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希特勒的梦想 意大利,佛罗伦萨 1938年5月 1938年5月初,就在哈利·埃特林格的父母误打误撞填写了移民美国的申请之后几天,阿道夫·希特勒首次来到德国奥地利境外。这一趟旅行是对意大利的国事访问,目的是会见他的法西斯同伙贝尼托·墨索里尼。 罗马非常辽阔,非常不朽,巨大的石柱废墟让人不由得联想起帝国的气息。几乎可以肯定,这些景象使希特勒感觉到自己有多么渺小。这座城市的壮观景象——并非指它当下的这种壮观,而是指它折射出了古罗马的气象——让柏林简直有如乡野中一处开荒小城。于是,他想让德国首都也变成罗马这样。他一心盘算着让欧洲臣服,征战攻伐也有数载,可罗马却勾起了他想建立帝国的念头。从1936年起,他就总在和他的私人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讨论一项大规模重建柏林的计划。从罗马返回后,他告诉斯佩尔不要只为当世而建,而应为未来而建。他想构建出百世后可化为高雅遗址的纪念性殿堂,好让人类在一千年后的德意志帝国仍然充满敬畏地看着他的权力象征。 希特勒发现,规模相对较小的意大利艺术之都——佛罗伦萨也同样启人心智。就在此地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密密麻麻的建筑群中,有着欧洲的文化心脏。纳粹旗帜在猎猎作响;公民们在欢呼雀跃;可让他心动的却是艺术品。他花了三个多小时待在乌菲兹美术馆,惊叹地凝望着著名的艺术画作。他的随从则努力想让他迈腿走动起来。墨索里尼一辈子都不愿踏进艺术博物馆,此刻却站在身后,恼怒地咕哝着:“Tutti questi quadric…(所有这些画……)”可阿道夫·希特勒却不紧不慢。 还是个年轻人时,他就梦想着当一名艺术家和建筑师。当他申请维也纳美术学院,却被一个评审小组拒绝后,他的梦想破灭了。他相信,这个由一帮所谓的艺术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成员都是犹太人。他在荒野中游荡了十年,几近赤贫,实际上算是流落街头。但他真正的命运最终显露了出来——他并非注定要创造,他是注定要再造。先清除干净,再重新建造。他要在德国创建一个世所未见的最伟大帝国,一个最强大、最有秩序、人种最纯净的帝国。柏林将是他的罗马,但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帝王需要一个佛罗伦萨,而他很清楚该建在哪儿。 就在不到两个月前,1938年3月13日星期天,阿道夫·希特勒在奥地利他自认的故乡林茨,曾向父母的坟墓献过花圈。之前的3月12日,他完成了自己一个巨大的心愿。他这个曾四处碰壁、受到冷落的人,如今一统德国,跨境而来,进入他儿时居住过的奥地利,还将奥地利并入了德意志帝国的版图。无论走到哪座城镇,人群都朝他的车队欢呼,在他的观光车四周喧闹。妈妈们看见他就高兴得尖叫;孩子们纷纷向他献上鲜花和赞美。在林茨,他受到一个凯旋英雄般的欢迎,被看成是国家和民族的拯救者。 第二天上午,他却不得不在林茨滞留。太多德国使团的卡车和坦克坏掉,以致通往维也纳的道路全被堵上。整个上午他都在咒骂他的指挥官们,抱怨他们毁了这一重要时刻,让他在自己的人民和整个世界面前丢脸。不过,那天下午,当他独自一人待在公墓,当所有士兵和前呼后拥的人群都出于尊重拉开一定距离时,更光耀的时刻就如飞扑而下的苍鹰力擒池鱼一般,降临在他身上。 他成功了。他不只是一个跪在母亲的铁十字架前哀悼的儿子。他是元首。那一天,他已是奥地利的帝王。看见林茨河畔杂乱不堪的工业厂房,他并没有退缩,他能将它重建。他会为这个小小的工业城镇投入财力、制造声势,直到它压倒那受他鄙视的维也纳的风头,因为那里带有犹太色彩(但同时,那里也极其恶毒地排斥闪族①)。 也许就在那天,他想到了亚琛②。一千一百多年来,这座城市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公元800年第一德意志帝国的创建者查理曼大帝的埋葬地,一直犹如一座丰碑,记载着此人的荣耀。查理曼在那古城的城基之上,建起历时长久的权力宝座,其中心就在壮美的亚琛大教堂。阿道夫·希特勒要以罗马为其再造柏林的蓝图。至于林茨这一到处都是工厂和黑烟的乡野闭塞之地,他则准备依靠自己的构想进行改造。那可不是空想;他现在大权在握,可以造得出实物,经得起时间考验,以此证明自己的铁腕领导和艺术家气质。两个月之后,在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里,希特勒已然看清了林茨未来的宿命——欧洲的文化中心。 1938年4月,希特勒已考虑在林茨造一座艺术博物馆,用来存放他从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收集的私人藏品。在访问了西方艺术中心之一的城市之后,他觉得自己的眼界太狭隘了。他不会简简单单只给林茨造一座博物馆。