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8年对华盛顿和大陆军来说,一开始似乎显得希望渺茫。他们正在距费城西北20英里的福奇谷驻扎过冬,而对手依旧在不远之外的首都(还有纽约和纽波特)享受着安逸和温暖。然而,发生在福奇谷、法国首都巴黎和英军最高司令部委员会的一系列事件将最终引领美国走向胜利。 福奇谷里天寒地冻,加之国会在满足华盛顿部队军需物资方面表现拙劣,导致出现了本不应该发生的物资匮乏。好在前普鲁士军官弗雷德里奇•威廉•冯•施托伊本(Friedrich Wilhelm von Steuben)此时已经加入美军,向大陆军传授简化操练、射击术和刺刀战术。这些措施将使大陆军日后成为一支更加强大的战斗部队。 巴黎城中,萨拉托加大捷让法国人相信美国人有望赢得战争的胜利。法国人希望站在胜者一方,挽回帝国战争中的部分损失,于是与美国签订盟约。此前美国人就已经从法国获得援助,现在有了法国作为盟友,美国获胜的希望大大增加,尤其是当西班牙和荷兰也很快相继对英宣战时则更是如此。如此一来,英国人在1778年陷入了一场世界大战。他们很快发现不但要在美国,还要在加勒比海、地中海、印度和佛罗里达与四个顽敌展开恶斗。为此英国人不得不对自身的1778年战略重新加以评估。 如同两年前一样,英国人依旧想当然地认为南部是保王党的势力范围,英国只需要在那里展示武力便可以使保王党人与叛乱分子划清界限。为此,英国新制定的战略要求进入南部,击败当地的叛军。英国人将在当地组建保王党民团,对英国正规军占领的土地实行控制,然后逐渐向北扩展势力,在所到之处重建英国管辖权并且重新树立起对英王的忠诚。这种绥靖政策无需强征豪夺、兴师动众便可结束战争。鉴于英国正身处一场世界大战,因此必须确保陆军和海军有足够的实力挫败法国人对英国本土和远在世界各地领地可能发动的进攻,这一点对英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准备实施新战略,亨利•克林顿将军(已经接替豪将军)奉命在纽约城整顿人马。1778年6月18日,克林顿放弃费城,率一万之众挥师北上,6月27日在新泽西蒙茅斯县城战役中成功击退了查尔斯•李指挥的正规军和新泽西民兵对其分队发起的进攻。此役是北部地区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此后三年,美、英双方在纽约及其周边地区只是密切地注视着对手动向,并未采取大的行动,爆发大规模战事。而英国在南部推行的绥靖政策此时正在付诸实施。 1778年12月,克林顿指挥3500人轻松攻占萨凡纳(Savannah),侵占了佐治亚的其他地区。随后,查尔斯顿(Charleston)在被包围一个月之后于1780年5月落入英军之手。一同落入敌手的还有本杰明•林肯(Benjamin Lincoln)将军及其指挥的一支5400人的大陆军部队,此役堪称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最为惨重的一次损失。与此同时,350名弗吉尼亚民兵在靠近北卡罗来纳边境的沃克斯华(Waxhaws)被伯纳斯特•塔尔顿(Banastre Tarleton)中校率领的英国保王党兵团歼灭。兵团士兵在爱国者们打出白旗投降的情况下,仍然将他们全部杀害。克林顿将绥靖招安的任务转交查尔斯•洛德•康华里(Charles Lord Cornwallis)中将,随后乘船北上。英国人显然已经牢牢掌控住南部局势,重新确立起英国的管辖权,并在英国正规军的庇护下陆续组建起保王党民团。 由于大陆会议不顾华盛顿的反对,任命萨拉托加大捷的英雄霍雷肖•盖茨将军指挥刚刚成立的南方兵团,战局变得对英国人更为有利。1780年8月16日,这支部队在距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不远处遭遇康华里部,英国正规军尚未发起进攻,民兵便慌乱的放弃阵地,落荒而逃,结果被打得溃不成军。 就在战事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从新英格兰到佐治亚的地区如火如荼展开的这些年里,战火同样在第二战场——从纽约直至佛罗里达边界的边疆地区——熊熊燃烧。英国人在这些地方与各印第安部落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殖民地叛军。这些印第安部落长期以来对移民侵犯其领地恨之入骨。在纽约至费城一带,战争使易洛魁联盟分裂。奥内达人和塔斯卡诺拉人(Tuscaroras)加入美国一方,另外四个部落则和英国人站在一起。1778年,莫霍克人在酋长约瑟夫•布兰特(Joseph Brant)的带领下,和亲英盟友一道从位于尼亚加拉堡的根据地出发,对宾夕法尼亚和纽约边界地区的定居点发起多次进攻,沿途一路烧杀抢掠,由此引起了第二年的讨伐远征。远征军由约翰•沙利文(John Sullivan)将军率领,由4200名训练有素的正规军组成。