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和未来》一书中,《通过新党纲的前前后后》一文(作者沃尔夫甘·伦哈德是德国人,曾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生活、工作了十年,著有《今日的苏联意识形态》等书)介绍了苏共二十二大"新党纲"产生的历史背景。 苏共二十二大的"新党纲"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替换了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亲自主持制定的布尔什维克党纲。1918年3月,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草拟一个新党纲,授权列宁、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等七人组成纲领委员会来进行这项工作。1919年3月,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和布哈林分别作了关于党的纲领草案的报告。经过激烈的争论并进行修订以后,这个党的纲领草案获得大会的一致通过。党纲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以计划经济代替自由贸易,消灭货币,准备"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彼时的俄国,正陷于内战的泥淖之中,各种政治势力在进行激烈的角斗,苏维埃政权如何收拾旧山河,重建国家,可谓步履维艰;眼前的困境(反对派的进攻、工农业瘫痪、全国性的大饥荒)尚未摆脱,就构筑未来的"美丽新世界",实在是过于盲目空想。"1919年的纲领清楚地揭示了列宁和他的同事们的目标和希望。它乐观地宣布'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了'。布哈林的著作《共产主义ABC》 纲领解释说,由于内战的缘故,'作出剥夺政治权利的措施和各种各样限制自由的措施是必要的,但只能是暂时性的','党将争取减少和完全取消这些措施'。纲领认为,领导国民经济的工作主要由工会来做,但没有提到集体化。"在法律上,列宁等党的领导人甚至设想在将来"根本改变惩罚的性质,应用公众谴责作为一种惩罚,用教育机构来代替监狱"。1919年的布尔什维克党纲随即被译成世界上的各种主要文字,布哈林(1938年被斯大林枪毙)的名著《共产主义ABC》就是评论这个党纲的。 由列宁亲自主持和制定的布尔什维克党纲领所预测的世界范围的革命并没有发生,而列宁就在1924年1月21日病逝。在列宁逝世前几天(1月16-18日),俄共(布)召开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各代表团讨论了列宁关于必须撤销斯大林党总书记职务的"遗嘱"。列宁逝世以后,苏联的政局波谲云诡,党的领导核心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值此关键时刻,托洛茨基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叙述了他与列宁的友谊和分歧,后汇集成《论列宁》一书出版;又将自己早年的文章和讲话汇编成文集《一九一七》,于同年秋天出版,并特意写了一篇题为《十月的教训》的序言。该文主要阐述十月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布尔什维克党内领袖围绕革命策略问题所产生的分歧和争论。托洛茨基在这个时候发表《十月的教训》,是相当不智的,给了当时的俄共(布)中央主要领导人(以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组成的"三驾马车")攻击的口实,他们亲自挂帅,口诛笔伐,全面围剿托洛茨基,并立即在全国发动对"托洛茨基主义"的猛烈批判。斯大林趁此机会拉帮结派,大肆打击异己,对严重威胁其地位的托洛茨基进行彻底的政治清算,欲去之而后快。托洛茨基以一人之力,哪里是斯大林们的敌手,终于败下阵来,被解除了在苏维埃中央的重要职务,暂时退出政治斗争舞台。不久,"三驾马车"分化,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另结成"新反对派"。1925年12月下旬,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将俄共(布)更名为"全联盟共产党",简称"联共(布)"[1952年10月的"十九大"又将联共(布)更名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这次会议首次出现"集体农庄"一词,此乃斯大林时代无情压榨农民的标志。在"十四大"期间,政治斗争相当激烈,"新反对派"提出加强党内民主和改组党的领导机构的问题,实质是要与斯大林争夺领导权。"新反对派"也斗不过斯大林,他们重蹈托洛茨基的覆辙,败下阵来。季诺维也夫因组织"新反对派",被撤销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和列宁格勒省委书记的职务,分别由布哈林和基洛夫顶替。斯大林虽然在理论上毫无建树(他与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等杰出的布尔什维克理论家相比,根本不入流),但于权力斗争之术却颇有韬略;他对付政治对手每每采取先结盟后清除的策略,各个击破,屡试不爽。"