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周立太 客观地说,周立太既不是之前别人赞誉的“农民工保护神”,也不是“周青天”,更不是人们期望的“活雷锋”。 构思6年,写了3年。当几易书稿,敲定书名《从底层滚出来》后,我长吁一口气。 2009年9月23日,这一天,我的儿子陈章禾正好半岁。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到来,书稿还不知何时能有勇气交付出版社。 早在2001年,时任南方日报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的赵泓就邀请我执笔写周立太的传记。 周立太从1996年在深圳开始专门为民工代理工伤索赔的官司至今,受理各类工伤赔偿及劳动争议案件上万件。当时国内挂牌执业的律师,没有几个愿意为这些无权无势又没有多少油水可捞的伤残者打官司,对手或是财大气粗的企业厂家,或是拥有权力的政府机关,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而周立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顿时声名鹊起,一名中国普通的律师有了耀眼的光环,有了“民工的好兄弟”、“民工的代言人”、“民工的保护神”等众多的赞誉,甚至形成了“周立太现象”。 那时我在一线做突发记者,每天忙于采访,如流水线上的新闻民工,根本停不下脚步去做思考。辛苦写了一章,便放弃了。 2006年底,周立太找到我,希望我能站在记者的客观立场,对他的前半生做个梳理。而此时,他口述的《我的前半生》也已完成,考虑到我多年来从事新闻工作,且一直关注中国农民工的境遇,对他和农民工群体较为了解,准备授权我改编他口述的《我的前半生》。 但我不想为周立太树碑立传。 如果可能,我只想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周立太。 于是,利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我重新回访当事人,查阅所有有关周立太的报道和文字记录,也不受《我的前半生》的影响,独立完成采写。 采写过程,跟周立太的成长轨迹是一样的,历经困顿、挣扎和沉浮。 赞美有之。批判有之。非议有之。 客观地说,周立太既不是之前别人赞誉的“农民工保护神”,也不是“周青天”,更不是人们期望的“活雷锋”。他只是以律师职业作为自己生存于世的谋生手段,只不过,他把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当成自己经营的事业而已。 而在这项事业的经营过程当中,他看到了中国法制进程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东西,并最终改变了。 如果没有周立太这类人的努力,那些不合理的现象也许永远不会被改变,也许一直会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从而导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甚至最终走入死胡同。 周立太就是以一个个案件转变着执法者的观念,推动着偏离的法治重回轨道上来。并且,大量的维权行动,让立法者和执法者触动,使他们不断反思,不断修改、完善、制定新的科学的法律规范。 初稿中,我几乎都是围绕其“如何推动法制进步”为核心内容。几番通读下来,觉得这样的定位已显多余。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在良性发展,中国的法制建设在渐进的过程中,农民工权益问题得到中国政府高层、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以及立法者的关注,最终让农民工权益得到了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去刻意总结,似乎没多大意义。 我更愿意把周立太当成一个励志的个案来研究,更愿意关注其“在底层打滚”的奋斗史和“帮助底层人”的沉浮史。一个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的文盲,名字凭什么价值1000万元?他先后接受了两千余次采访,为何国内外媒体都一致选中他?他那重庆开县山区最土的乡音,为何能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传经论道? 从文盲到名值千万,他走了半生。他的成长标本,只为证明:反抗吧,和自己,包括命运,不赢不休。 在中国,跟周立太一样有过底层打滚经历、后来声名鹊起的人不在少数。 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求学期间,学费都是自己赚的,曾到橡胶厂、砂轮厂和制药厂打工;北京CBD的百亿富豪,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当年是甘肃天水黄土高坡上的农家困苦少年;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在东南沿海省份浙江省当了15年的农民,直到1978年,才在省会杭州市的一家纸盒厂找到一份工作;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20年前,在深圳火车站和一群年轻的民工一起,扛上150斤的玉米包搬来摔去;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司机出身…… 还有一大串显赫的名字:中国首富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蒙牛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著名笑星赵本山,等等。 90%以上的成功者,都有过在底层打滚的经历。很多功成名就、实现了自己人生愿望的人,都是从头做起,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彼岸。 我深信,鸭子变不成天鹅,但可以抢到天鹅的池塘。如果该书的出版,能激励那些依然滚在底层的人,或者让已经滚出底层的人找到共鸣,我的写作就不是多余。 对于我而言,需要感谢那些鼎力帮助过我的人们: 感谢主人公周立太,正因为有他对我的信任,才诞生了这本书,用媒体的说法--他可能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绝不是一个卑鄙的人;感谢蔡诚,抽出宝贵时间帮我整理采访录音和文字资料;感谢李祺,这位文学硕士才女,给书稿提出了不少修改方案;感谢《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轲、执行总编庄慎之、常务副总编任天阳、编委苟骅等,有你们的支持和包容,才使得我每天很开心地工作,也让我在工作之余,有心情完成书稿的写作;感谢我的同事周洁、杨涛、周昌和等,对书稿的完善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感谢中国发展出版社的编辑们,我们在合作过程中总是那么默契。 同时感谢新闻同行们。对周立太的两千多次媒体报道,这些素材,给了我很好的采写线索和思路。 家庭不但是幸福的源泉,更是精神的领地。特别感谢我的妻子时倩瑶和儿子陈章禾,他们两人是我的福气。妻子总是在我懈怠书稿的写作时,鼓励我一定要有信心坚持下去,而且家务事都由她一人包揽,让我在写作过程中毫无后顾之忧。我儿子陈章禾的到来,给家庭平添了不少乐趣,也让我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之所以后来把该书定位在“励志”方向,也是希望他长大后能理解父亲的苦心,让他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有这样一本书激励他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不赢不休。 陈文定 2009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