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目标和前景的介绍 1 1 数学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目标和前景的介绍 了21世纪,数学已成为一门广阔而多层面的学科。她涵盖 的活动类别是如此宽广,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将其种种表现 归类于单一学科之中。一方面,她界定了诸如计数、时间和金钱等 使日常生活得以运转的事务的基本要点,而另一方面,她看来就像 一个密封的世界,在那里,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伟大头脑炮制着无 比复杂的谜题——接着他们再经年累月地尝试着去解决那些谜题。 与此同时,我们的政治家们一如既往地宣称着:我们需要更多的数 学家。那么,所有这些数学究竟有什么意义,她又是如何融入我们 这个世界的呢?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数学根植于早期计数文化,其源头可追溯至 大约公元前3000年。当然,数学一开始时只是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诸如市场商贸、税款支付、土地丈量、仰观星辰和历法设计等问题 都要应用到数字、计算和某些基础的几何知识。但是过了大约一千 年,埃及人开始研究他们所使用的数字系统的性质,而不大考虑是 否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他们还出于好奇心与智力上的愉悦感而创 造数学谜题,就像我们今天享受报纸上的那些数独游戏一样。数学 开始关注自身,数学家由此而产生。 到 1 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目标和前景的介绍 2 大约公元前500年时,古希腊人在数学方面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一种真正具有数学思想的文化繁荣发展起来。他们的著作影响了其 后的各个时代,直到今天仍为我们所研究。数学被视为最有用处的, 因而成为正统教育中的固有组成部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阿基 米德和欧几里得只是那些推崇数学并影响后世千百年的希腊先贤中 的一部分代表人物而已。 基督教时代的前几个世纪是倒退时期,那些热衷于数学的人会 发现他们被驱逐到了文化世界的边缘。大约在公元400年时,希波 的圣奥古斯丁提出“一个好的基督徒应该提防数学家和那些作出空 洞预言的人”,谴责他们签订了“与魔鬼之间的契约,去蒙昧人们 的心灵,将人们束缚于地狱的枷锁之中”。在那个年代里,与数学 家这个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占星术士的邪恶行径,人们认为数学 在潜在意义上是邪恶的异端主张,这种猜忌使数学在很长时间里毫 无进展。 在16世纪,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哀叹“纯粹数学之出色用 途”仍未为人透彻地理解,不过有一件事标志着情况开始好转,伽 利略获得了帕多瓦大学的数学教授职位。伽利略与罗马天主教之间 的冲突(即教廷对他的某些发现的抵制)表明,当时的人们对于数 学以及数学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影响作用的接受程度仍是很有限 的。但是到了17世纪晚期,一场数学与科学的变革发生了,主角是 伊萨克•牛顿和他的同时代者,他们永久性地改变了文化世界中的 力量平衡。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者可能会指责这种新的 世界观,威廉•布莱克也许会嘲讽牛顿,但是作为科学的语言,数 学已前途无忧。19世纪,数学系在各地大学中陆续设立,大批新颖 而有挑战性的研究著述不断涌现。数学从此得到普遍认可。 1 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目标和前景的介绍 3 实用性与纯粹性 关于数学有一种广为人知的争论,即究竟是实际需求孕育了数 学创造,还是新的数学知识给实际应用创造了机会。从历史的角度 来看,对实用性的考虑是数学发展的驱动力,但是当这门学问的内 在生命开始萌发后,“纯粹的”数学思维就有可能独自为新的应用创 造空间。好的数学基本上都具有应用潜能,但是你绝对不知道应用 的时刻会在什么时候来到。敏锐的洞见也许会在下个星期出现,但 也可能沉寂达50年甚至500年之久。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遍布着纯数学理论找到实际应用的 例子。