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代序】 2008年,是一个将被历史记住的年份。 不是故作玄虚 *********************** 20世纪的后半叶,英伦有学者,名曰霍布斯邦。霍教授在浩瀚史海中蓦然回首,看到了四个年份。 它们分别是: 1789年,发表了《人权宣言》的法国大革命; 1848年,终被镇压安抚的欧洲1848年革命; 1875年,席卷欧洲的大危机,大萧条的降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启动告别世界中心舞台的序幕; 再就着他有幸亲眼目睹的另一个重要时刻:1991年,苏联红旗落幕,穷尽其后半生,洋洋洒洒,写出四本史证力著流传后人。并以此学识,为不列颠女王封爵。 它们分别是: 《革命的年代 1789-1848》 《资本的年代 1848-1875》 《帝国的年代 1875-1914》 《极端的年代 1914-1991》 1991年以后是什么年代?2008年以后是什么年代? 誉有当代史学泰斗之称的霍老先生,并没有给出答案,也许,作为历来长于回顾的历史学家,他也不愿意冒风险,为我们远眺蓝图。 *********************** 奥巴马说:We Need Change! 美国需要,改变! 于是,在危机乌云中的11月,他,有色人种,民主党的原非热门候选人,最终当上了美国总统。 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有能力,向他引以为榜样的民主党先贤罗斯福,救美国于危情,我们更不知道他是否有能力,能够在最长可能八年的任期里还他的选民一个让他们怀念的肯尼迪的六十年代。 需要改变?改变什么?为什么要改变? 大概是由于古老的老大帝国脾气的传承,国人的反应程度,似乎自晚清以来,就慢一拍。 在美利坚举国喊变的时刻,中国正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但是,四处蔓延的经济萧条的忧虑,已经弥散在中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这个过去的“经济明星”的上空。 霍老先生停笔的年代,是1991年。大概从更早的1980年起,到2007年,可以被称呼为“资本的年代II”,而其中从加速到繁荣再到狂欢的年岁,就是1991年到2007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与美国,在过去的16年里,宛如两个钩子,相互勾合。有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全民负债化、经济金融化,对应的就是中国的工业化、车间化、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工厂化”。 这第二个“资本的年代”,与百多年前的第一个“资本的年代”(1848-1875年)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百年前的那个资本狂欢,很大程度上是各个国家之内的狂欢和社会分化,尽管英国的资产阶级日益成为了资本输出的寄主,但在那个年代,除了跨国的证券认购以外,产业的跨国转移,阶层的跨国分化,尚不明显;而在现代债务信用货币制度和发达的航运、信息科技的扶助下,这15年的资本狂欢,却是一个跨越国界的盛宴,今天的美国的寄主化,远远超出了富裕阶层的范围,而是蔓延到社会的广大角落,人们用负债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货币,而亚洲,主要是中国的厂主,或发疯的追求这些他们个人眼光里看到的“货币”财富——美元,或者不由自主地卷入到这个跨越大洋的游戏里去。 当然,寄主的生活,终究要有偿还的一天。尽管世界各国主流媒体想方设法掩饰各种矛盾——2006年8月26日,正是“流动性(货币)过剩”充斥世界财经媒体的时刻,每个经济学家都在高喊:钱,太他妈的多了。不识趣的美国财经评论家Peter Schiff警告:好日子快要结束了……各路专家神棍,包括这资本的年代的启动人——美国里根前总统顾问拉弗哈哈大笑:Peter是个疯子,彻头彻尾的神经病。 1年以后,金融连环爆炸炸响,2年以后,哀鸿遍野。 *********************** 游戏崩盘了,资本的年代2.0,终结了。 当奥巴马高喊Change口号的时候,慢一拍的一些国人,正在自满于中国取得的辉煌经济数字,以“20世纪美国取代英国,21世纪中国取代美国”的简单逻辑,沾沾自喜。 如果这种简单的自喜,暗示着守成,甚或固化,习惯于过去的日子,甚至想把它永续长存。那么,国人的自我欣赏,实在是赶错了时候。因为市场经济的诡异,就在于那个寄主的危机,会把这个勤奋的生产者,以商品堆滞,停工关门的方式拉下深渊。——对,这对于中国这个生产者,非常的不公平!但,这是事实! 1848年到1875年,“资本的年代” 1991年到2007年,“资本的年代 2.0” 1875年到1914年,“帝国的年代” 2008年到 ???? 年,“??的年代 2.0 ?” 事物是呈现螺旋性上升的。国际格局也一样——从经济,到政治,到军事。 