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赛报告显示男性中约有4%为同性恋者,即便用宽泛的定义及激进同性恋组织的计算法,该比例也不会超过10%。但是,专门研究好莱坞的普林德尔教授研究表明,好莱坞演员中同性恋的比例约为25%。好莱坞甚至有“同性恋黑手党”(TheGayMafia)的说法,但属于不可以公开的秘密。曾经叱咤风云的迈克·奥维茨在2002年一次采访中对此进行抱怨,结果被认为永远不得在好莱坞翻身。 好莱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汇集了大批同性恋演职员,在讲争取同性恋基本权益的大道理时一点也不落后于人,另一方面,它在实际操作时又极为保守,当聚光灯照到自己时,经常连最基本的真话都不敢说。 美国同性恋争取平等权益始于20世纪60年代,几十年来虽历经波折,但取得了重大进展。作为同性恋人士众多的行业,好莱坞照理应一马当先,利用它手中巨大的媒体威力,宣传反歧视、争权益的讯息。但影视作品中的同性恋形象最初仅限于插科打诨的配角,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大量出现真实描绘同性恋形象的节目。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好莱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知道圈中谁不是同性恋,就看他是否敢扮演同性恋。最显著的例子是威廉·赫特主演的《蜘蛛女之吻》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费城故事》,两人都因演活了同性恋角色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但谁都知道,他俩是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者。为什么这样有血有肉的好角色没有同性恋演员来争夺? 话说回来,好莱坞同性恋应分为台前幕后两大类,幕后工作者基本上不需要遮遮掩掩,如大名鼎鼎的大卫·格芬(DavidGeffen,梦工场三大老板之一)从来就不掩饰自己的性取向,他的风流艳史也流传很广。即便是普通的编导,也不会因此受到歧视。至于台前的演员,又可以细分成两类:明星和配角。如果你一辈子演配角、跑龙套,你“出柜”(英文“comeoutofthecloset”的直译,指暴露同性恋身份)不“出柜”都无妨,反正大部分观众不认得你是谁,更不会来关心你的私生活。如果你是明星,更别说是超级巨星,那么情况则完全不同了。 在银幕上风流倜傥的英俊小生洛克·哈德逊一生都躲藏在“柜子”里,直到罹患艾滋病临终前才承认同性恋真相。人们斥责他的自私和怯弱,临终前被迫透露真相的王牌小生洛克·哈德逊 因为他用假结婚来“制造烟幕弹”,甚至在病重时还跟某女演员演激情戏,差点殃及同事的健康。但当今的好莱坞同性恋明星又有几人能跟公众坦诚相见呢?圈子里一直盛传汤姆·克鲁斯跟妮可·基德曼的婚姻是一桩交易(即阿汤哥找一个掩护,妮可找一个成名的捷径),基努·李维斯曾“傍过某大款”,《美国丽人》的男主角凯文·史派西在影片中暗恋女儿的同学,在实际生活中恐怕更会狂追女儿的男友,等等。 从理论上讲,这些都是他们的隐私,跟他们的事业无关,跟我们观众更是毫不沾边。但事实上,明星的形象是一个戏里戏外的共同组合体,电影公司和他们强大的公关机器利用他们的一颦一笑,把他们神化成公众形象;这个形象一旦扎根于观众心目,就会具有超脱于明星本人的独立性。当他那些不符合该形象的生活细节流传于世,这个形象就会受到破坏。 电视谐星艾伦·德杰尼勒斯因“出柜”而受到克林顿总统的召见 第一个公开挑战这一条条框框的,是女谐星艾伦·德杰尼勒斯(EllenDeGeneres)。几年前,她在主演的情景喜剧中公开“出柜”,得到媒体的一片赞誉。不久,她的亲密爱人安妮·海切(AnneHeche)和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电影《六天七夜》上映,但票房失利。人们把部分原因归咎于安妮·海切的爱情戏不可信。之后好莱坞又有几位知名度略低一筹的明星“出柜”,但“出柜”后演艺事业均转入低潮。 大部分同性恋明星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一些激进的同性恋组织及媒体狗仔队却不屈不挠,挖掘他们的每一件隐私。究其个中原由,同性恋明星不敢好汉做事好汉当,有经济、政治和艺术三大因素。 假设阿汤哥真的是同性恋,他即便自己有勇气承认,不怕损失票房、失去千万身价,他必须考虑周遭同事的生计,因为他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周围一大批人的饭碗。