古希腊人精心建立了圆锥曲线的理论,后来人们发现,这正 是17世纪时约翰尼斯•开普勒与伊萨克•牛顿断言行星以椭圆轨道 运行时所需要的工具。多维数组的理论(矩阵代数)是在19世纪50 年代为处理数学内部问题而建立起来的,而它恰好就是70年后快速 发展的量子理论中的“矩阵力学”所需要的。而当乔治•布尔建立 一个将逻辑转化为代数(即布尔代数)的系统时,他也绝对无法想 到,他为一个世纪之后的计算机编程提供了语言载体。 就在50年前,富于影响力的英国数学家哈代还曾写道,他在从 事数学研究时不会受限于必须为其思想找到“实际用处”的想法。 事实上,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那时的数论仍是远离实际应用的。但 是今天,他可能已无法再称许这种隔离状态,因为在这个世界中, 他的纯数学对于计算机安全领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见第14 章和第20章)。今天我们有很多种关于维度的理论,但是当曼德尔布 罗特在20世纪70年代中致力于“分形”研究时,大概很少有人会猜 测出它们的潜在应用(见第12章)。 但是数学家确实也是在意需求的。在18世纪,詹姆斯•瓦特遇 1 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目标和前景的介绍 4 到了如何将蒸汽机中活塞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的问题,其结 果是工业革命期间诞生了几何联动理论。当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密 码破解者时(见第14章),拥有非凡才能的数学家从众多大学应征而 来,结果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建成。 因此,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在 电子时代,这一点更是显得格外真实。没有数学,计算机将一无是 处,数字摄影技术根本不会出现,手机也将进入沉寂的世界。但是 今天,职业数学家的“纯粹”研究也将大大受益于计算机的计算能 力:这次轮到“应用数学”反哺“纯粹数学”了。 数学还有自我意识的一面,即她在哲学层面上反思自身的一面。 关于这方面的历史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历程:从古希腊人所认为的 数学家揭示的只是早已存在的真理,到关于数学家角色的一种更为 精巧的定位,其中涉及创造性和想象力(见第19章)。 在现代数学中,知识发展的基础在于公理和逻辑演绎。古希腊 人预设了他们的公理的真实性,而今天的数学家则只期望公理是相 容的。20世纪30年代,库尔特•哥德尔给数学带来了冲击,他证明 了“不完备性定理”,这个定理指出,在一个形式化的公理系统中, 某些数学命题在只使用该系统公理时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换言 之,当今数学中可能存在着不可证明的真理,因而也许只能保持现状。 尽管现代数学可以说是广袤而丰富的,其根基仍可如学校课程 中那样划分为算术、代数和几何等分支。那么,它们的核心是什么? 它们又将向何处去呢? 数及其特性 在数学的保留节目单中,用以计数的数字始终保持着最为重要 1 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目标和前景的介绍 5 的地位,它们是所有数学家的起点。它们的演变历史可谓丰富多彩 (见第2章),毫无疑问,我们最终使用符号0~9来表示的“以10为基” 的系统并不是必然的。比如,最开始时并没有0。 质数(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的数)的特性是非常让人着迷的研究 对象。我们仍不清楚它们在计数数中是如何分布的,考虑到我们认 识质数已超过2000年之久,这一点几乎是难以置信的(见第3章和第 20章)。除了计数数和其中的质数之外,在几个世纪中这份节目单就 扩展到还包括负数、分数以及通常所称的“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 小数。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便是数学家所说的“实数”(见第4章)。 数的内容远不止于这些。“实数”还只是一维的。我们可以设想 它们在数直线上向左方(即负数)和右方(即正数)伸展。当数学 家们凭借我们所称的“复数”(见第5章)而勇闯二维世界时,一次 伟大的飞跃来临了。它们在解方程和提供新的分析理论等方面为数 学家带来了更强的力量。今天,“复数”对于诸如电和磁等现象的研 究可谓至关重要。 于是,我们有了很多种类型的数,但是它们要延展到哪里才会 是尽头?自古以来,数学家便注定要与无穷这一主题进行较量。