在19世纪“资本的年代1.0”的30年里,世界的中心——欧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德国大陆力量的崛起前奏。 在21世纪“资本的年代2.0”的15年里,世界的整体——地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的崛起前奏。 1830年,“德意志”只不过是个地理概念,1875年,德意志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 1992年,“中国”只不过是世界银行“低收入国家”中和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并列的一员,2008年,从伦敦《经济学人》到纽约彭博财经资讯到处是对China的呼唤、议论、念叨、诅咒,或酸,或妒,或羡,或盼,或捧,或鄙。 不同的是,德国人是有意为之,中国人呢——这个国家的很多实权领头人自己压根没有意识到。 19世纪的德国人中诞生了国民经济学家李斯特,勾勒了亚欧大陆桥,他的思想上的学生们,勾勒了德国为中心,从土耳其到中东的经济体系的庞大构建计划,并且弥散到沙俄、土耳其、波斯诸国,以为首相。 中国人中呢?似乎,尚未有可比肩者。 *********************** 人类的生活,归根到底是经济生活,是产品溪流的生产与消费。 世界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生产与消费在五大洲之间的转移。 什么是世界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产品的来源地的变化——无论这产品,是华为中兴比亚迪把东洋西洋打得落花流水的拳头产品,还是或蚂蚁型或山寨型工厂昼夜输出的极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人的“低端”产品。这个变化,一层带一层,带动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潮流的变化,以及——军事焦点的变化。 A 这种变化,世界经济格局的巨变,本身就是中国这个大象踩进世界这个澡盆,去参与、塑造、或被动或主动促成的结果。 B 而这个世界巨变所编织出来的经济网络,又直接作用于他的编制者——现在的中国,并在发生麻烦的时候,很可能在短期内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 C 巨变后的世界体系,再次走到下一次巨变路口的时候,下一轮游戏怎么玩,决定于中国的道路选择。 三十年前,十五年前,在美国的邀请下,中国参加了游戏,名字叫全球化,市场化; 在这个游戏中,中国成长了,虽然不免有很大的代价; 今天,游戏被客观的经济之力终结了,但是,游戏后的话语权,至少有一半落在中国手里; 是继续被动适应,乃至走向功败垂成,还是化被动为主动,打造自己的游戏? 崛起前奏,记住,仅仅只是个前奏。 高潮或者走调,还看后头 2008年的年初与年中,我们有大雪,有火炬卫士,有大地震,有奥运会; 冒天下之大不讳,不得不说,这些都是我中国人民意志的痕迹,但与其说是这一年的主题,不如说是这一年的烘托。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一位身处海外的中国人,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留下了一份特殊的政治经济笔记。 有感于70后、80后的中国年轻人护卫火炬的激情,按捺不住心中纠缠那一丝丝忧虑与窃喜。他决定用高中生也能接受的通俗语言,诠释国际政治与经济。 让老百姓也能看明白政治与经济! 这篇笔记始于火炬保卫战和汶川大地震后的2008年5月23日,第一卷《大国游戏》终结于奥运前夕的8月5日,第二卷《花开花落》起于奥运揭幕的8月6日,终结于华尔街山崩地裂的10月4日,第三卷《梦幻泡影》起始于美国朝野慌乱的10月5日,终结于金融危机开始发酵蔓延世界的 2009年1月17日。第四卷和第五卷,目前尚在编写中(截至本序写作时)。 当国人习惯于旧游戏中的思维定势,聚焦于东南沿海弥漫的寒流之时,作者从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入笔,勾勒从中亚、中东、北非、欧俄的政经大景,提醒我们早做准备,重视我们的西北、西南、华中、中原、东北,走出不平衡的被动现状,打造本国主导的经济自主循环。 回顾日记的写作时间,与天下种种大事的发生日期,读者不难发现,《大国游戏》系列,仿佛真的变成了这世界上游戏的诸大国之间的预演剧本。 玄乎?事实也。 *********************** 新美国基金会(The New American Foundation),这个美国科技新贵手中的思想库,未来奥巴马政府的可能的重要指针策源地,将此作为口号: Big Idea for New America。 中国呢?谁来提供“大主意”?谁来为路线的灵活应变提供来源? What Idea? What China? 是时候了! 大国,大国民,大主意,大思想,才能玩得起大游戏。 大国游戏。 逐鹿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