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使命 1938——1944 “这是条我们必须走完的长路。我们会找到能干实事的人,这就像早上太阳升起一样必然。追求虚妄的名声,习惯巧言令色,表面工作做得光鲜,这种人终会被识破,会被踢出队伍。对于一个拥有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的人来说,我们总是可以用两种特质来形容他的性格:坚定稳健的领导……面对沮丧、风险和不断增加的工作毫不畏惧。此外,他还须拥有一点超强的想象力——我始终对想象性思维的极度匮乏感到震惊……最后,这个人必须能够忘掉自己,忘掉个人财富。我已经解除两个高级军官的职务了,因为他们老是担心“不公正”、“不平等”、“讲排场”,唉,真见鬼!” ——1942年8月27日,最高司令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在一封信中对弗农·普里查德说 “我想我们一开始做成了一些事,是因为没人知道我们,也没人来烦我们——而且我们没有钱。” ——1927——1932,福格博物馆古迹保管部的约翰·盖滕斯描述他和乔治·司道特作出的科学突破 使命 古迹卫士 古迹卫士是来自十三个国家的男男女女,大部分均自愿加入刚刚成立的“古迹、艺术品和文献”部门。大部分首批志愿者担任博物馆主管、馆长之职,或身为艺术学者、教育工作者、艺术家、建筑师和档案学家,具备专业技能。对他们工作的描述很简单:就是在战争期间,尽可能拯救欧洲文化。 MFAA的创建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试验(一开始有些部队偶尔把他们称做“维纳斯的修复者”,但后来很快其他大部分人都称他们为“古迹卫士”了)。这标志着一支军队第一次在作战的同时还试图全面减少对于文化的破坏,而且是在没有足够交通工具,没有物资供应,没有人事机构,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进行的。肩负此项任务的人员从表面看来,都是最不可能成为战争英雄的。1945年整个5月,即我们的故事发生的主要时期,在最初服役于北非和欧洲战场的大约六十名古迹战士中,大部分人已届中年,平均四十岁。年纪最大的六十六岁,是一位“老而弥坚”的“一战”老兵;二十来岁的只有五人。他们大部分都已成家,事业上也颇有建树,但他们都选择加入“古迹、艺术品和文献”部门,无一例外地甘愿为自己的信仰而战斗,甚至牺牲。我很骄傲地把他们介绍给你,并将尽我所能,讲好他们那些非凡的故事。
盟军夺宝队——使命:1938——1944
书名: 盟军夺宝队
作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MONUMENTS MEN(《古迹卫士》)
译者: 谭勇 | [美] 布莱特·威特
出版年: 2014-3
页数: 388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2411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