沙利文经过一番交战,成功击败保王党骑兵和易洛魁人,为美国消除了易洛魁地区的威胁,并随后与华盛顿的主力部队会师。不过在北部边界地区,保王党人和爱国者们以及各自印第安盟友之间的零星战斗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在西部,英国驻底特律代理总督亨利•汉密尔顿(Henry Hamilton)中校(人称“买头发的将军”)①于1777年和1778年先后两次派遣袭击队从底特律进入肯塔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解除这一威胁,弗吉尼亚州长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和州议会于1778年派遣25岁的乔治•罗杰斯•克拉克(George Rogers Clark)中校攻打卡斯卡斯基亚和温森斯(今伊利诺伊州与印第安纳州境内)。克拉克随后准备继续进攻底特律,但是汉密尔顿重新占领了温森斯,并且坚守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直到克拉克将其夺回。克拉克虽然同时俘虏了汉密尔顿,但由于兵力实在有限,始终无法夺取英军在印第安人地区的作战中心底特律,因此战事在这一边界地区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在南部,切罗基人在1776年发生反美暴乱,不过随后被从佐治亚和南、北卡罗来纳诸州赶来的民兵镇压。由于英国人在南部内陆地位日渐不保,使得印第安人在战争期间不敢有所妄为,即使切罗基人于1780年再次暴动也无济于事——暴动再一次遭到残忍镇压。与北部同西部的情形相似,和得到英国人支持的印第安人作战虽然不时给南部边区带来暂时的恐慌,但这些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这些只不过是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的白人利用土著谋取自身利益的边界策略的延续)对战略与战争最终结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1780年,战局完全扭转。在北部,一支5000人的法国部队在罗尚博伯爵的率领下驰援纽波特,保卫港口,确保新英格兰万无一失。在南部,保王党民团在重新得势后,针对爱国同胞进行大肆迫害,迫使美国游击队继续战斗,许多原先保持中立的南方人纷纷加入义军队伍。在“沼泽之狐”弗朗西斯•马里恩(Francis Marion)、固执的安德鲁•皮肯斯(Andrew Pickens)和“斗鸡”托马斯•萨姆特(Thomas Sumter)等人指挥之下,针对英国正规军和保王党民团的游击战在南、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州等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抵抗运动的高潮是1780年10月发生在南卡罗来纳州的金斯芒廷战役。此役,来自北卡罗来纳和弗吉尼亚的1700名美国非正规军将千余名深入内地、招募更多保王党支持者的保王党民兵全部歼灭。大陆会议派遣纳撒尼尔•格里恩前往南部,接替碌碌无为的霍雷肖•盖茨领导抵抗运动,丹尼尔•摩根(Daniel Morgan)准将很快与之会合。尽管交战双方此时尚未意识到这一点,但美国独立战争的大戏已经进入最后一幕。 格里恩大胆地兵分两路,由他和摩根各率一队,迫使康华里将部队同样一分为二。这位英国将军派遣令人痛恨的塔尔顿率1100多名步兵追击摩根,而他本人则缓慢向前推进,试图切断摩根的退路。不料,摩根却在1781年1月在南卡罗来纳的考彭斯停下脚步,将塔尔顿引入包围圈,全歼来犯之敌。摩根诱敌深入,令人不禁想起公元前216年迦太基人在坎尼大胜罗马人的一幕,在歼敌时又充分展示了正规军与民兵出色的作战能力,宛如一支联合部队一般,令人啧啧称奇。英军伤亡超过900人,这对康华里来说无异于一记重击。 格里恩在与摩根部重新会合后,任由康华里在身后尾随北上(这样,南卡罗来纳的游击队便可放心作战),最终横穿进入弗吉尼亚,然后折回北卡罗来纳。1781年3月15日,格里恩指挥大陆军及民兵4500余人与康华里的1900名正规军在北卡罗来纳州吉尔福德县城遭遇。英国人虽然经过一番苦战,赢得了胜利,但康华里却损失了1/4的兵力,被迫退回威尔明顿,等待海上后续补给。康华里手下虽然尚有9500余兵力,但其中8000人分散在南卡罗来纳与佐治亚等地。如果从前哨撤回部队,势必要丧失对这些地区的控制;若是任由兵力分散在各个哨所,手头人手又捉襟见肘,无法使叛军陷入困境。而每当英军试图深入内地,后勤问题则始终困扰着他们在南部开展绥靖战争。 康华里很快再次出动,进攻弗吉尼亚。他将弗吉尼亚视为南部抵抗力量的心脏。