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战”胜利接近尾声之际,便有迹象表明让苏联人更感兴趣的只不过是进一步推行本国国家与意识形态目标,而非确保罗斯福与丘吉尔1941年8月在纽芬兰作出的“四个自由”宣言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遗产。苏联人在战时峰会,尤其是在1943年11月至12月的德黑兰会议以及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的态度清楚表明,在东欧谋求霸权正是他们追求的一大目标。温斯顿•丘吉尔一直以来都认为苏联人居心叵测。他努力保证苏联人有可能获得的每一笔好处都至少有所抵偿。然而,罗斯福总统却天真的相信与西方接触和合作能够改变苏联人的扩张主义姿态。 斯大林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成功说服罗斯福对那些措辞松散,可以随意解释的条约予以默认,从而使苏联在事实上形成对东欧的控制。罗斯福直到1945年年初,生命的最后几周时间才意识到自己试图用西方理念感化苏联和斯大林的努力徒劳无益,然而事已至此,为时已晚,西方国家已经在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些条约将使“亲苏”政府在东欧陆续上台执政。而且,苏军已经将相当多的争议领土占为己有。苏联人与战时盟友之间的纠纷不久将接踵而至。 根据1945年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条件,德国和处于苏联占领区内的首都柏林将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由四大国分别管理。为便于管理,英、法、美三国占领区很快统一。一个盟国监护之下的德国政府正在西德逐步建立。然而在东德却是另一番情形。苏联人不但对两德统一的一切努力横加阻挠,而且还在德国东部建立起共产党政府。东德无异于由苏联军事力量撑腰的傀儡政权。 在波兰,苏联人拒绝允许波兰人民按照雅尔塔协议的规定,选择成立由各政治党派参与的独立政府,相反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组织成立由苏联主导的共产党政府。如此情形在所有东欧国家如出一辙。那些被苏联军队占领的东欧国家一个接一个被剥夺了自由选择的权利,被迫沦为苏联的“卫星国”。心情沉重的温斯顿•丘吉尔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欧洲的真实境遇(丘吉尔被并不领情的英国民众赶出了首相府邸。英国人更青睐工党在国内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许诺,而非丘吉尔的现实主义)。他在1946年密苏里州富尔顿的一次演讲中警告“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苏联人正将一幅“铁幕”在欧洲徐徐放下。 面对苏联人背信弃义,明目张胆的利用军事力量或者通过西欧各国共产党大肆扩张,美国通过“遏制政策”作出回应。按照这一外交政策,美国将不再纵容共产主义通过暗中破坏自由政府或公然的侵略行径继续扩散。美国虽然无意解放任何已经处在共产党统治之下的国家,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扩张将到此为止。因此,“遏制政策”的言下之意在于随着时间的流逝,共产主义的自身内部矛盾以及对自由的剥夺将最终导致其自动垮台。遏制的理念早在1947年由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提出,很快便被采纳成为美国的国家政策。 “遏制政策”出台伊始,便于同年在希腊和中东得到检验。苏联人趁希腊和土耳其内战之际,伺机支援亲共势力,企图将两国纳入其轨道。为了挫败苏联人的计划,国会在杜鲁门的敦促之下,拨款四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这笔援助是不久便为人们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美国决定为反抗共产主义入侵的国家提供援助)的一部分。翌年,同样的原则以“马歇尔计划”(该计划以其主要发起人国务卿乔治•C•马歇尔命名)的形式在欧洲推行。美国向急需战后重建的欧洲国家提供16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一经济援助旨在削弱国内外共产主义诱惑。西欧各国政府急切地接受了援助。而莫斯科拒绝加入该计划,并强迫其卫星国同样不得参与其中。 1948年年初,欧洲东西分裂进一步加深。苏联策划政变,推翻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取而代之的是更讨苏联人喜欢的共产党政权。一个月后,苏联开始切断柏林与外界的联系。