十四大"以后,斯大林日渐坐大,专权治党,篡改列宁领导下的苏俄革命历史。托洛茨基在《斯大林评传》③中指出,"整个人类历史上找不出与斯大林组织起来的规模庞大的谎言制造机器相似的事物,这个谎言机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斯大林制造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记……那些伪造出来的'事实',就是斯大林本人提供的";"斯大林的专政制度笼罩着全党,换言之,在斯大林的个人独裁下,党已经不成其为党了";"斯大林不是靠他的个人品质,而是靠无个性的机器帮忙才掌握权柄的。不是他制造了机器,而是机器制造了他"。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机器"之喻,意味深长。斯大林不仅从组织上,而且正在有步骤、有系统地从肉体上消灭自己的对手。为了抗衡独揽大权的斯大林,为了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治地位,也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抛弃前嫌,结成"托季联盟",共同向斯大林宣战。托季联盟提出的政治口号是:"回到列宁去!""斯大林派正在欺骗工人阶级!""制止斯大林分子胡作非为!"1926年7月,托季联盟发表《十三人声明》,署名者包括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等。"声明"指出,党的高层已明显脱离列宁主义路线,斯大林个人专权日益严重,要求斯大林履行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让出位置来,决不声张"。托季联盟未免太天真了,此时此刻,竟然还幻想斯大林会交出权力。独裁权力系统已经稳固形成的斯大林,立刻组织全面反攻,托季联盟最终被彻底击破,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一大批反对派被开除出党,遭到残酷打击。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对自己的命运早有不祥之感,季诺维也夫(1936年被斯大林处决)。 他们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突然死去,那就是斯大林干的。"果然,在大清洗初期的第一次"莫斯科审判"中,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斯大林下令处决(时为1936年8月25日)。季诺维也夫本是一个冷酷无情之人,在斯大林攫取实权之前,他是镇压反对派最心狠手辣的刽子手之一(另一人是特务机构"契卡"的头目捷尔任斯基),谁料到他最后也成为"反对派",被斯大林所镇压。托洛茨基在1928年1月被流放到中亚,1929年1月被驱逐出苏联,他在国外继续致力于与斯大林的斗争。斯大林永远是一个进攻者,绝对不会容忍政敌的存在,当他认为某个政敌太过碍事的时候,就会采取"非常手段",即使托洛茨基流亡在墨西哥,斯大林也不遗在远,将其除掉。1940年8月,"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死于斯大林下令的暗杀(2007年5月16日《参考消息》刊载了一篇译自西班牙《世界报》的文章《谁杀死了托洛茨基》,列举了确凿事实证明"是斯大林策划了暗杀托洛茨基的行动";而且真正的凶手拉蒙在1978年死后,其骨灰埋葬在苏联的"英雄公墓")。 列宁主持制定党纲的时候,鉴于社会动荡,国家不靖,作出了"限制政治权利和各种自由的暂时性措施",并明确指出这只是权宜之计,在政局稳定之后要"减少和完全取消这些措施"。斯大林掌权后,一切以自己的旨意为党的纲领,朕即是党,党即是朕。他利用了非常时期的"暂时性措施",把它作为镇压异己的有力武器。到了1936年至1938年大清洗的高潮时期,党内外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前所未有的,个人崇拜助长了集权体制,而集权体制又产生了个人独裁和个人崇拜,互为因果。"苏联愈来愈朝着同1919年党的纲领中规定的目标相反的方向发展",列宁时代的党纲成为一纸具文,被斯大林弃如敝屣,在党的文件中,在图书馆和书店中,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情况:在苏联执行了许多年的党的纲领尽管仍然有效,实际上却被检查机关禁止了"。在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授意制定一个新党纲,以取代列宁时代的党纲,为此组成了一个由斯大林亲自担任主席、有25名党的高级领导人参加的"纲领委员会"(其中的著名人物有卡冈诺维奇、贝利亚、日丹诺夫、莫洛托夫、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加里宁和米高扬等)。卡冈诺维奇(政治局委员,当时党的领导核心成员之一,在党内的地位一度仅次于斯大林)所说的一句话,实际上道出了斯大林修改党纲的真实意图:"列宁又怎样!我马林科夫(1902-1988),苏联领导人之一。1953年至1955年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7年被解职。 卡冈诺维奇(1893-1991),苏联领导人之一。