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德国记 德国,卡尔斯鲁厄 1715——1938 卡尔斯鲁厄城位于德国西南,是由卡尔·威廉·冯·巴登-杜拉赫边区伯爵于1715年所建。据当地传说,卡尔·威廉某日步入林间,一觉睡去,梦见一座宫殿坐落于一城环抱之中。真实的情况是,他在和当地市民发生争斗后搬离了原来在杜拉赫的居所。素来乐观的卡尔·威廉将他的新住地布置得如若一个车轮,宫殿为其辐辏,三十二条道路辐条般向外伸展开去。正如梦中所见,一座城池不久便在他的宫殿周围兴盛起来。 因为卡尔·威廉希望这座新城迅速成长为一方重镇,不论种族或信仰,任何人他都欢迎来此地随意定居。这可是罕有的良机,对于那些被驱赶到遍布东欧的犹太人区的犹太人来说,尤为如此。到1718年,一个犹太人聚居地在卡尔斯鲁厄已然建立。1725年,一位名叫赛里格曼的犹太商人迁居至此,他来自一座邻近的城镇埃特林根,从1600年起他的家族就生活在那里。赛里格曼在卡尔斯鲁厄得以立足发展,也许是因为一直到1752年,这座城市最终成为法律认可的地区重镇时,反犹太法律才盛行起来。至1800年前后,德国居民被法律要求取姓,赛里格曼的后嗣遂以埃特林格为姓,取其城市本源之意。 卡尔斯鲁厄的主大街是凯塞尔斯特拉斯,1850年埃特林格家族在这条路上开了一家女装店,名叫格布留德·埃特林格。犹太人当时不允许拥有农田。他们虽可在医药、法律或政府等一些行业或部门中任职,但也受到公开歧视,而一些诸如水管工、木匠等商业行会则将他们拒之门外。因此,许多犹太家庭主要靠零售商品为生。格布留德·埃特林格距离宫殿只有两条街区,在19世纪90年代最后几年里,因卡尔·威廉的后人希尔达·冯·巴登女大公,即弗里德里希二世·冯·巴登的妻子常常光顾此店,使之成为这一地区最时尚的商店之一。到了20世纪头几年,该店已因其四层购物大楼而闻名,员工也达到了四十人。1918年“一战”德国战败后,女公爵丧失了爵位,但即便没有了宫廷恩惠,埃特林格家族的财富也未受到影响。 1925年,麦克斯·埃特林格娶了苏瑟·奥本海默为妻。苏瑟的父亲是邻近的布鲁赫萨尔镇上一位布料批发商,他的主要生意是为诸如警察、海关人员等政府职员提供制作制服的布料。奥本海默这一姓氏的犹太家族在当地的渊源可追溯至1450年,其正直、善良与仁爱远近见闻。苏瑟的母亲百忙之中还曾担任过当地红十字会主席。所以到1926年,麦克斯和苏瑟第一个起名为海因茨·路德维希·哈伊姆·埃特林格、小名哈利的儿子诞生时,这个家庭不仅经济上富有,还是卡尔斯鲁厄一带的名门望族。 孩子们在封闭的世界里生活着,小哈利设想日子会如己所知地那般永远继续下去。他没交过什么非犹太籍的朋友,可他父母也没有,所以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他在学校和公园里见过非犹太籍的人,他喜欢他们,但在交往中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即出于某种缘故,他是个局外人。他丝毫不知世界正进入经济大萧条期,也不知艰难时世会带来归咎与责难。私下里,哈利的父母不仅仅为经济忧虑,也在为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思潮而惴惴不安。哈利只是注意到,自己和卡尔斯鲁厄更大一方世界的界限似乎更为明显了,差距也更难逾越了。 接着,在1933年,当地体育协会禁止七岁的哈利参加活动。1935年夏天,他的姨妈离开了卡尔斯鲁厄,前往瑞士。等哈利几个月后开始上五年级时,他已是班级四十五名学生中仅剩的两名犹太男孩之一。因他父亲是“一战”受勋老兵,在法国梅斯城外被炮弹炸伤过,所以哈利获得了1935年《纽伦堡法案》中规定的临时豁免权,该法案剥夺了犹太人的德国公民身份,并借此褫夺了他们大部分权利。哈利被强迫坐在最后一排,他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这一结果并非驱逐和恐吓所致——虽然那的确发生了,但同学从未殴打或欺负过哈利,都是因为老师们对他有偏见。 