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在筹备好莱坞收购计划时,跟一家家电影公司的高层主管商讨,但它在好莱坞并没有真正的圈内心腹。人家表面上对你客客气气,但每个人心里都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看一看能否从中给自己捞到好处。索尼当时最靠得住的人,是CBS唱片公司的老总野特尼可夫,而他推荐的“最佳人选”是他的两个关系户,也就是后来让索尼“大出血”的彼得斯和古伯“二人帮”。 从1985年到1989年,美元连连贬值,使得日元跟美元的兑换率翻了一番。日本商人在美国个个财大气粗,一会儿是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一会儿是夏威夷,大有买下整个美国的架势。这种收购狂热有两个弊端:第一,被收购企业的国民对你会产生强烈的反感,这对你将来在当地市场做生意绝不是好事;第二,被收购企业看准了你的心理状态,往往开出比合理价高得多的价位,从中大捞一票。1989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最大股东是可口可乐公司,占有49%的股份,它是1982年花了7.52亿美元买来的。而索尼花费的34亿美元中,还不包括16亿的债务,所以加起来是50亿美元。换言之,在可口可乐掌握哥伦比亚的7年中,其市场价值翻了3.33倍。 一家企业在高速增长阶段,市值翻几倍并不罕见。不幸的是,在这几年中,哥伦比亚的业绩一直处于急剧下滑的危险期。20世纪80年代末,它已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出产成功的商业影片,相反,有一大批烂片即将出现在账簿上。另一方面,在好莱坞几大影片公司中,哥伦比亚的老片库也最捉襟见肘,可以推动“硬件”销售的好片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