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时期(1907—1925年)/1 家庭和家教/1 憎恨人生路不平/4 成都联合中学/5 到广东革命去/8 二、在黄埔军校(1926—1927年)/10 到黄埔去/10 北伐频传捷报/14 升学和迁校武昌/15 血花剧社的一幕/18 在宁汉分裂声中提前毕业/20 黄埔同学会/21 三、奉命回川(1927—1930年)/23 我的堂兄郭汝栋/23 亲历四川军阀混战/27 随郭汝栋部队出川/31 我的婚事/32 四、在日本(1930一1931年)/35 到日本去/35 进日本士官学校/37 备受歧视/42 日本军制种种/44 五、在陆军大学(1932—1937年)/47 退学回国/47 陆大的性质和简况/49 陆大的课程、训练、校风/52 我任陆大研究员和教官/62 陆大在蒋军建军和作战中的作用/64 六、在抗日战争中(1937—1945年)/67 双十二事变前后/67 七七事变时庐山所见/71 淞沪战役/73 南京失守/88 珞珈山干部训练团/90 武汉战役/91 听覃振谈宋美龄的婚事/100 参谋长会议/102 任暂编第五师师长参加长沙第三次会战/104 在国防研究院学习/115 到英国考察/119 在军政部工作/122 参加受降/124 七、在停战谈判中(1945—1946年)/129 参加三人会议谈判/129 随军事三人小组出巡/134 东北停战协商/141 停战谈判尾声/155 八、蒋军整军及改组军事机构(1946—1947年)/159 对国防部职权的争夺/159 我一年三迁的闹剧/164 整军的夭折/167 “十三太保”与“十八学士”/171 九、在国防部第三厅和徐州陆军总司令部(1947—1948年)/173 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173 出任徐州陆总参谋长/183 大别山作战会议/199 徐州陆总的暗淡结局/201 再任第三厅厅长/205 作战检讨会议/208 济南战役/212 十、亲历三大战役(1948—1949年)/216 辽沈战役/216 淮海战役/228 平津战役/244 十一、率部起义(1949年)/248 设法脱身/248 周旋和伪装/252 蒋介石召见/260 宜宾起义/263 十二、在川南行署(1949—1950年)/272 十三、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二十年(1950—1970年)/275 赴南京途中/275 到达南京军事学院/276 临淮关河川演习/277 在合同战术教授会教学组/278 在司令部工作教授会/279 在军事史料研究处/281 十四、追求入党和我的入党介绍人(1946—1980年)/283 十五、满目青山夕照明(1970一1996年)/290 住巴县十年/290 移住重庆市北碚区/292 主编《中国军事史》/293 主编《中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史长篇》/294 我任全国政协委员(第四至七届)/296 在黄埔军校同学会/297 最后的追求/302 附录1//1937年8月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表/304 附录2//1946年至1947年蒋军战斗序列变更表/309 附录3//国防部组织系统及厅、局、司长以上姓名表/310 附录4//我对蒋介石军事思想的批判/311 附录5//原国民党第二十二兵团司令郭汝瑰起义历险侧记(梁佐华)/330 附录6//杜聿明著《淮海战役始末》摘录/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