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介《日本最漫长的一天——决定命运的八月十五日》 大日本帝国最后的24小时 1945年8月15日——年号为“昭和”的日本天皇裕仁于东京时间当天正午通过录音广播宣读“终战诏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作为终结。日本政府在中、英、美、苏的打击之下,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投降并不等于忘却,对于这段历史,不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的人们都一直没有停下探寻的脚步。长期以来,总是从国人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虽不能断言有失公允,却颇失详尽,一直引以为憾。然而由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孙女婿半藤一利的这部《日本最漫长的一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 半藤一利被称为“昭和史著作第一人”。从东京大学文学系毕业后,进入文艺春秋出版社。创作了包括《日本最漫长的一天》在内数十部作品。作为日本有名的保守派评论家,书中当然少不了对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的美化。然而,在美化背后,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仍然是一部优秀的详尽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详尽的取材和举证,作者再现了从1945年8月14日正午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到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在广播里发布《终战诏书》,宣布向盟国无条件投降这短短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内,发生在日本高层中的,事关国民命运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幕。主战派和主降派发生的思想分歧、决策交锋、政治博弈、军事争斗,在这本书中都得到详尽的体现。这正是本书的可取之处。 这部描写日本二战战败投降前夕的纪实著作,对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做了尽可能细致的描述,在揭开了那段历史的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日本战败决定投降的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作者以求实的态度记录了当天日本皇室、军政高层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变故。心灰意冷决意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政府首脑;在日本民族的存亡关头,无奈做出停战决断的昭和天皇;违背天皇旨意,妄图通过本土决战谋求战略转机而孤注一掷发动政变的陆军青年军官。他们的思想个性、言谈举止以及在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作者均有栩栩如生的描述。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幕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二十四小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透着紧迫和压抑。作者用深厚的功力,详尽的资料,细致入微的刻画出决定投降的全过程。从接受《波茨坦公告》,到商讨投降,到诏书形成,到宣布诏书,叙述描写异常缜密。其间曲折以及许多不为常人所知的细节,也在书中完美体现。在很多当事人已不在人世的今天,作为从那些当事人所回忆的事实中诞生的作品,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有关二战历史的珍贵资料。 这部书的意义还不仅于此。以日本国的眼光来看待这段历史,在内地还暂时没有发现同类书。由日本人自身回溯书写,也可谓填补了这一段的空白。排除作者自身的局限性,抱着一种品读历史的客观心态,这部书显然能有助于我们多维度了解日本历史、日本国体和政体、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心态。对于二战以来日本国民性及其武士道精神,以及直到现在仍然存在的军国主义思想,也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沈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