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离开母校28年之后,我重新回到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北京电影学院。这次回来和以往不一样,我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帮助管理系开拓并教授一门研究生层次的课程——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机制研究。不知不觉中,3年很快就过去了。今天,我仍然和我的学生们认真地关注着过去3年多时间里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动态。3年来,我教授过200多名学生。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进入了他们热爱的电影产业,去追逐他们的电影梦想,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骄傲,并祝福他们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也有部分同学去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深造,我很高兴自己能在他们出国前帮他们做些前期工作,并在他们留学期间继续给他们鼓励和支持,使他们在留学期间能有更多收获,他们也总会不断地带给我惊喜!我的一些学生们刚刚迈出校门,就被美国好莱坞六大公司中国代表处聘用,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他们好莱坞电影梦的一部分。也有学生在读研究生第三年时去好莱坞公司的北京办公室做实习生。这真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电影产业好时代!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老同学、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教授。他一直在鼓励、支持着我,并且经常催促我,要我赶快把这本书写出来。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经常念叨着,要我有时间回来给电影学院的学生上些课。 当然更要感谢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感谢管理系的前任主任俞剑红教授和现任主任吴曼芳教授,正是他们的远见卓识,使“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机制研究”这门课程,早在2010年就得以在管理系开设。感谢两位教授对我的信任,把这样的良机交给了我,让我和他们一起来开发拓展这门当时在我国并不存在但又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极具借鉴意义的课程。 我也衷心地感谢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教授、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教授、动画学院副院长孙聪教授、动画学院李亮副院长和动画学院的老师们在我写书期间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 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同学们: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孙欣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部主任黄英侠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的前任处长姚国强教授……他们都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和支持,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我也非常感谢北京后浪出版公司,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他们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单万峰先生为此书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下面介绍一下我自己,也说一说写作这本书的缘由和一些想法。我叫陈焱(英文名是 Lora Yan Chen),是北京电影学院“78班”摄影系的毕业生。毕业后的那些年,同学们都赶上了机会,我也在两三年里参加了5部电影故事片的拍摄,在两部故事片中担任了电影摄影师的职务。 我于1985年赴美留学,1989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电影和摄影系获得了我的第一个硕士学位——电影制作方向的文学硕士。毕业以后,我就搬到洛杉矶,去寻找好莱坞的电影梦。 我首先到了位于太平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落在了南加州大学,在建筑学院做摄影主任。我很幸运,刚获得硕士学位不到一个月就拿到了这个工作机会。于是,在1989年9月,我就开始了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摄影主任的工作:我自己负责一个摄影的灯光房,这也是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唯一的一个摄影灯光房;负责一个有十几台放大机的摄影暗房;我还负责全院所有与摄影有关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同时,我还教授建筑学院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图片摄影课……从1989年到1992年,做了4个学年之后,我觉得自己需要新的挑战,于是在1993年的9月开始读南加州大学的工商管理总裁班。1995年,我拿到了南加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1997年初,又回到电影界,开始从事电影企业管理工作。 简单地说,我当时去读MBA,其实是自己已经想好了,将来想从事影视管理工作。于是我选了一条最近的路——科班出身。在好莱坞的大公司中,我进的第一家就是索尼影视公司(也就是哥伦比亚三星公司的母公司),在国际运作部做经理。 我在索尼影视公司工作了3年半时间。我经常是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8点:一大早就和欧洲的办公室通电话,下午和亚洲的办公室通电话,处理各种事务……整个白天忙忙碌碌的,经常是感觉还没来得及开始做自己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这一天就结束了,大多数时间是这种节奏。这3年半的磨砺,虽然辛苦,但也颇有收获:我对整个好莱坞六大公司(其实当时是七大公司或者八大公司,还有米高梅公司以及梦工厂)的运作模式、产业结构、人员构成和他们的工作流程等,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因为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同这些人和事打交道,每天阅读的就是业界的专业杂志(Trade Journal),如《好莱坞报告》(Hollywood Reporter)和《综艺杂志》(Daily Variety)。 2000年,米高梅影视公司招聘工作人员拓展在中国的业务。当时在好莱坞大公司里工作的中国人也确实很少,我也算蛮幸运的,获得美国电影协会首席营运官的大力推荐,被米高梅公司雇佣。当时米高梅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主席艾立克斯•耶门霓建(Alex Yemenidjian)为了使我确信这是我的职业良机,还特别嘱咐他们人事部门一定要发给我期权股票,并且在米高梅公司成立了一个中国事务发展部,由我主持这个部门的业务和发展工作。 2000年7月,我开始了在米高梅公司的工作。米高梅公司的中国业务,包括电影的制作和发行、电视发行、音像产品(家庭娱乐产品)、衍生产品的运作以及图书版权授权等。刚开始时,米高梅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是零,我们白手起家,相继开展了电影发行、电视发行和音像产品版权授权等业务。当时,中国每年从好莱坞引进10部大片。2001年,我们把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反托拉斯行动》(Antitrust)引入中国。这部由英国艺术片导演彼德•豪威特(Peter Howitt)导演的中小成本影片在2001年的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获得到了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我本来在大学里是学电影制作的,这一下自己也介入了电影的下游商务运作,对电影产业的概念有了更加具象的理解。