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奥斯卡经济活动,受惠最大的是得到提名的文艺片。像2002年的《不伦之恋》、2003年的《时时刻刻》这样的小众电影,一半以上的票房来自奥斯卡提名激起的广泛兴趣,而不像一般商业片那样全靠首映周的收入。美国放映协会负责人估计,这类影片因奥斯卡提名所得到的“剩余”票房为北美1亿美元、海外1亿美元、影碟和电视权1亿美元,总共3亿。更重要的是,有些高雅作品完全是为了获奖而拍摄的,没有奥斯卡,整部影片引起的经济雪球就不会滚起来。 大家都知道,一部影片一旦在奥斯卡获奖,便身价百倍。但这“百倍”到底是多少?粗略计算,提名大概值3000万美元,得奖值2000万美元。确切地说,一部影片因为得到奥斯卡提名,可以在原先票房成绩的基础上,增加3000万美元的影院收入,而一旦得奖,还可以再增加2000万美元。 当然,具体数字取决于很多别的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影片本身的商业性及首映的时间。影片本身的商业元素越重、首映离奥斯卡越远,奥斯卡的票房刺激作用便越小,如《角斗士》是一部非常商业化的作品,于2000年5月在美国首映,等到次年2月获奥斯卡提名时,它已经赚了影院收入的99.4%,提名后仅多赚了0.2%,得奖后也只再增加0.4%,使得北美票房总数达到1.88亿美元。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想上电影院看此片的人差不多都已经看过了。 《莎翁情史》的命运则完全不同。该片于1998年12月底上映,到次年2月获提名时,票房为3630万美元;提名后,票房翻了一倍多,又赚了3670万美元;3月底得大奖后,另增加了2700万美元。换言之,该片60%的票房都跟它受到奥斯卡青睐直接相关。 由此可见,观众面窄、艺术性强的文艺片最易受惠于奥斯卡的光芒。在2002年,奥斯卡的福星则重点惠顾两部影片,一是《高斯福庄园》,一部描写1932年英国某贵族庄园谋杀案的精致之作,提名前票房为2200万美元;另一部是《不伦之恋》,刻画一对知识分子夫妇突然面对丧子,在提名前有1900万美元的票房。据洛杉矶美国电影行会的负责人透露,这两部作品的票房成绩在提名后一两个月里起码翻了一番。 大型文化活动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可惜有些中国官员只看到文化的宣传属性,轻视其商业属性,压抑了本该发挥涟漪作用的高曝光文化产品。在中国,大概只有像《还珠格格》那样的电视节目才具有类似的经济效应,不仅让电视商和广告商喜笑颜开,而且带动一大批周边产业。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走红剧是自生自灭的,而人家则可以定期生产。这当然跟他们的电影业有关,如果没有庞大而有序的电影生产业,颁奖这种锦上添花的活动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