他要以佛罗伦萨为样板,重新打造林茨多瑙河沿岸,将其变为一处文化区域。不过,大道小径、公园绿地都将宽敞开阔,每个角度都要考虑和把握。他会建起歌剧院、音乐厅、电影院、图书馆,当然,还少不了一座巨大的王陵以容其坟冢。而且,作为全局重心所在,在靠近王陵的地方会有一座元首博物馆,那将是他的亚琛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庄严、最壮观的艺术博物馆。 想想元首博物馆吧,那会是他的艺术遗产,它将洗雪他在维也纳艺术学院遭拒的耻辱。它将提供形式和目标,助他涤荡犹太人及现代派艺术家带来的“堕落”艺术;慕尼黑的the Haus der Deutschen Kunst(德国艺术馆)是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公共项目,他的诸多博物馆都将以此为模板;他要举办大型艺术年展,熏陶德国民众;他号召纳粹精英们收藏艺术品;他自己十年来也对世界顶级的私人艺术收藏孜孜以求。穷其半生,他都在追求艺术上的纯净和完美。而那元首博物馆,那史上最蔚为壮观的艺术博物馆,乃萃取于四海之内的富藏,为他的追求提供了基本理由。 搜罗那些富藏的基础其实已经打好。到1938年,他已经净化了德国的文化机构。他修改了法律,剥夺了德国犹太人的公民权,将他们的艺术收藏、日用家、家庭财产悉数充公,连银制餐具和家人照片也不放过。即使在他当上奥地利统治者后的第二天跪在母亲墓前时,纳粹党卫队在海因里希·希姆莱的指挥下,仍在使用这些法律逮捕维也纳的犹太长老们,并没收他们的财产,献给德意志帝国。党卫队知道艺术品所藏何处,他们有所有物品的清单。几年以前,德国艺术学者们就已开始前往欧洲国家,秘密准备清单,准备在希特勒征服每个国家时——没错,他早在那时就已经准备征服了——他的特务能够了解每件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物品所起何名、所归何处。 在后来的年头里,随着他的权力和领土扩张,这些特务会像章鱼触角般伸向四面八方。他们会强行进入每家博物馆、每个隐蔽的地下掩体、每座锁住的塔楼以及每间卧房,或买、或换、或没收、或恫吓。纳粹领袖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对财产带有种族目的的没收行动,将转变为一场对艺术品的掠夺;纳粹帝国大元帅赫尔曼·戈林难以满足的野心将变成搜刮活动的引擎。希特勒会用新的法律——他自己的法律——来收集欧洲的伟大艺术品,将其统统带回他的纳粹祖国。此计划一旦得逞,他会把艺术品塞入每一处空着的存放设施,直到最终它能在世界上最壮美的博物馆里得到展示。到那时,这些艺术品将按年代被编上序号,列入庞杂的目录里。这样,兴许在不远的将来,在为了统治世界操劳一天之后,他就可以回家放松放松,有他忠诚的狗做伴,有热气腾腾的茶壶在旁,他会从所有荟集的最伟大的艺术收藏中——他个人的艺术收藏中——挑选几幅作品慢慢欣赏,愉快度日。在后来的日子里,阿道夫·希特勒会反复提到这一憧憬。他将深思熟虑,反复琢磨,直到最后靠阿尔贝特·施佩尔、赫尔曼·吉斯勒及其他建筑师的帮助,关于元首博物馆和林茨文化区——他艺术灵魂的象征——的概念得以成形,变成一张二十英尺长的建筑图纸,再最终化为三维模型,大到足以填满整间屋子,让所有建筑、桥梁和树木都在他的遮天之手底下生机勃勃地得到展示。 1939年6月26日希特勒来函任命汉斯·波塞监管元首博物馆的建造情况 “我今任命汉斯·波塞博士为德勒斯登陈列馆主管,负责为多瑙河林茨地区建造新的艺术博物馆。所有纳粹党和国家的相关部门均须协助波塞博士完成此项任务。” 签名:阿道夫·希特勒 ① 又称“闪米特人”,传说诺亚的儿子闪是其祖先。据说犹太人、阿拉伯人都是闪族人的后代。 ② 德国西南端城市,中世纪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首都。 柏林,1945年3月。就在阿道夫·希特勒自杀几周前,他会时不时通过进入那个以故乡林茨、包括元首博物馆按比例缩小模型为象征形式的梦幻世界,来逃避德国战争局势已了无希望的沉闷现实。(《乌尔斯坦画报》,弗朗茨) 德国贝希特斯加登。在往昔更加快乐的日子里,希特勒、奥古斯特·埃格鲁伯尔省长(左)和建筑学教授赫尔曼·吉斯勒研究重新规划林茨的方案。这张照片摄于贝希特斯加登希特勒的住处,此地被人称为“伯格霍夫”。(沃特·弗朗茨收藏,柏林)
盟军夺宝队——第二章 希特勒的梦想
书名: 盟军夺宝队
作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MONUMENTS MEN(《古迹卫士》)
译者: 谭勇 | [美] 布莱特·威特
出版年: 2014-3
页数: 388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2411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