格里恩趁康华里北上之际挥师南下,进入南、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等地。9月,格里恩率正规军与民兵部队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尤托斯普林重创英军,有效控制了除威尔明顿、萨凡纳和查尔斯顿以外的所有南部地区。英国人步步为营的绥靖措施注定归于徒劳,其薄弱之处一方面在于缺乏足够的正规部队,无法在追击叛军的同时有效控制占领区;另一方面则在于英国人依赖保王党民兵来控制和安抚这些被占领的地区——这些民兵骄横跋扈,有时甚至复仇心切。除此之外,一旦离开海边的补给基地,英国人还要受到后勤问题的掣肘。 1781年初,英国已经派遣本尼迪克特•阿诺德(阿诺德此时已成为一名英军准将)率1600人奔赴弗吉尼亚;华盛顿派拉法耶特率1200人应战。康华里从南部来到弗吉尼亚,却没能迫使美军在内地决一死战。这位英国司令官现在已经指挥着弗吉尼亚境内的全部英军(约7000人左右)。康华里把阿诺德派往纽约(英国人对后者并无好感),然后按照克林顿从纽约发来的命令(克林顿意识到一旦两支派往美国的法国舰队合兵一处,切断康华里与外界的联系,康华里的处境将岌岌可危),于1781年8月1日移师位于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约克河畔的约克敦。在这里他可以等待后续补给,必要时亦可沿海上生命线退至纽约或查尔斯顿。 华盛顿得知法国海军少将弗朗索瓦•德•格拉斯伯爵(Francois the Count de Grass)(在罗尚博的建议下)正指挥法国舰队向切萨皮克湾进发,于是立即采取行动,改变原定法美联合海陆进攻纽约的计划,命令手下在纽约的8000人部队(其中包括从纽波特赶来的罗尚博部)经切萨皮克湾南下(纽约以北只留下2000人,以分散克林顿的注意力),与拉法耶特会师,对康华里形成围攻之势。华盛顿同时命令法国海军准将路易斯•德•巴拉斯伯爵(Louis the Count de Barras)指挥在纽波特港待命的法国海军中队运载大炮给养,起航前往约克敦。 德•格拉斯指挥着24艘军舰抵达切萨皮克湾,随后立即派遣3000士兵登陆与拉法耶特会合,自己则在湾口驻守。格拉斯在1781年9月5日的弗吉尼亚海角战役中挫败了英国海军少将托马斯•格拉夫斯(Thomas Graves)的企图。后者指挥舰队从纽约赶来,试图进入海湾解救被困的地面部队。9月10日,德•格拉斯与巴拉斯的舰队会合。格拉夫斯寡不敌众,只能退回纽约。康华里被华盛顿、亨利•诺克斯(Henry Knox)和法国工程师指挥修建的平行堑壕团团围困,面对7000名法军、5700名大陆军和3000名民兵的层层包围,他别无选择,只能投降。 1781年10月19日,英军从小村约克敦的防御工事中列队走出,缴械投降。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尽管还要在战场上浴血拼杀两年多的时间,但美国义军已经赢得了胜利。随着法国人在加勒比海节节取胜,西班牙占领西佛罗里达,直布罗陀陷入重围,英国对印度的控制正在渐渐失去,英国人在世界各地陷入焦头烂额的苦战,英国的政治舆论在约克敦惨败之后产生了根本转变。英国人感到恐慌,担心大英帝国在1689—1763年间的苦心积累将在这场旷日持久、输赢难定的北美殖民地战争中损失殆尽。现任政府在压力下垮台,主张媾和的新内阁上台执政,英国人的斗志终于崩溃。 1783年9月,随着《巴黎和约》的签订,大英帝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终于缔结和平。美国为避免重大失败而尽量拖延战争,同时寻求他国援助的综合战略终于取得成功。而英国人一开始试图将法律与秩序强加于新英格兰之上,随后企图通过常规战争击败叛军,最后又指望利用绥靖策略平定南部,这种举棋不定的综合策略最终宣告失败。美国争取独立的第一场战争——这是一场具有深远政治意义,依靠平民军人打赢的战争,宣告了18世纪依靠职业士兵进行有限战争的模式已经开始走向尾声。在这场战争中2.5万多名美国军民被夺去了生命,同样是在这场战争中,美国的军事指挥官们展现出了自身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的卓越才能——终于赢得了胜利!
美国军队及其战争——2.4 英军南犯并输掉战争:1778—1781
书名: 美国军队及其战争
作者: [美] 詹姆斯·M·莫里斯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作名: America’s Armed Forces: A History
译者: 符金宇
出版年: 2013-4
页数: 358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51005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