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地位的另一个基石是它的评选方式,相对来说是最公正、科学和透明的,且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改进。影艺学院共有14个分部(branches),另外还有若干委员会。这些分部所负责的初选是奥斯卡最具眼光的一个环节,也是最繁复的。每个成员负责自己分部的奖项,再加上最佳故事片奖。比如,你若是导演,只能提名最佳导演和最佳故事片。如今的制度是40年代由奥斯卡的会计公司普华永道推荐的,此后加以改善。简而言之,每人选五个提名者,但必须标明你认为应该得奖的顺序。会计公司将选票根据排第一的影片来分门别类,获得六分之一再多一票的第一名影片自动入选,因为提名名额共五个,这种方法将排除超过五部影片入围的可能。在任何选票上都未能进入第一名的影片此时便被淘汰。接下来,获第一名选票最少的影片根据其第二名选择重新分布在已有的排列中。如果某张选票的第二名此时已经入围或淘汰,那么就依次看其第三名、第四名等。这种方式一轮轮循环下去,直到只剩下五部影片。这听起来无比繁琐,道理相当于去掉一个最高分(入围),去掉一个最低分(淘汰),会计公司称之为“优惠制”,它的好处大于普通的加权制,因为评委无须猜测别人的选择,也不用担心自己选择的后几名会打败自己的第一选择。 在实际操作中,每个分部略有差别,而且经常会作调整。1994年,学院仍未设纪录片分部,该奖项的初选由一个临时委员会负责,成员来自另外13个分部的志愿者。那年共有63部影片参选,评委们连续三个月星期二、四晚上观片。方式如下:给每位评委发一支手电筒,当影片放到15分钟时,请大家用手电筒表决,如果四分之三评委同意,该片停止放映;此后每十分钟再表决,若有一半人支持,影片停映。这意味着开头不够引人入胜的影片,无论后面有多精彩,都可能遭无情淘汰。另外,由于志愿者多半是退休人员,口味偏保守,太“新潮”的作品也无法过关。还有,那时的纪录片评委采用零至十分的打分制,少数评委力推某部影片,将其他作品全部打成零分,造成综合分倾斜。那一年,被评论界公认为杰作的《篮球梦》便未入围,舆论哗然。此后,该奖项进行改革,设定最低分为六分,而且还成立了专门的纪录片分部。分部在投票前,会做一次筛选工作,比如2005年,视觉效果分部从报名作品中,先选择了7部影片,然后每部放映15分钟的特效片段,再选出正式入围的作品。早早出局的《罪恶之城》尽管特效非常招摇,但被同行认为没有做到为戏剧服务。另外,最佳外语片也有几部因为种种原因被取消资格,比如意大利最初选送的影片不是意大利语的,不符合影片必须以选送国语言为主的要求,后来更换。 从提名中复选,程序就简单得多,而且所有学院成员均可投票(最佳外语片等仍以看过五部提名影片作为前提)。这时会产生新的意外,尽管都是电影业内人士,如导演选演员不存在判断问题,但演员果真能辨别音响效果的优劣吗?著名电影作曲家伦迪·纽曼到第16次提名才获奖,他曾感叹道:“提名才是荣誉,因为那是真正的同行在评价你。而复选……比如我参与服装设计的复选,可我有什么资格?我不懂服装,也不懂化装,我只是凭感觉,根本不知道那些工作的难易。”2001年度他终于(也算出人意料)打败披头士保罗·麦卡尼后,上台打趣道:“多谢作曲分部给了我那么多机会,让我可以受尽可望不可即的耻辱。”此话有酸葡萄成分,也是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