自 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就认为“潜无穷”是存在的——这是一种永 远不可能到达的无穷。但是到了19世纪,格奥尔格•康托尔引入了 另一种无穷的观念,使得我们有可能去讨论很多的无穷(见第6章)。 几何、代数与数学中的变革 两千多年以来,几何学一直受控于古希腊人那似乎是无可抗拒 的权威之下,直至今天,学生在校园中所接受的多种规则也是由他 们制定的。特别是欧几里得,他依靠自己缜密的思维能力建立了一 套呈现为如经典般真理的几何学知识系统。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欧 1 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目标和前景的介绍 6 氏几何学逐渐暴露出不足,人们最终明白,还存在着其他有效的几 何学可以用来处理二维、三维甚至更高维度的现象(见第7章),并 产生了“流形”的概念——这种形状的局部和整体具有不同性质的 几何学(见第17章)。这些几何学甚至比欧氏几何更有资格宣称是“宇 宙的几何学”,那可是一个深受物理学家关注的主题。 物理学家利用几何学去追索事物和宇宙的奥秘,生物学家和医 学研究者则采纳了另一种类型的几何学,“纽结理论”,以便理解 DNA的拆解和分析——这项实践引发了关于DNA检测的争议,并且 在人类身份识别与案件侦破等问题中产生了众多复杂而又难以预料 的后果。总而言之,数学家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几何学,在这个 工具箱中,科学家们可以选择看起来最适合于处理当前工作的工具。 将几何学转译为代数的语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项发展应 归功于17世纪的笛卡儿。在20世纪,对称的几何学也化身为代数学。 对称性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性质,在数学中(以及在其他很多领域中) 经常被用来定义美(见第15章),现在我们可以用数学的“群论”来 把握它了。群的概念在近世代数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使得对称性可 以在微观尺度上进行考察(见第18章)。在一项可以追溯至19世纪的 宏大研究项目中,数学家们最终于1981年完成了有限单群的分类。 在这个“巨型定理”中,人们创造出一幅关于群的地图,所有的群 都被划分到各族之中,此外还有26个散在单群——其中最大的一个 包含大约8×1053个元素,也就是8后面接着53个0。现在群论在理论 物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空间的变换就构成了群;在化学 和晶体学中也是如此,因为在这里对称性出场了。 在一个代数问题中“求出x的值”,这对于每个受过基本教育的 数学界人士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这类“逆”问题是数学所擅长的 领域,其应用颇为广阔。在这里,我们经常需要求一个“未知量”, 1 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目标和前景的介绍 7 但是最初我们所得到的只是一个关系或者是关于这个未知量的一个 方程。比方说,已知将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米所得到的面积为400 平方米,作为一个逆问题,我们就能够计算出最初那个区域的未知 边长x。利用代数知识将方程(x 3)2 400“展开”,即可得到x=17。 当数学界的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公式来完成这些 工作时,我们也就乐得走捷径(见第11章)。 向太空发射火箭,就要用到“微分”方程,而这意味着“微积 分”的使用(见第8章),这种方法的典型应用就是速率和加速度的 测定。有各种特定类型的微分方程,都有已发展成熟的理论支撑, 但是也存在着很多没有精确解的“一次性”①方程。庞加莱建立了微 分方程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这是一种“定性”理论,它关注的是解 的性质而不是如何求出具体的解。这一研究导致了“混沌”理论(见 第13章),从而为新的拓扑理论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彻底背 离了我们看待形状的方式(见第17章)。 新颖的和未知的数学 “拓扑学”对于只具有普通水平的非数学界人士来说可能不是那 么容易理解,但是另外两个相对晚些的发展成果可能更为人所熟知: 概率和统计。 数学中最出色的现代产物之一,概率理论(见第10章),使我们 能够用定量方式来把握不确定性。