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视觉结构的把握是建立在对一个基本原理的理解之上的,这一基本原理就是:对比和相似(contrast & affinity)。什么是对比?对比就是差异。 下面不妨以“影调”这一视觉元素来举例说明对比到底是怎么样的。影调是指被摄体表面的亮度,可以用灰度阶来衡量。灰度阶相差越大的影调,放在一起所表现出的对比越显著。毫无疑问,黑色和白色的碰撞,在影调上的对比最显著。如果一幅画面要体现最强烈的影调对比,那么最好选用黑与白两种影调。 这个镜头,全部由黑色和白色组成,是说明影调对比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什么是相似呢?相似意味着接近。 在灰度上,任何一组相邻的影调,都具有相似性。灰度阶相差越小的影调,放在一起越相似。 这两个镜头就是说明影调相似性的。一个用了黑和深灰,另一个用了两种色调接近的浅灰。 每一个视觉元素(空间、线条、形状、影调、色彩、运动以及节奏)都可以用来表现对比与相似,下面的几个章节我们会分别详细讲解。 简而言之,对比就是差异,相似就是接近。对比和相似原理可以描述为: 对比越强,则视觉冲击力和视觉动感越强;相似性越强,则视觉冲击力和视觉动感越弱。 更简单地概括一下,即: 对比= 视觉强度高 相似= 视觉强度弱 那么“视觉强度”(visual intensity)究竟怎么理解呢?举例来说,世界第一过山车令人惊声尖叫,而熟睡的小狗则使人爱不释手;优秀影片中的龙争虎斗令人激动不已,而阴天里的死水微澜则让人兴味索然;电子游戏既可以令人欲罢不能,也可以让人昏昏欲睡;电视广告可以使人心急火燎,也可以让人心情舒畅;纪录片能使人瞬间惊醒,也能使人随遇而安。观众们这些情绪上的反应,都是由他们看到的影像所包含的视觉强度决定的。观众可能会因此产生感情上的波动,比如哭泣、大笑,或者惊叫;也可能产生生理上的反应,比如肌肉紧张、紧闭双眼,或者干脆呼呼大睡。一般来说,视觉刺激越强烈,观众的反应就会越强烈。 一位好的作家会小心翼翼地打磨词语、句子和段落;一位好的作曲家会谨慎地调整音符、节拍和小节;一位好的导演、摄影师、分镜头画面设计师或者剪辑师,则会按照“对比和相似原理”来使用视觉成分。 “对比和相似原理”的效果可以用下面这幅图像来演示: 哪一边的图像更激烈?右边充满了交叉的线条,从而产生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左边由于视觉上的相似性,不具有冲击力。两边具有各自不同的视觉内涵。 假设下面的画面是从两部电影中摘取的一段: 这是第一个电影的故事板(故事板是用来说明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最终会拍摄成什么样子的绘画稿)。每个镜头持续一秒钟,以白色开始,然后变成黑色,再变为白色,接着变为黑色,如此往复。这一组黑白交替出现的镜头连续放映几分钟,可想而知观众的反应会有多么抓狂。这个片段全部由对比组成,过于刺激,连续而急速地转换黑白画面,会造成太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难以忍受。 这是第二个电影的故事板。每格画面都是一样的灰色影调,没有变化。观众们看个几分钟就会发现这部电影非常无聊。这个片段由于过于单调,缺少视觉变化,同样让人难以忍受。 电影的黑白对比太刺激,而只有灰色的相似又太单一。 可见“对比和相似原理”虽然简单,但使用起来并不容易。每一种视觉元素都可以细分成若干个子元素,而它们又都最终要归到“对比和相似原理”中去。只有掌握好这个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控制视觉结构。 下面六章要讲解的就是基本视觉元素。在创作实践中,了解如何观察它们,理解如何把握它们,都非常重要。然而,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用它们来建造一座“视觉大厦”。
以眼说话——2.1 视觉结构的关键
书名: 以眼说话
作者: [美] 布鲁斯·布洛克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原作名: THE VISUAL STORY
副标题: 影像视觉原理及应用 (插图第2版)
译者: 汪弋岚
出版年: 2012-9
页数: 288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电影学院
ISBN: 978751004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