我们的电影发行主要是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合作,电视发行业务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的合作比较多,此外还积极和其他公司开展业务,如比较活跃的北京电视台。当时家庭娱乐产品也挺受欢迎的,开始是VCD,后来是DVD。除影视版权授权外,还包括衍生产品的授权。也就是说,当我们拥有知识产权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发任何直接的间接的产品,使知识产权这种摸不着的无形产品的利润最大化。 2002年下半年,我感觉到业界的需要,于是就在好莱坞创办了一家名为“中国传媒咨询公司”的公司,自己担任总裁并兼任资深顾问。这家公司已经帮助许多家好莱坞主流影视公司和迷你主流影视公司完成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项目。目前我们仍然继续努力开展这些业务,除了好莱坞的大公司,我们也帮助一些独立制片公司、独立制片人以及律师事务所和他们的中国业务。比如米拉麦克斯影视公司、迪士尼幻想工程公司(加州洛杉矶的一家设计及修建上海迪士尼度假村的团队),他们也在这近几年里成了我们的客户。 下面我谈谈这本书的切入角度,或者说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规模大、历史久,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切入角度是十分重要的。我主要想观察和分析的是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现状,或者说本书重点是分析最近几年,主要为2013年的产业状况及近两三年中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变化。比如说今天的20世纪福克斯电影集团公司已不在新闻集团旗下了,而是在一个2013年6月刚刚问世的21世纪福克斯集团旗下。好莱坞最大的电影公司华纳影视公司的第一把手出身于家庭娱乐和数字发行而不是传统的电影制片人。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实时地加入了这些业界最新的变化,因为许多这种变化代表了一种新的走向和趋势。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局限,我没有用面面俱到的写作方式。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与他们的母公司产业结构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我没重复太多。反之,我是挑出其中独特的经营方式或产业结构,具体举例说明他们的运作及可为我们借鉴的良性循环模式。同时也在分别叙述六大公司的时候,将好莱坞公司主要业务具体地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一遍,供读者参考借鉴。 这本书可以作为讲授好莱坞电影产业这门课的教科书之一。到目前为止,学习这门课的学生还没有一本合适的教科书,或者说教这门课的老师也觉得还没有找到一本特别适合这门课的教科书。于是我们可以先用这本书抛砖引玉,在更合适的专著问世之前,可以先用它来做教科书。其次,这本书也将给国内的电影从业者提供好莱坞最新的、一手的、原始的,甚至可以说是即时的产业信息、业界动向等资料,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电影业前沿发展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吸取先进的理念,借鉴先进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纳入中国独特的企业文化元素,不断完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机制,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第三,社会上做其他产业的人,有些很想了解影视产业并决定他们是否进入影视界,对这些人来说,这本书有一种启发引导作用。因为我们的影视界在今后的十几年里需要大量的人才进入,单单是今天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产业需要许多已经在职的有社会经验的在职人员带来他们的已具有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比如说金融管理和融资能力,法律知识和经验,商务研究和拓展能力,市场运作和营销能力等。 本书将通过介绍好莱坞六大公司的部分发展历程及业务现状,以及一些好莱坞大公司运作中的基本游戏规则和业界常识,让国内电影从业者能够最直观地了解其运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借鉴其发展经验,逐渐建立和完善我们中国影视产业的特有模式,既能盈利又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找双方可以合作的契合点,共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中美合做的影视作品,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此外,本书第十三章“电影教育与影视产业领域的工作和职位”中,不但给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些启发和信息,也为年轻的职业工作者、教师提供了一些去做访问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由于我本人不是专门做学问搞学术研究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谈不上是什么大著作。但是,我在好莱坞及其公司16年的工作经历,我对好莱坞电影产业多年的观察和阅读,再加上我进入好莱坞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美国攻读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电影硕士和南加州大学的MBA),这些可以保证这本书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对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呈现是原汁原味的。 在此,我还要感谢我的好莱坞的同事和朋友,在过去3年中,他们作为志愿者与我一起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来分享他们的第一手实践经验。他们是业界的精英,目前仍然活跃在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第一线。他们中间有电影的制作者、制片人、独立电影公司的老板、经纪人、电影的投资人、律师、电影节主席,还有好莱坞大公司的电影市场营销总监、电视市场销售总监和家庭娱乐产品销售及运作总监等。 他们中有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地区的总裁艾理善(Mike Ellis)先生,他和他的中国区的同事们,经常给我们很大的支持。也有曾获奥斯卡奖的电影制片人、英国勋爵、英国上议院议员、前哥伦比亚三星公司的主席大卫•普特南(David Puttnam)先生,他目前仍兼任英国公开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的校长,他也曾经在百忙之中到北京电影学院,和我们的学生分享他对电影产业的一些看法和经验。好莱坞六大公司之一的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吉纳普利斯(Jim Gianopulos)先生也于2013年3月应邀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讲学、交流。 可以说,这本书里分享的很多故事、事件和数据,不只是我个人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还有我的这些同行好友们的功劳。这些业界精英在我们的班上分享的知识、体验、经验,也都被我写在了这本书里。 简单地说,这本书具有下面三个特点。 第一,新。这本书是我在2013年看美国电影产业。 第二,纯(Authentic & Original)。这本书是我个人对美国电影产业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系统化(Systemic)。美国好莱坞是个大商业体系,产业链上具有许多增值部分:包括好莱坞六大主流公司,迷你主流公司,独立制片公司及独立制片人,经纪人公司。法律渗透在每一处每一环节。 另外,我还要强调一点:本书只是我个人对业界的观察和体会,书中观点仅仅代表我个人的理解和认识,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原谅。 欢迎大家阅读、分享这些内容,并提出宝贵意见。 陈 焱 2014年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