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华纳在联合推销方面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手法,在商品授权方面采取防止泛滥的措施,那么,它在影片的直接宣传上则采用了欲擒故纵、一收一放的策略。公关部门每隔一段时间放出一点消息,让影迷尝尝甜头,但绝不狂轰滥炸,以免他们心态疲惫。 从一开始3名英国小演员被选中,他们只在一次正式新闻发布会上亮了一下相,然后从公众眼里消失。新闻界不许对他们采访,也不许进摄影棚探班,整个拍摄过程几乎在绝密状态下进行。 华纳的行销是从图像和字体着手的。早在2000年秋季,一套根据《哈利·波特》书中插图研发的形象出现在授权产品的包装上,那时还没有用电影图片。第2套直接出自影片的形象(包括字形),由公关部门选择适当的时候,一点一滴透露给外界。最早的形象是2000年圣诞节张贴在电影院的单张海报,画面上只有一只白色猫头鹰,嘴里叼着一张牛皮纸,上面写着“哈利·波特”的名字。最早的预告片出现在2001年3月,没有台词,只有形象,让人粗略感受一下影片的风格。第2套预告片出现在6月,里面加了些对白场景;与此同时,一张巨大的海报出现在高速公路旁,那是魔术学校的学生披着月光划小舟的情景,暗示着“哈利和他的朋友们即将来临”。第3套预告片出现在影片上映前的3周,里面有一些学骑扫把飞翔的特效镜头。由此可见,每一张新海报、每一套新预告片,都在吊观众的胃口,让大家时时记住,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电影。 该片公映前两周,华纳选择在伦敦向全球新闻界举行首映会,小明星们终于又亮相了,但整个活动处理得很低调,没有盛大的会后庆典。大概是吸取了《珍珠港》首映太招摇,结果名不副实,造成负面口碑的教训。接下来就是两周紧锣密鼓的电视和平面媒体宣传。至影片开映时,一项调查显示,所有潜在的电影观众都已知道《哈利·波特》将大驾光临本地影院,换成行销语言,就是该商业信息的渗透率已达100%。 拍任何一部商业电影,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但《哈利·波特》更具“野心”。普通电影上映后若是卖座,电影公司自然会考虑拍续集,可谓“摸着石头过河”;但《哈利·波特》从一开始就有意图发展为长期生意--在第1集上映后的第3天,第2集便投入拍摄,第3集的剧本已在赶写,罗琳开始“疾书”第5集……总之,华纳公司指望它成为源源不断的摇钱树,比《星球大战》或《蝙蝠侠》更赚钱。因此,行销人员必须分外爱护这棵“树”,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都力求科学,以免它枯萎,或者结的果实失去新鲜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