两年之后的1937年,哈利转学到一所犹太人学校。不久,他和他的两个弟弟就收到一份惊喜的礼物——自行车。因犹太人的商业受到杯葛,格布留德·埃特林格已然倒闭,他父亲如今和奥本海默外公一起经营布料生意。家人教会了哈利骑自行车,好让他能在荷兰四处转转,那也是一家人希望搬去的地方。他最好的朋友一家正争取迁往巴勒斯坦。事实上,几乎所有哈利认识的人都在想方设法离开德国。随后有消息传来,埃特林格家的申请被退回,他们去不了荷兰了。这之后不久,哈利骑自行车摔伤,连他进当地医院治疗也遭拒绝。 卡尔斯鲁厄有两所犹太教教堂,埃特林格一家并非严守教规的犹太人,去的是相对不太保守的一所。克洛能斯特拉斯犹太教堂是一座巍峨华丽的百年建筑。中央礼拜区向上耸起,高达四层,顶上接入一个个装饰性穹顶里——四层楼是能被允许的最大高度,卡尔斯鲁厄没有建筑可以比卡尔·威廉的宫殿塔楼更高。男人们身着熨烫过的黑色正装,头戴黑色高顶帽,坐在底部区域的长凳上。女人们则坐在上一层的露台上。在他们身后,阳光透过大大的窗户照射进来,整间大厅都沐浴在光明之中。 周五晚上和周六上午,哈利能从唱诗班阁楼容他栖身的高处俯瞰整群会众。他认识的人们正逐渐离去,流落海外,他们为贫困和歧视所迫,被暴力恐怖所逼,还受到一个将移民迁居赞为对犹太人和整个德国最好的“解决办法”的政府驱赶。不过,教堂里总是坐满了人。随着世界在萎缩——既从经济上,也从文化上,还从社会规模上萎缩——这座教堂吸引着犹太社会边缘区域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这城市最后的舒心怀抱之中。大厅里动辄多达五百人一齐吟唱,祈求和平。 1938年3月,纳粹与奥地利结盟。舆论随之而来的吹捧加固了希特勒对权力的控制,强化了他“Deutschland über alles”(德意志至上)的意识观念。他说,他正创建一个新的德意志帝国,要存在一千年之久。德意志帝国?德意志至上?卡尔斯鲁厄的犹太人确信战争已是山雨欲来。不是仅仅针对他们的战争,而是针对整个欧洲的战争。 一个月后,即1938年4月28日,麦克斯和苏瑟·埃特林格乘坐了五十英里的火车来到斯图加特的美国领馆。他们已有好几年都在申请移民去瑞士、英国、法国和美国,但之前所有申请均遭拒绝。这次他们不是去要批文,而只想知道一些问题的答复,可领馆里人满为患,乱成了一锅粥。这对夫妇从一个房间被领到另一个房间,对要去哪里或者为什么要去毫无头绪。问题都问了,表格也都填了。几天后,来了封信,说他们移民到美国的申请正在受理之中。原来,4月28日是美国接受移民申请的最后一天,而他们填写的那些神秘文件正是他们的申请。埃特林格一家终于可以离去了。 不过,哈利先要庆祝他的犹太成年礼① 。仪式定在1939年1月,全家随后就搬迁。哈利一个夏天都在学习希伯来语和英语,同时,他家的财物也都消失了。有一些被送给朋友和亲戚,但大部分个人物品都被装箱以便运送美国。犹太人不准带钱离开德国——这让付给纳粹党100%的货运税几乎显得毫无意义——但他们还是被允许保留了一些财产,可就连这点奢侈也在那一年年末被夺走了。 7月,哈利的成人礼被提前到1938年10月。趁着在奥地利取得成功的势头,希特勒宣称,如果不把“一战”后变成了捷克斯洛伐克一小部分领土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个国家就将为之发动战争。当时的气氛阴云密布。战争看来不止在所难免,而且已是黑云压城。在犹太教堂里,对和平的祈祷越发频繁,也越发绝望。8月,埃特林格家将儿子的成人礼和离开德国的日期又提前了三个星期。 到了9月,十二岁的哈利和他两个弟弟乘了十七英里的火车去布鲁赫萨尔,最后一次探望他们的外公外婆。布料生意已经破产,他们的外公外婆搬到了邻近的巴登-巴登城居住。外婆给孩子们做了顿简单的午餐,外公则最后一次向他们展示了从自己收藏的版画中挑选出的一些作品。他是一个心怀世界的学者,对艺术品也小有赞助。他的艺术收藏包括近两千张版画,主要是些藏书票,为19世纪90年代晚期到20世纪头几年不知名的德国印象派画家们所作。