17世纪时,娱乐性的数学以对赌 博问题的分析为我们开启了这一理论,而现在,这个理论逐渐成熟 并发展出严谨的微积分方法,从而成为风险分析的核心基础。统计 ① 原文为“one-off”,指“一次性的”。这里的意思可能是说,无法给出公式解 法的方程只能求出数值解,也就是每次针对具体数据只能求出一个解,而不 是像公式解法那样,一个公式就给出了一大类方程的解。——译者注 1 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目标和前景的介绍 8 学是与概率相关的一个领域(见第9章),它为如何恰当地处理数据 提供了理论,也为进一步实验提供了背景。在某种意义上讲,统计 学开端于农业实验,不过今天它已应用得极为广泛,以至于任一人 类活动,从政治到医学,几乎没有不用到统计学的。 对统计学及其他数学成果的运用,很自然就会使人想进行预言 活动,以便了解未来(见第16章)。人口统计学家想要对五年内的人 口数目做出合理的预言,证券交易人则试图根据统计学证据和预示 性信息来预测股票市场。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些都是很困难的问 题,如同预测天气一样,要依赖于至今仍无法求解的数学方程(见 第20章),而“蝴蝶效应”更使其难上加难(见第13章)。 因此,数学也有古老与新颖之分。为了避免认为已接近大功告 成而只会坐享其成,我们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仍未解决的数学问题是 存在的,而且数量很多(见第20章)。况且,若不这样做,数学便会 逐渐枯萎。有一些尚未解决的大问题长年困扰着思考者们,例如哥 德巴赫猜想和黎曼假设,这两个问题都是与质数有关的;不过还有 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当然,目前已有相当进展,其中一些足以 荣登头版。1994年,费马最后定理的解决使数学成为公众视野的焦 点(见第15章)。在此之前,数学与计算机联手解决了“四色定理” 问题(见第11章),以及最近,一位隐居世外的俄罗斯数学家震惊了 全世界,他证明了百年问题庞加莱猜想——而且他甚至不愿去领取 属于自己的一百万英镑奖金(第17章)。 那么,数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就某些方面而言这是个奇怪的 问题。我们承认它们可以仅仅是活动,是思维过程和对想象力的训 练,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满足——人们总是沉溺于此,而且还将一直 沉溺下去,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要是有人想寻找它们的用处,就 会发现它们的用处随处可见且不断激增。如果有人愿意去探索数学 1 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目标和前景的介绍 9 对于我们关于世界、宇宙、自然以及人类交往的知识所贡献的一切, 那么也会得到同样的感受。在改变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可以做到 和已经做到的事情是无可估量的。但归根结底,激励数学发展的是 人类最基本的、足以作为其特征的品质——永不满足的好奇心。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10 2 数,从何而来? ——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日常生活中,我们和数密切相关。早上一醒来,我们便用 朦胧的睡眼去关注钟面上的一圈数字,当然,更为常见的 是数字闹钟上的闪烁符号;我们可能要乘坐134路公共汽车赶往大学, 或者是追赶前往帕丁顿的08:32的列车去上班;我们要数好零钱去买午 餐,我们要查看记事簿上的日期,我们要按动移动电话上的按钮;在 一天快要结束时,我们会漫无目的地上下滚动那控制数字电视频道的 令人眼花缭乱的箭头,直到我们最终上床睡觉时,还要最后再看一眼 时间。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那样地根深蒂固,我们又是如此地沉浸于 数的世界中,无法看清这个万能工具的庐山真面目。那么,它们究竟 从何而来呢? 当然,我们所遇到的很多数只是单纯的名称或标签。理论上 讲,用数以外的方式也能使我们搞清楚公交路线。著名的亨氏“57 变”①和杰克•丹尼的“Old No.7”②巧妙地暗示着一系列具有微妙 ① 1896年,亨氏提出了一个非常简短但极具吸引力的销售广告——“57变”,将当 时它的60多种产品归为57类。这“57变”是指亨氏公司在一年52周内可以为顾 客提供不同的食品,加上圣诞节、感恩节、新年、独立日和复活节5个节日的 食品,顾客在一年中可以享用57种全新的佐餐食品。