若他的薪水跌一半,他的经理人、公关、助理等人的收入都会受到影响。他若有一天大义凛然要将个人秘密公之于众,那些人会说服他,说这样做其实不是“真诚”,而是“自私”。其实,很多人的演艺生涯走下坡是很正常的事,但跟“出柜”撞在一起,人家便自然以为那是“出柜”带来的事业灾难。 除了金钱损失,许多同性恋明星还害怕被永远戴上“同性恋明星”的桂冠。正因为目前公开身份的同性恋明星不多,只要你一“出柜”,你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同性恋政治的代言人,不管是华盛顿的艾滋病拨款,还是加州当地的什么法案,媒体都会来询问你的看法。很多明星对政治本来所知不多,更不想成为摇旗呐喊的吹鼓手,这跟一些知名亚裔电视主播竭力淡化自己的种族色彩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个原因说来很不合逻辑,但的确广泛存在,那就是,当同性恋明星“出柜”后,许多观众无法再接受他们扮演异性恋角色。演戏原本就是假装,为什么异性恋演同性恋大家觉得可信,而反过来就不行呢?笔者曾参与一个电影业的市场研讨会,会上我们问道:大家都知道汤姆·汉克斯没经历过艾滋病的痛苦,安东尼·霍普金斯更是没有吃过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演技和观众的接受程度。在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这些代表着美国各阶层观众的与会者承认,自己的思维经不起逻辑推理,但当他们看到安妮·海切跟哈里森·福特接吻时,他们脑海里则冒出她跟艾伦的亲热场面。 更要命的是,当同性恋明星“出柜”后,非但非同性恋角色会不翼而飞,连扮演同性恋角色的成就也会被人大打折扣。有人会说,你本来就是同性恋嘛,演一个同性恋有什么难的,又不像那些奥斯卡影帝影后,一招一式都是他们仔细观察、刻苦钻研的结果。 在如此重重压力下,许多同性恋明星选择了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中间路线,像歌星瑞奇·马丁、电视剧《威尔和葛蕾丝》中扮演同性恋的男二号,都是任凭媒体拷问,坚决不予正面回答。这样,至少没人可以骂他们欺骗世人了。(注意:不说话并不表示默认,也有异性恋演员认为回答这类问题本身具有歧视性质,因此宁愿保持沉默。) 媒体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主流媒体倾向于粉饰太平,只要明星本人不发表声明,即使他在公众场合总跟一位同性“好友”出场,它们仍会视而不见。这种情况在香港等地要比美国更严重,每当看到媒体大肆宣传某明星的最新女友,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但始终弄不清他们的意图。其一,可能他们真的不知情,但天天跑娱乐线的记者会冥顽不灵到如此地步吗?其二,他们为了保护偶像形象,故意向公众放烟幕;其三,他们愿道出真相,却怕官司缠身,所以用这些异性绯闻来捉弄明星,让他上得了台阶却下不来。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同性恋团体及媒体,他们为了树立模范,壮大声势,经常强行把明星赶出“柜”。但他们的热情太高,新闻素质却不高,有时会捕风捉影,把真的同性恋跟有过同性恋经历的异性恋者混为一谈。在好莱坞,许多少男少女在刚出道时都需要牺牲色相,如《珍珠港》男主角本·阿弗莱克曾毫不隐晦地说:只要能争到好角色,帮人“吹几次箫”无所谓。吓得公关公司赶紧堵上他的嘴,因为影迷们不必要知道这些行业内幕。这些因工作需要造成的临时同性恋绝非真的同性恋,把他们描绘成同性恋偶像只是同性恋圈的一厢情愿。 他们对自己的性取向也不再遮遮掩掩过去十几年来,好莱坞对于同性恋话题从一开始不敢正视,逐渐过渡到允许严肃讨论和真实刻画,但好莱坞必须面对整个美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许多地方因为宗教、道德或个人信念,无法容忍或接受同性恋现象,另外,年岁较大者通常也不如年轻人开放。这使得那些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身陷困境:要么像哈德森那样伪装自己,但需要冒被人勒索或利用的风险;要么将真相大白,拿自己事业赌一把。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折中的方式,站在“柜子”的门口,既不深藏,也不出来,事业和生活两头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