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大观园•“演贾宝玉的人还没有生出来呢!” 八十年代初期,电视机还不普及,我家更是没有电视机。 晚上想看电视,要步行十多分钟去川剧团陈叔叔家里看,那还是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业余娱乐除了看电影,就是看电视了。 就是这样一台小小的电视机,却有几十个人围着看。电视机打开了我们的眼界,看到了美国电视剧《大西洋海底来的人》、《海蒂》、《大卫•科波菲尔》,还有《加里森敢死队》。 尤其是《加里森敢死队》,看得我热血沸腾,讲打仗的,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洒脱和帅气,原来还有这样的精彩、紧张、有趣、好看的打仗的电视剧啊! 我也是演员,要是能够拍这样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那一定是很过瘾的事情。这样的电影和电视剧,我最想演的是里面的小偷,机灵、幽默、勇敢;里面玩飞刀的动作更是我们年轻人极力模仿的对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部电视剧不久就被禁播了,搞得我很恼火。 禁播之后的很长时间,我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会在脑子里面想那些情节和人物,可是越想越恼火和泄气。我知道长这个娃娃脸不可能演到这样的角色,我演不了,可中国什么时候也可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或电视剧呢?后来我做导演拍《密电风云》就借用了《加里森敢死队》里面的一些桥段。 我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有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九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一晚播出两集,情节特别紧张,和以往我们看到的打进敌人内部的共产党员不太一样,看完两集,恨不得第二天早点到来,早点天黑,就可以继续看了。 那个电视剧的歌很好听,连我这个唱歌是左撇子的人也要吼几句:“啊,战友,你乔装改扮深入敌后去战斗;啊,战友,你神出鬼没去战斗;啊……胜利在前头,曙光在前头……” 《敌营十八年》的主演是张连文,他演过电影《金光大道》、《创业》等,张连文的长相一看就是英雄的样子,我特别崇拜他。 从这部九集的电视连续剧后,我们才陆续看到了《今夜有暴风雪》、《武松》、《蹉跎岁月》和《高山下的花环》。 1982年四川电视台也准备拍摄他们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杨小亮》,导演是韩三平——现在是中影集团的总经理,也是新版《红楼梦》的出品人之一,缘分啊! 这是他做导演的第一部戏,和他合作的还有曾经导演过电影《神圣的使命》的著名导演毛玉勤;毛导在拍这部戏的时候想提携新人,所以剧组主要工作是韩三平导演在负责。 韩三平以前是峨影的场记,我们认识。在开拍前的头天晚上,我去了剧组的所在地航空招待所。 他开始不是定的我演杨小亮,而是演杨小亮的好朋友波波。 第二天,《杨小亮》就正式开拍了。可一开拍,韩导才发现演杨小亮的演员被我这个演配角的人抢了戏,晚上马上开会商量,决定换演员,让我演杨小亮。 六集的电视连续剧《杨小亮》在次年的春节播出,这个戏非常好看、通俗、热闹,在四川的反映很好,后来被送到中央电视台播出。 王扶林:八十年代初,那时我刚好从英国访问回来,带回来一个信息就是英国的BBC广播电视公司把世界著名作家的小说,可以搬上荧幕的都拍成了电视剧。但是,我认为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央电视台没有这个条件,作为我个人来说也不敢想,我去做这个事情只是一个畅想。但是,没有想到当时台领导竟然同意我的想法。而中国的电视剧在这一年刚刚起步,1981年全国制作的电视剧是111部,中央台播出了100部。那个时候,作为中央台的文艺部,自制的电视剧大概最多也就是两三部,最长的电视剧就是我执导的九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拍摄《红楼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比如,那个豪华庞大的顾问团:王朝闻、王昆仑、曹禺、沈从文、杨宪益、朱家潘、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钟惦斐……大师云集,空前绝后。《红楼梦》拍摄了三年,播出时已有若干人的名字画上了黑框。这些大师没有任何报酬,却热情地贡献了他们的学识和意见。 当我的想法得到同意后,报纸马上进行了报道。 198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摄制工作在筹备的消息,谁来出任剧中的主角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1983年《大众电视》第三期刊登了《红楼梦》拍摄的消息,还要在全国选演员。这在当时是全国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 看到这个消息,我还兴奋了一下。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连环画《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形象还是比较清楚的,觉得自己有点像;而且作为一个演员谁又不想演《红楼梦》里的一个角色呢? 但也就是兴奋了那么一下,我就泄气了。因为我看拍《红楼梦》的阵仗(阵势)那么大,我这样一个团里的板凳演员,人家怎么可能看得上我? 