——编者注 ② 杰克•丹尼(Jack Daniels)是世界十大名酒之一,杰克•丹尼酒厂1866年诞 生于美国田纳西州,是美国第一间注册的蒸馏酒厂。该厂生产的威士忌酒瓶 上标有“Old No.7”的字样,但对于它的具体含义却众说纷纭,其真相始终 都是不解之谜。——编者注 在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11 差异的罐头食品和威士忌,但它们也还是人造标签——商标。即使 是这些商标,它们的有效性也要依赖于人类社会为了将物体排序(第 一,第二等)和计数而建立起来的数字系统。 今天,人类几乎已是普遍地采用由0到9这10个符号构成的同一 数字系统来进行计数和排序。这些符号组合起来便能力非凡,足以 表示从星系之间的辽阔距离到一个原子核的半径,而且可以用不 同方式去表示它们。非专业人士可能会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写成 93 000 000或是九千三百万英里,而一个数学家或科学家则更欣赏 9.3×107(即9.3乘以10的7次方)的简洁精巧。要描述一米的一千分 之一,我们有3种方法:0.001米,1毫米和103(即10的3次方)米, 但一个原子核的微小直径,则最好还是表示为1015米。 尽管那10个符号是如此精巧而威力无比,它们却绝对不是理 所当然的,在人类发明数系的过程中,它们既不是开始,也不是 结束。 最早的计数方法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可以追溯至3万年前的物证来证明数字的 早期记录形式——“计数棒”,即带 有表明数量的标记的木棍。在非洲 和东欧,用于记录数字的有凹痕的 骨头进一步证明人们曾从事过计数活动。在13世纪的英格兰,征收 税款时仍然要使用计数棒,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传统方法一直持 续到19世纪20年代才被纸质记录所取代。直到今天,当我们要记录 持续增大的数量时,比如比赛中的得分或者是统计调查中收集的数 据,计数标记仍然是有作用的。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每计数到5 就画一个像是篱笆墙的记号,它可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画篱笆墙的计数系统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12 全世界都可以看到标记方法的使 用。比如一种来自南美洲的方法,也是采 用五条线,不过画出的是不同的图形。 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原始计数系 统中,数量超过小额数字后便混为一谈。在塔斯马尼亚,人们使用 一种可以翻译为“一个”、“两个”和“多个”的计数系统。而在大 陆地区的昆士兰州,曾使用一种包括“一个”、“两个”、“一个和两 个”、“两倍的两个”和“多个”的计数系统。 巴比伦人和埃及人 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系统在“文明的发源地”(中东地区) 出现了。巴比伦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繁荣发展起来,这一地区 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是今天伊拉克的一部分,它的 首都巴比伦坐落在今天巴格达城以南80千米处。在公元前3000年, 古巴比伦人使用一种围绕数字60而建立的数字系统。我们今天的文 化生活中还保持着它的残留痕迹,比如在时间的度量中一分钟有60 秒,一小时有60分钟;另外由于巴比伦人将数学应用于他们的天文 学中,因此一个完整圆周的度数也为360。基于数字60而建立的数字 系统在数学方面是有优点的,比如,60能够 被多达11个比自己小的数整除,即1, 2, 3, 4, 5, 6, 10, 12, 15, 20和30,对处理数量分配问题具 有明显优势。 数字1~60只需用两种符号即可表示出 来,这两种符号很容易刻在用来记录的泥板 上:它们是一条竖线和一个楔形符号。数字1 用竖线符号表示,2~59则分别用两种符号的不同组合形式来表示。 一种南美的计数法 两个巴比伦数字符号 巴比伦数字符号中的数字23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13 巴比伦人从左到右阅读文字,他们的数字也是根据在一行中的相对 位置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和今天的数字体系是一样的。数到60后, 他们便重新开始,用一道竖线符号来表示60,就像写1时那样,因此 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解释其实际含义,比如要度量的对象是角,那 就更可能是60度而不大可能是1度。