后一行动最终演变为长达十一个月之久的柏林空运行动。 苏联人最初采取一系列骚扰性举动,试图延缓盟国组建西德政府的步伐,迫使英、法、美三国撤出位于德国东部腹地的德国首都,并随后于1948年6月24日封锁了通往柏林的一切公路、铁路及船运交通。 美国一开始只是作出试探性回应。杜鲁门甚至没有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或与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磋商。90架B-29轰炸机被派往英国,以展示美国的武力以及对事态的关注。不过,这些轰炸机恐怕都没有携带核武器(当时,负责掌控原子核的是原子能委员会而非军方)。即便如此,无论这些轰炸机是否装备核武器都无法唬住苏联人,封锁依旧没有解除。驻德国军事管制政府总督卢西乌斯•D•克莱(Lucius D. Clay)将军起初提议用武装列车冲破封锁,但随后便收回了他的进攻立场。 克莱转而求助于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柯蒂斯•李梅将军,询问后者的空军运输机是否能够至少将煤炭运进柏林。李梅用一贯坚决的语气说他的飞机可以将任何东西运进柏林。然而,空军指挥官霍伊特•S•范登堡将军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后者得知情况时为时已晚)担心空运行动超出预期,恐影响空军在全球其他地区的任务。 美、英首脑最终达成决定,向柏林提供煤炭和食品。从1948年 6月开始,直到1949年5月俄国人解除封锁,美国空军在英国空军微不足道的支援下,动用300架美、英货机,出动27.5万班次,向柏林空运货物共计250万吨。平均每三分钟便有一架飞机在德国首都降落。这次行动由威廉•H•坦纳(William H. Tunner)少将指挥。他曾在“二战”期间指挥过“飞越驼峰”行动。空运行动达到高峰时,每日运抵柏林的补给物资多达5600吨。柏林空运的成功虽然对西方民主国家来说无疑是心理上的巨大胜利,但却使西方国家与苏联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西方民主国家正采取行动结成集体军事联盟,对抗苏联的扩张。 1947年,来自美国和21个拉美共和国的代表齐集里约热内卢,共同签署《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又称《里约热内卢条约》),抵御西半球的一切侵略行径。此后不久,美国又与五个西欧民主国家于1948年通过《布鲁塞尔条约》,结成防御性军事同盟。1949年4月,该同盟演变为北大西洋公约同盟。同盟条款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组织)。美国和加拿大与十个欧洲民主国家(英国、法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冰岛、丹麦、挪威、葡萄牙和意大利)共同承诺在任一签约国遭受攻击的情况下将在陆、海、空三方面互相支援,而假想敌正是苏联。六个月后,国会根据《国防援助法》向北约国家提供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与此同时,美国还为希腊、中东地区的土耳其与伊朗、远东地区的朝鲜、中国和菲律宾以及多个拉美国家提供军事设备,培训军事顾问。 截至1950年,美、苏两国已成为两大国家阵营事实上的领袖。从中欧、中东直至远东地区,彼此用互不信任的目光密切注视着对方。美国的“遏制政策”日趋强硬,已经演变为正式同盟,旨在阻止共产主义扩散。苏联针对西方国家的举措作出类似回应,结成共产主义国家集团。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这两个超级大国在军事上势均力敌。俄国人为了推行其国家政策,在1950年训练和武装的军队人数超过250万,尤以欧洲为重。反观美国,由于其国策旨在维持小规模军事机构,结果美军人数降至64万人。随着苏联人在前一年展示出也有能力制造核武器,从而终结了美国对这种终极攻防武器的垄断,美国的军事领导人们(即便不是那些文职高官们)开始意识到虽然宪法赋予自身捍卫美国国家利益的职责,而美国的义务已经波及世界各地,但是这一职责与在不同地区履行这一职责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在远东和在欧洲一样明显。
美国军队及其战争——11.2 欧洲对抗与义务
书名: 美国军队及其战争
作者: [美] 詹姆斯·M·莫里斯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作名: America’s Armed Forces: A History
译者: 符金宇
出版年: 2013-4
页数: 358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51005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