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一批观众熟悉的演员,如龚雪、张瑜、郭凯敏、沈丹萍、刘晓庆、李秀明等,选我去演贾宝玉,那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 峨影演员剧团里有在电视连续剧《武松》里演武松的演员祝延平和演玉兰的尚丽华,演过电影《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演员张丰毅,还有大名鼎鼎的潘虹,我叫潘虹“潘阿姨”;我还是一个小演员,一个特型演员,对这些和我一个剧团的著名演员只有仰慕和羡慕。 可不久,报纸、电视和广播公布了一个消息,《红楼梦》不会用明星,会全部起用新人。马上,全国有上万人应征。 这又燃起了我想去演贾宝玉的欲望,可随后又被现实给扑灭了。 起用新人拍摄《红楼梦》在全国媒体和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记得1984年的《新民晚报》在一篇评论里提出质疑:用火烘出的花儿禁不起细看。 但是《红楼梦》剧组仍然按照计划在全国选演员,从上万名的演员里面挑选了六十多名条件比较好的演员,在1984年春季北京圆明园举办了第一期“红”剧演员培训班。 和我一起拍摄电影《虹》的张玉屏和高亮就是其中第一期的学员。 王扶林:选演员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既是在选林黛玉,又不是在选林黛玉,只是在选一个能在贾府里活动的角色。人选分为几个基本类型:小姐、媳妇、婆子、丫鬟,丫鬟里面分为大丫鬟、小丫鬟、贴身丫鬟,当然你一开始能选出来林黛玉更好,但是这几乎不太可能,因为你还不知道林黛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自己对林黛玉也不甚了解。 我们也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认为林黛玉是一个娇滴滴、整天悲天悯人的形象。我说这样不行,我要求所有人立刻开始读书。把所有认为可以演角色的人集中起来,办一个学习班,在这个学习班里我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读书。 我既要认识书里的林黛玉,也要认识现实里的林黛玉,了解每个人的习性和特长,表演上的潜力。经过耳鬓厮磨的四十天,大家应该是比较了解了。 你没读过《红楼梦》,我就现在给你读,你读不懂也没关系,我也很多地方不懂。我让专家辅导你。当然你也别想着哪个顶尖你演哪个。你要演一个你合适的。我在旁边帮你看。你认为你行你就演给我看。 我认为你不是林黛玉你是晴雯,那么我就告诉你,你不适合做林黛玉,你适合的是演晴雯。然后你去作准备,再来一遍,就这样选了三个晴雯出来。这样选出来的,比看一眼就说“你是林黛玉,你是贾宝玉”要细致多了。 我看出了她们每个人到底是适合哪个角色,以及表演上的潜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适合表演的。 我选的时候就告诉这些副导演们,要看重的是她们表演的潜力而不是她们现在的经验。或者她是戏曲演员,她身上有戏曲的程式化的东西,这些我都不怕。但是你要有一个演员的潜质,我才能对你进行培训啊。 经过这样的选拔之后,角色和演员就好像谈恋爱一样。陈晓旭和林黛玉谈恋爱,她们合适就在一起继续下去了。不合适就只有分开。这是《红楼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当时最大的难点是对原著的理解和掌握。如何更深刻地把原著的内容和精神表现出来,如何把人们心目中的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的形象重现于屏幕上,是我们当时拍摄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我们筹备《红楼梦》的时间是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拍摄的条件还很不好,拍摄经费的筹备、拍摄景点的选择都有很多的困难。此外,选演员是我们遇到的第三个难题。林黛玉进贾府时只有十岁,而宝玉、宝钗当时的年龄也都差不多,选少年演员怕他们不理解原著,选一个大人吧,又没了孩子的稚气。 所以,那时大家都说:“演贾宝玉的人还没有生出来呢!”可不是嘛,要找那么一个带脂粉气的男孩子,在那时真是挺困难的。 张玉屏:我是被我的表演老师推荐给当时《红楼梦》选演员导演组的,也是第一个定下角色的人,就是扮演史湘云。对于我扮演史湘云,我不是很满意,因为我觉得我可以扮演贾宝玉。有这样的想法我就去找王导,说我想演贾宝玉。王导笑眯眯地说:“这次我想找个男演员来演贾宝玉。” 王扶林:在筹备《红楼梦》的时候,有人也提议我用女演员来反串,剧组也确实有合适的人选。我说绝不能用女演员。宝玉是男子,是男少年带有脂粉气,不是女人带有脂粉气。可是,黛、钗、凤的角色都已成定局,惟独宝玉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筹拍《红楼梦》的时候,第一期培训班结束,贾宝玉的人选没有产生,全国的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但剧组已经在黄山开拍了。《红楼梦》当时也小小地登了一个广告,希望宝玉来报名,那是因为宝玉确实是找不着了。当时登得也非常的谨慎,在一个小报上登了一个小小的广告。 当我知道张玉屏和高亮已经是《红楼梦》的第一期学员后,我是彻底死了那份要演宝玉的心了;随着第二期学员班马上就要开班,我彻底不去想这个事情了。 在全国撒网选贾宝玉的人选里,我的好朋友、演贾瑞的马广儒也曾经是候选人之一。 在全国选贾宝玉的时候,选演员的王贵娥(在剧中她演尤氏)去了安徽的安庆,有人推荐了马广儒。马广儒正在演出,一听是来选贾宝玉的,在卸了戏装之后又化好装去见王贵娥。 王贵娥和夏明辉老师(在剧中她演邢夫人)见到马广儒之后,看到他脸上长了一些青春痘,就犹豫起来。安庆文化局非常支持马广儒试镜演贾宝玉,专门安排他治疗青春痘,也是非常希望安庆能出个贾宝玉来。 等到马广儒来到北京之后,还没下车,夏明辉老师一见到他,就急了:“小马,你怎么回事?不是让你把脸彻底治好了再来吗?你这样,我们怎么跟导演交代?” 马广儒刚下火车,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数落弄哭了,坐在车里一言不发。 王贵娥看见了很心疼,就问马广儒:“你是坐来的还是睡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