他们没有相当于零的符号。 古埃及人建立了一种完全不同又非常复杂的数字系统,并且充 分地呈现于建筑金字塔这一超凡的实践活动之中——这一壮举需要 三维几何的知识和相当精确的度量水平。这一系统大约在公元前 2700年左右出现,是以10为基数的。对于数字1~9,他们使用竖线计 数符号,接着对数字10和100赋予两个不同的符号。与巴比伦人不同, 埃及人是从右到左书写的。表示较大数的符号要更繁复一些,例如, 他们用小鸟符号来表示数字100 000。 埃及人的数学主要是与实际事 务相联系的,但是他们也掌握某些 精妙的算术技巧。他们做乘法的方 法是很特别的。在我们现代知识系 统中,心算乘法需要熟悉乘法表, 我们往往是在学校中借助机械记忆 的方式而掌握的。但是,生活在古 埃及时代的孩子们实际上只需要乘以二的乘法表,因为他们做乘法 的方法需要使用“算盘”①。 吠陀雅利安人 让我们继续东行,在公元前二千年时,吠陀雅利安文明从中亚 ①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报道,古埃及人是在圆盘上用小石子进行演 算操作的。——译者注 表示10和100的古埃及数字符号 古埃及符号系统中的数字234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14 扩展到印度的印度河谷,关于它所使用的算术方法的记录在大约公 元前1000年就出现了。在名为《吠陀》的古印度文献中包含着诗歌、 文学和古训等内容,其中可以看到这种文明的19条数学“箴言”,或 者说是文字公式。这些箴言为处理一系列算术问题提供了巧妙解法, 有的还有多种解法。例如,其中一条“竖直与交叉”箴言是关于整 数乘法的——在现代数字系统中这需要一段冗长的心算过程。它是 通过一系列乘法和加法过程来实现的。比如我们想要用13乘以24(假 设我们使用熟悉的符号),首先画一个网格,上面写13,下面写24。 吠陀雅利安式网格 将“竖直”数字相乘,再排列在一起,得到数212:即,(1×2) & (3×4)→2 & 12,记作212。接着将对角线上的数“交叉”相乘并加 在一起,所得结果乘以10:即,(1×4)+(2×3)→4+6=10,乘以10 得100。 现在,将212和100加起来,就得到正确结果312。这种方法看起 来像是魔术一样,而它的正确性就在于如下原理:要将两个数相乘, 比如说ab×cd,实际上就是进行乘法(10a+b)×(10c+d)。 零的出现 零是数学符号中的后来者。它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作为占位 符号而出现,例如可以用来区分数字27和207。无论是巴比伦人、埃 及人、希腊人还是罗马人都没有相当于零的符号——他们没有表示 “没有”的符号。零的第二个功能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数,在这个意义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15 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他在大约公元600 年时尝试将零引入了数字系统中。 零的拉丁名称(cifra)逐渐演变为zefro,在意大利文中就变为 zero。法语中的“chiffre”(即“zero”)译为英文时变成“cipher”, 这个词今天已不常用。在英语中我们用“nought”(即“无”)来表 示零的意思,它来自于“nothing”这个词。从数学角度来讲,“无” 其实是一个错误的称呼,因为以为数0就是什么都没有本身就是错误 的。零无疑是有意义的,这个符号在我们今天的观念中发挥出真正 的巨大力量。正如婆罗摩笈多所认识到的那样,在数学意义上的困 难是,如何协调新来到的数字0与数系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 基数与二十进制的残留痕迹 数学家们会谈论在不同文化的计数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 “基”。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为计数系统的核心单位或者是搭建系统 所用的砖石。今天我们所用数系的基是10,即十进制系统,呈现为 0~9这10个符号。但是历史已经见证,不同文化为了让数字适应其不 同需要而分别采用过2, 3, 4, 5, 12, 20作为基,当然,还要算上巴比伦 人使用过的60。即使到了今天,在我们的数系中依然可以看到继承 不同文明之成果的痕迹,证据就是我们描述数时所用的语言。例如, 在德语和英语中,“eleven”(德语为elf)和“twelve”(德语为zwölf) 这两个词,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显得很奇怪,它们在10以前的各个 数字和紧随其后由“ten”衍生出来的表示“十几”的数词之间形成 了一个断层①。