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的时代 张锡纯一边教课,一边给人治病,此时的他,已经在医学领域成绩斐然了。于是,他开始整理自己的临证心得,编成了《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前三期。他的这本书后来是按照序列书的方式出版的,所以才有第几期之称呼。 那么,他为什么要写书呢? 其实,张锡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面,第一句话就写道:“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就是我们必须有大的理想、大的愿景,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张锡纯接着说自己是一介寒儒,谈不上什么成就和建树,但是我们自己的愿力却是不能少的,这一辈子纵然不能成事,也要有理想。 他接着说:“老安友信少怀,孔子之愿力也;当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来之愿力也。”这个医学虽然是个小学问,但却是救人的一个途径。接下来,张锡纯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从这句话里,我们清楚地了解了为什么张锡纯能够成为一代大医,他说:“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脑袋里光想着为了吃得更好点,住更好的房子,所以才来行医,那么你的愿力太小了。医生也要生活,如果你的医术好,医道高,老百姓会回报你的。但是您的脑袋里面不能把这个当做目标,否则您天天想住大房子的事儿,一定多开方子,开贵药,为了利益而忘记了医德,这样,医术迟早会丢掉的。 张锡纯说,一个医生,应该以济世活人为目标,这样才是一个医生应该有的人生理想。有了这个理想,我们才能有所成就啊。 这就是张锡纯的人生理想,他此时虽然只是一个教书先生,但是,他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他的身份,俨然是一位医学大师了。 张锡纯写完这个序言的时候,是公元1909年了,此时,整个中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1911年的10月,爆发了著名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开始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被迫退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从此封建统治结束了,当时整个国家为之一振。我们的国家能否就此强大起来,我们能否抵御列强,这估计是每个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而张锡纯,此时已经五十二岁了,但是他仍然有一腔热血、满腔抱负,觉得为国尽力的时刻来到了。 不久,国民革命军向张锡纯发出了邀请,聘请他去做军医正,张锡纯欣然应允,正式作为一名医生,投身于革命队伍中。 此后,他随军辗转各地,1913年,他在大名,1915年,他随军移师广平、濮阳,1916年,至德州,后来还到过武汉。 一天,天空阴霾,乌云密布,张锡纯像往常一样翻开了报纸,但是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袁世凯的军队和国民革命军开战了。张锡纯眉头紧锁,愤怒不已,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神州倏忽变沧桑,骤雨狂风几莫当。 时事怆怀增感慨,天心搔首竟苍茫。 英雄造世空悬忆,鹬蚌相持转自戕。 万种愁思消未尽,闻鸡起舞剑生光。 后来,各地纷纷爆发了护国运动。在1915年的年底,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各地反袁浪潮风起云涌。袁世凯陷入孤立的境地,被迫于1916年退位。孙中山又发表了《第二次讨袁宣言》,各地纷纷响应,最后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这出复辟闹剧就此收场。 就在1916年的正月上旬,张锡纯随着部队的巡防营调动,从广平移师到德州。 他们是在邯郸上的火车,从南向北进发。正月里天气寒冷,而那个时候调动部队用的火车都很破,刺骨的寒风从破掉的车窗吹入。结果等到了德州时,同行的有五六人都发烧了,但奇怪的是一点汗都没有。 这是什么病呢?是伤寒,也就是风寒感冒。一般是被冷风吹到了,开始时是身上冷,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控制,则会入里化热,变成身上高热,发烧,心烦,一般还有出汗的症状,此时张仲景是用白虎汤来治疗的,如果没有出汗,说明体表仍为寒邪所闭,张仲景是用麻杏石甘汤等方剂来治疗。 但是,张锡纯学习张仲景,却并不拘泥于使用原方。他看这些士兵都不出汗,身上发热,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生石膏和粳米两味药,生石膏用二两,压成细末,粳米就是我们吃的大米,用二两半,这叫石膏粳米汤,是张锡纯自创的方子,用水三碗熬汤。等大米熟了,这个汤也好了,趁热喝这个清汁,借着这个热气,让身上出汗。方子里面的生石膏是透里热的,能够把热邪从里面清透出去,这个粳米是用来和胃气的,不让生石膏伤胃气,同时可以使得生石膏的药性逗留于胃中,这样更长时间地发挥作用。 那么张锡纯怎么散去这些患者体表的寒邪呢?他非常巧妙地用这个热汤来散寒,人喝了热汤以后,会出一身?,那么体表的寒邪就会散了,这就和我们在刚刚感冒的时候,喝碗热姜汤可以出汗散寒一样。 当时,张锡纯就让这些士兵一起喝这个热汤,大家都出了一身的汗,病就都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