其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是由一位本地艺术家制作的版画,画的是挂在卡尔斯鲁厄博物馆中的伦勃朗自画像。那幅画作是博物馆收藏品中的一颗明珠。奥本海默外公因为讲座和会议前往博物馆时常常赏玩,可他如今已经五年未见那画作了。哈利从没见过那幅画,尽管他一辈子都住在离它只有四个街区的地方。1933年,博物馆已经拒绝犹太人入内。 最后,奥本海默外公将版画放在一边,转身朝着地球仪。“你们这些男孩儿们要变成美国人了,”他悲伤地告诉他们,“你们的敌人将会是——”他转动地球仪,没用手指去指柏林,而是指着东京,“日本人。” 一周后,即1938年9月24日,哈利·埃特林格在卡尔斯鲁厄宏伟的克洛能斯特拉斯犹太教堂庆祝他的成人礼。仪式持续了三小时,正如数千年来所遵循的那样,哈利其间站起身来诵读了《托拉》①,用古希伯来语吟唱了乐段。教堂坐满了人。这是一场为他步入成年、憧憬未来、带来荣耀的仪式,但对众多人来讲,在卡尔斯鲁厄生活的期冀似已破灭。工作丢了;犹太社区人人避之不及,饱受骚扰之苦;希特勒还在挑衅东部国家与之相争。成人礼后,拉比②将哈利父母叫到一边,告诉他们不要拖延,不要等第二天动身,而要在当天下午,乘坐一点的火车前往瑞士。他的父母被弄懵了。拉比竟在安息日——需要休息的那一天鼓动他们出行。这可闻所未闻。 回家要过十个街区,这一路显得很漫长。庆祝晚餐是冷三明治,一家人坐在空荡荡的房子里默默吃完。唯一的来客是奥本海默外公外婆、哈利的另一位外婆简妮,还有她妹妹罗莎婶婶,后两人都是在格布留德·埃特林格倒闭的时候搬来和一家人住的。当哈利的母亲将拉比的建议告诉奥本海默外公时,这位德军老兵走到窗前,向凯塞尔斯特拉斯望去,看见几十名士兵身着军装在四下转悠。 “如果今天就开始打仗,”这个狡黠的老兵说道,“所有这些当兵的都会离开大街待在军营里。今天不会开战。” 哈利的父亲也是一位德军功勋卓著的老兵,他也这么看。这家人当天下午遂没有动身,而是乘坐第二天早上的头班火车去了瑞士。在1938年10月9日那一天,他们抵达了纽约港。就在整整一个月后的11月9日那天,纳粹借口一名外交官被刺杀,全力发动了对德国犹太人的征讨。就在Kristallnacht——“碎玻璃之夜”,七千多家犹太人商店、两百多座犹太教教堂被毁。卡尔斯鲁厄的犹太男子们,包括奥本海默外公,都被集中起来带入附近达豪①的拘留营。那座华美壮丽的百年建筑克洛能斯特拉斯教堂,就在几周前还是为海因茨·路德维希·哈伊姆·埃特林格庆祝成人礼之所,如今已付之一炬,化为焦土。哈利·埃特林格是最后一个在卡尔斯鲁厄这座犹太古教堂里完成成人礼仪式的男孩。 但这个故事不谈克洛能斯特拉斯犹太教堂,也不谈达豪的拘留营,甚至不谈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它要讲述的,是希特勒对欧洲人民和欧洲国家实施的另一种否定与侵略行径,即对他们的文化发动的战争。当美国陆军大兵哈利·埃特林格最终回到卡尔斯鲁厄时,他并不是来寻找失散的亲人或是遗存的社区,而是来确定他被纳粹政权剥夺的另一类遗产命运如何——他外公那些心爱的艺术收藏品。在此过程中,他将发现,深埋在六百英尺的地下,有某样他耳闻已久却从没指望能够看见的东西——卡尔斯鲁厄的伦勃朗。 ① 犹太教规定犹太男子十三岁行成年礼,开始尽宗教义务。 ① 又译“妥拉”,指旧约圣经里五部经典:《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又称律法书或摩西五经。 ② 指犹太教律法专家、犹太教大师。 ① 德国慕尼黑北部的小镇,“二战”中纳粹的集中营所在地之一。
盟军夺宝队——第一章 出德国记
书名: 盟军夺宝队
作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MONUMENTS MEN(《古迹卫士》)
译者: 谭勇 | [美] 布莱特·威特
出版年: 2014-3
页数: 388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2411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