它们是以12为基数之数系的残留痕迹,实际上就和在 使用十进制之前以12便士为1先令是一个道理。 ① 从形式上看,从“十三”(thirteen)到“十九”(nineteen)的英文词的构词法 是一致的,都是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连接起来,只有一点细微变化。 相比 之下,“十一”和“十二”这两个词的形式显得与众不同。——译者注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16 “造物主的手法神秘莫 测。但是他使用以十为 基的数字系统,而且喜 欢凑整数。” 斯科特•亚当斯,美国漫画家 在今天的危地马拉和墨西哥东南部地区,在被征服之前的玛雅 文明中,曾采用过一种以20为基的数系,我们称其为“二十进制” 系统。(有趣的是,玛雅人也是最早拥有以位值制为基础且包含零的 概念的数字符号系统的民族之一。)这种数系的来源常常被归因于我 们的10个手指和10个脚趾,很多文化中都包含着以20为基的数系的 残留痕迹。在英语中(以及在法语和德语 的相应词汇中),表示“十几”的数词序 列总会在十九停下来,以便为特殊的数词 “二十”让路。 20这个量还以其他很多种方式出现 在我们的语言和生活之中。它有一个同义 词是“score”,说到这个词,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英国国教祈祷书中 将寿命70年称为“3个score又10年”。英制度量衡中包含英担(cwt) 这个单位,20个英担就是一吨;在使用十进制英镑货币单位(1971 年)之前,1英镑等于20先令。法语中也残留着曾使用二十进制系统 的痕迹,有一个不是很常用的词,表示八十——quatre vingt(四个 二十)。 十进制 尽管有各种关于其他数系的残留痕迹,今天这个世界统一使用 的还是以十为基的“十进制”系统。 从很多角度来讲,这对于人类是很自然的选择:我们有10个可 以用来计数的手指。古罗马人使用以10为基的系统进行整数计数, 不过对于比较简单的计算,他们使用以12为基的分数系统,因为12 可以被2, 3, 4和6整除。(某些历史学家认为,之所以用12作为基,是 因为我们的每根手指上有3个关节,要是不包括拇指的话,每只手上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17 就有12个关节。)事实上,罗马人对于数学发展的贡献可谓微乎其微。 但拉丁语是很多种现代欧洲语言的根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讲,我 们用来表示数的词是从拉丁文来的;而罗马人的数字书写系统,即 I, II, III, IV, V, …, X等,则与我们所使用的“正常”数字平行地持续 发展,特别是在记录日期的时候。 今天我们使用的数字符号最早是由婆罗摩笈多时代的印度数学 家所使用,并由阿拉伯学者继承而来。随着阿拉伯旅者、商人和征 服者的足迹拓展到北非并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这些符号也随之传播 开来。到12世纪时,阿拉伯人的数学知识也传播到西方来:9世纪数 学家花拉子密的《论用印度数字进行计算》以拉丁文译本的形式出 现,比萨的莱昂纳多(也称斐波那契)在他1202年出版的《计算之 书》中大力宣扬这种印度—阿拉伯计数系统。13世纪时,英国哲学 家、数学家和异端修道士罗吉尔•培根曾记录过这种符号。 罗吉尔•培根记录的数字符号(13世纪) 经过很少的一点改动后,到16世纪时,普遍使用的10个数字符 号就已和我们今天所用的非常相似,并且随着大批量印刷技术的出 现而获得了更高的标准化程度。 二进制 尽管事实已经证明十进制系统是强有力的也是善于适应变化 的,但现代计算机技术却还是形成了一种不同类型的数字系统。由 于计算机中的每个开关处于或“开”或“关”的状态,计算机技术 就建立在识别这两种状态的基础上。由此产生出二进制系统,它的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18 字母表中只有0和1两种符号。由于我们的头脑并不会本能地用二进 制数进行思考,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将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进行相互 转化的方法。 在十进制系统中,我们使用10的幂次 来表示数,例如数312是由3个100、1个10 和2个1组成的。而对于二进制系统,我们 必须用2的幂次来表示数,也就是每次翻一 倍: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等。 因此,用划分的方法可以将数312转化 为二进制形式,首先找到不超过312的2的 最高次幂,即256,接着逐次向下。由此我 们得到312=256+32+16+8。