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在鲁国长大,但有一段话,据说是他讲的。他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礼记·儒行》)。如果这话可靠,他年轻时,一度回过宋国。 孔子60岁那年,周游列国,途经宋国,险些被宋国的司马桓魋杀害,留下的印象并不好。孔子晚年有个学生,叫司马牛,就是司马桓魋的弟弟。他家也是宋国的司马。 在《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词句: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7.1)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13.22) 商人的特点是守旧。老彭就是保守分子。孔子说,他只继承,不创造,信古好古,和老彭一个样。老彭不是两个人,老子加彭祖,而是一个人,专指彭祖。老指老寿,传说活了八百岁。他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为彭姓始祖,故名彭祖,名字叫铿。《列仙传》、《神仙传》说,他教商王学地仙之术,吃喝玩乐搞女人,是商代有名的养生家。汉晋流行《彭祖经》,是所谓"房中七经"之一。●1 ●1 《论语》此章很重要。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上博楚简都提到彭祖,说明他是古代的名人。但古书提到他,还是以《论语》为最早。王夫之说,彭祖是"一淫邪之方士"(《四书稗疏》),但孔子引他为同类,骂他等于骂孔子。 商人还有个特点,是酷爱占卜。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这一点。"南人",孔注说是"南国之人",不能确指哪一国。上博简和郭店简的《缁衣》都作"宋人",才揭开谜底。宋在鲁的西南。所谓"南人",其实是宋人。孔子的意思是说,人贵有恒,就像占卜:一次不灵,可以再占;这种不行,就换另一种。●2 ●2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缁衣》说,是"古之遗言"。"巫医",《缁衣》篇的各个本子都是作"卜筮"。卜筮是数术,巫医是方技,不一样。这里,还是以作"卜筮"更好。他说自己,人不太聪明,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7.2),是个持之以恒的人。喜欢占卜的人就有这种劲头。孔子特别强调"有恒",反对半途而废。他对自己的勉励,对学生的教诲,到处贯穿着这种精神。从好了说,是执着;从坏了说,是顽固。 宋人在西周是遗老遗少。他们特别认老礼儿,性格很倔。 我们都知道,孔子以前,宋国有个怪人,宋襄公。公元前638年,宋、楚战于泓(今河南柘县北)。宋人摆好阵势,楚人还在渡河,他不肯趁楚人没有摆好阵势就发动攻击,结果大败,大腿受伤。战后,国人都骂,他却辩解说,这是古人的规矩,君子的规矩,我是"亡国之余"(商人的后代),不能打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第二年,伤重不治,白白丢了命。毛泽东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论持久战》)。●1 ●1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482页。 堂吉诃德,好古,跟风车开战。研究文学史的说,宋襄公是中国的堂吉诃德。 孔子,有个鲁国看城门的人(石门晨门)说,他的特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14.38)。明明不行还要干,可见很倔。在孔子身上,我们还能看到其先祖的性格。 孔子是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个可笑也可爱的人物。 鲁国的孔氏:孔子的爷爷和爸爸 孔子的祖上是"国防部长",后来家道中衰,被迫移民鲁国,地位大不如前。他这一支是庶支的庶支。 据《世本》记载,孔子在鲁国的先人有三代: 孔防叔--孔伯夏--叔梁纥--孔丘(字仲尼)。 孔防叔是孔子的曾祖,孔伯夏是孔子的爷爷。他爸爸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也是名字连称,和孔父嘉是一种叫法。纥可读为仡,有壮武之义,梁者强梁,与名相应,正如其人。他是鲁国的郰邑宰(郰邑的长官),力气很大,偪阳之役,曾力托悬门(《左传》襄公十年),传说身高十尺(合2.31米),比孔子还高(《孔子家语·本姓解》)。 《论语》提到过孔子的爸爸: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郰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3.15) "郰人",当时的意思,不是说住在郰邑的人,而是指郰邑的长官。文中的"郰人"就是孔子的爸爸。 孔子是军人世家,前辈都是赳赳武夫,身材高大,拜先祖之赐,有遗传优势。他爸爸是大个子,他也是大个子。孔子的七世孙孔腾,据司马迁说,和孔子一般高,也是大个子(《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爸爸叔梁纥,《左传》襄公十年称"郰人纥",十七年称"郰叔纥"。他只是个"县级干部",地位不太高。司马迁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颜氏是孔子的妈妈,下面还要讲。 "野合"什么意思?前人吵得不亦乐乎。孔子是圣人,怎么能在野外行事,很多人宁愿相信,这是说,孔子的父母年龄悬殊,婚姻不够正式,手续不够齐全。其实,野合并没有这种复杂含义。司马迁对孔子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不会故意污蔑圣人。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苦孩子,三岁上就死了爹,他对他爸没什么印象,他妈好像也没跟他讲过多少他爸的事。为什么不讲,可能就和野合有关,不是正式配偶。后来,孔子他妈死了,他把她的棺材停在五父之衢,到处跟人打听,他爸埋在哪里,打听出来,才把父母合葬。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对自己的身世不清楚。 我理解,古人讲这类故事,主要强调的是,孔子身世不明,从小受人歧视,和一般人不一样。忍辱负重,是圣人故事常有的铺垫。
去圣乃得真孔子——宋人的特点:死心眼,认老礼儿
书名: 去圣乃得真孔子
作者: 李零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论语》纵横读
出版年: 2008-3
页数: 302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李零《我们的经典》系列
ISBN: 978710802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