别在高原上,不然会旱着,也别太靠水边,省得淹了。你看,这说的简直就是北京嘛:燕山在背后、渤海在脸前。况且这里地处北温带,冬天不太冷,在地球没变暖之前夏天也不太热,四季分明气候平和,很适合人居住。 北京有多大岁数了呢?要是不算传说中上古时期的涿鹿,北京的年纪大约要从公元前11世纪,即殷商时代算起。那时候,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的就是草头王。千把口人的一块地方,只要有人出头露面,就敢成立一国。打着打着,在这块地方逐渐形成了古燕和古蓟两个小国。古燕国在房山县琉璃河,古蓟国在现宣武区广安门一带。今天的北京城即是在古蓟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此计算,北京已有3100多岁了,够老的吧。 自西周至唐的1700余年间,北京作为北方重镇经过了13个朝代,名字也换过好几个,幽州、涿郡、范阳都是北京的曾用名。 公元938年,即五代十国期间,包括北京在内的燕云十六州被那个臭名远扬的什么奸(为了民族团结,我不敢称他汉奸)石敬瑭当做礼物送给了契丹人,北京成了辽国的陪都并改名南京。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称“都”,虽然带了个“陪”字。 公元1153年,正值咱们的南宋时期,金朝的海陵王把首都迁到这里,扩大了规模并改称中都。这一年,北京正式成为了一个大国的首都。 公元1234年,南宋那边还苟延残喘着,蒙古人窝阔台已经把金国给灭了。当然,北京也就归了蒙古人。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从草原来到我中土大地,一下子就看上这块地方,就把元朝的首都建立在了这里,在原金中都的东北边破土另建,并改名叫大都,开始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 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把明朝的首都正式从南京搬了过来,并改大都为“北京”。咱们现在看见的北京城的大致模样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明王朝结束于景山脚下,同年十月初一,顺治皇帝入了关,从草原来到明皇城脚下,也迷上北京了,跟元朝一样,也把清政府从今天的沈阳迁到了北京。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用湖南话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了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升起。 自项羽火烧咸阳宫以来(以前讹传为阿房宫,后经查,阿房宫根本就没盖起来),历代开国之君似乎都传染了一个坏毛病:一上台就非要将前朝的都城、宫室、陵墓等夷为平地不可,据说这样做可以断前朝的王气。几千年来修了烧,烧了修,也不知建了多少茬宫殿,以至于把中国原本茂密的森林都砍得差不多了!但是清朝政府却保留了明代的城墙、宫殿、陵墓以及一切城市建筑,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相当完整的明清北京城,真乃幸事! 千余年来北京城遗留下来大量不同类型的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宫殿、祭坛、园囿、陵墓等供皇帝一家子及群臣享用的大型建筑群。当然,国内其他地区保存的更为古老的建筑还有的是,但却没有比它们等级更高、更完整、更巨大、更华丽的建筑组群。500余年来这些建筑倾全国的人力物力,踵事增华,在结构、材料、技术和工程质量方面都是最优等的。 您也许是个地道的北京人,或在北京长长短短住过的人,也可能仅仅是个旅游者。但我相信你一定曾为北京巍峨的城门、绚丽的皇宫、开阔的园林所倾倒。或者你对它还有些生疏?那么,就请跟着我的笔、我的镜头,把你去过的,没去过的地方走上一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