但是接下 来,要得到二进制的数,我们还必须考虑到那些在上述表达式中没 有出现的2的幂次,在出现2的幂次的位置放一个“1”,没出现的位 置放一个“0”。补充完整后,得到: 312=1×256+0×128+0×64+1×32+1×16+ 1×8+0×4+0×2+0×1 换言之,十进制数312变为二进制数100 111 000,或者用脚标数 字来指明所选择的基数: 31210=100 111 0002 不过,还有一种由两步构成的技巧可以将十进制数转化为二进 制数,它类似于古埃及人在做乘法时所使用的加倍方法。首先,将 该数字置于表格的最右端,接着将它不断地除以2,直到结果是1为止, 在整个过程中不用考虑任何余数。还以312为例进行说明,到某一步 骤时我们要用39除以2;记录答案19,而忽略余数1。由此得到表格中 十进制数 二进制数 0 0 1 1 2 10 3 11 4 100 5 101 6 110 7 111 8 1000 9 1001 十进制—二进制转换表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19 上面一行的内容。其次,在表格的下面一行中,我们记录上面一行 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每个奇数记为“1”,每个偶数记为“0”。下面 一行中的数字序列构成了我们需要的二进制数。 十进制数 1 2 4 9 19 39 78 156 312 二进制数 1 0 0 1 1 1 0 0 0 求二进制数的除法表格 八进制与更高进制 很自然地,二进制数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它们会形成由1和0组成 的极长的数字序列,从而耗光宝贵的计算机内存。从理论上讲,我 们可以采用希望使用的任意基,因此,缩短二进制数的一种方法就 是用基为8的算术系统对它们进行转化。在这种“八进制”算术中, 我们的字符集中需要有8种符号:0, 1, 2, 3, 4, 5, 6和7。 继八进制之后,下一个能够进一步将较大的二进制数压缩为简 短表示的基是16,即采用十六进制系统。对于这种系统,一种便利 的字符集选取方式是采用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和F这 16个符号,其中A对应10,B对应11,C对应12,依次类推。要将一 个二进制数转化为十六进制,只需将每四位划为一组(从右边开始), 例如: 31210=(0001)(0011)(1000)2 再次参考刚才那个十进制—二进制转换表(忽略多余的0),我们 得到结果: 31210=13816 不过,还有可能存在着完全由字母构成的十六进制数,例如, 十进制数2748用十六进制表示为: 2 数,从何而来?——从骨头上的刻痕到十六进制 20 274810=10×162+11×16+12=ABC16 关于十六进制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计算机的本领还在不断发展, 而现在我们又开始熟悉以32和64为基的系统了。 数的漫长旅程 从最初刻在骨头上的标记到十六进制乃至更多发展,数所经历 的这段旅程可谓漫长。在旅途的第一阶段,前进动力是人类社会的 实际需求。但古人所关心的又不仅仅是数的用处。大约在公元前500 年时,希腊古典时期①的公民们在他们称为逻辑的公共平台上使用自 己的数系,诸如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等思想家已经致力于建立算术 知识,即数论。数学独立的魅力和美从古代便已显现无遗。 2500年后,印度—阿拉伯十进制数系已证明其最为持久之特性, 并为满足整个世界的数学、科学和日常需求而广泛传播。但数的历 史还揭示出,在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域中,各个文明是如何坚持用自 己的方法处理数量和排序问题的。我们所拥有的数学遗产,包括数 学的语言,见证了过去所施与我们的恩惠(巴比伦人的六十进制、 罗马数系及二十进制)都对我们今天的数字词汇表有贡献。这是一 笔丰厚而又多元化的财富。__
影响数学发展的20个大问题——摘录:从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到数的漫长旅程
书名: 影响数学发展的20个大问题
作者: [英] Tony Crilly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原作名: The Big Questions:Mathematics
译者: 王耀杨
出版年: 2012-4
页数: 220
定价: 2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图灵新知
ISBN: 978711526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