战后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52年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政治局)委员。1957年被解职。们所有的人都在说列宁、列宁主义,应当用一个新的概念--斯大林主义来取代列宁主义。"但令人费解的是,折腾了十多年,斯大林版本的"新党纲"始终没有出笼。到了1952年10月联共(布)"十九大"召开时,修改党纲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重新组织了一个"纲领委员会",仍由斯大林担任主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日丹诺夫和加里宁已去世,卡冈诺维奇、贝利亚、莫洛托夫、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和米高扬等再次被任命为"纲领委员会"成员,惟独赫鲁晓夫被斯大林摒弃在外。作为纲领委员会的发言人,卡冈诺维奇宣布,经过修改的党纲将"体现我们的领袖和导师、伟大的斯大林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宝库贡献的一切新东西"。越明年,斯大林突然逝世,修改"新党纲"之事不了了之。斯大林死后,苏联政坛风云突变,经过一番权力生死搏斗,特务头子贝利亚被枪毙,赫鲁晓夫战胜了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等保守派,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从此进入赫鲁晓夫时代。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的"秘密报告",揭开全面清算斯大林的序幕;随后,"秘密报告"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并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内的激烈争论和波兰、匈牙利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其中"匈牙利事件"遭到苏联军队的武装镇压)。 在苏共"二十大"上,再次通过了关于草拟党的"新纲领"的决议,"指示中央委员会及时公布党纲草案,以便在第二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以前广泛加以讨论"。由于当时苏共权力核心的斗争仍然相当激烈,领导机构的关系不明朗,故没有成立纲领委员会。1959年1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一大",并没有提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开"非斯大林化"的序幕。 交预期要公布的"新纲领"草案。1961年10月,赫鲁晓夫终于在苏共"二十二大"上作了《关于苏联共产党纲领草案》的报告,提出"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观点,踌躇满志地宣称国家准备"进入共产主义轨道"。这样豪情万丈的话,其实斯大林早就想说。斯大林在其权倾一时的"党天下"统治期间,一直想制订一个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那样全面体现他的"伟大贡献和英明思想"的"新党纲",念兹在兹,却不能如愿。晚年的斯大林不容许赫鲁晓夫染指党纲的修订工作,怎料斯大林死后,修改党纲的"光荣任务"偏偏由被他鄙视的赫鲁晓夫来完成。就这样,列宁时代的党纲终于在赫鲁晓夫时代"正式地被替换了"。 赫鲁晓夫的"两全"理论,仍然未赫鲁晓夫时代重新编写的《苏联共产党历史》("灰皮书")能彻底摆脱意识形态的桎梏。瞻望前景,"美妙新世界"并非赫鲁晓夫们想像的那么美妙,一方面,苏联与西方世界冷战正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集团内部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在经历着分化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有理由认为,在今后的年代里,新党纲将使苏联领袖们遇到许多头痛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之后,"苏联共产党在亚洲和非洲的领导地位面临中国的挑战,中国已亮出它自己牌号的革命理论公开同苏联竞争";而苏共的"新纲领"与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描绘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理想相去甚远,苏联(及其"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未来充满变数。西方世界则静观其变,等待着这个外强中干的对手有朝一日会从乌托邦走向现实主义。 注释 ①《斯大林政治传记》,第694页;[英]艾萨克·多依彻著,于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②同上书,第718页。 ③《斯大林评传》,托洛茨基著;东方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