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命运,就立刻从现在做起 和周立太睡在一起的一个工友知道他想学习法律,便好心地介绍他认识了一个也在自学法律的人周蜀曦。终于又盼来了一个雨天,周立太请求工友陪他去安乡县城找那个也有志于做律师的人。 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很投机地聊起了各自的梦想。在周蜀曦家里,周立太第一次见到了有关法律的专业杂志--《民主与法制》,他被其中的案例故事吸引了,视若珍宝地借回来细细阅读。 《民主与法制》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创刊的一份通俗性的法制类期刊,以个案说法和法律新案探析、社会问题透视、公民权益维护的报道见长,由于敢于揭露贪官和社会的阴暗面,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加上语言大众化,通俗易懂,拥有较广泛的读者群。以至于在偏远的乡下,都有着良好的口碑。 周立太虽然勉强看得懂《民主与法制》,可是在一篇文章中会遇到不少生字。开始他会问认字多的工友。但问多了,工友很不耐烦,干脆一句:“不知道,自己查字典去!” 周立太:“可我不会查字典呢!” 工友:“笨蛋,什么东西不是学的呀?” 周立太再也不好意思麻烦别人了。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慢慢琢磨。好在他的记性好,凡是学过的,虽然不能完全过目不忘,也大都印象深刻。 《民主与法制》杂志让周立太知道了许多法律条文,这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又通过案例故事,明白其含义,这让他收获不小。通过故事学习法律是一条捷径。 学习法律,教材书必不可少。可周立太一穷二白,根本没有钱买书,也没有时间买书。安猷砖瓦厂距安乡县城有15里路,全是泥泞的小道,又没有自行车,去一趟很难。 周立太好不容易在安乡县图书馆办了一个借书证,每年2?郾5元。他去一次借回好几本书,为了及时归还,只有大量抄书,同时记下读书笔记。 在工资微薄、劳动辛苦、底子又很薄的条件下自学,其艰难可想而知。 为了更好地学习法律,周立太很想找人指点。1982年,他冒昧地给安乡县一个知名律师写信,请求他给予指点。 律师回信说: 按照我国政府规定,律师是国家干部编制的行业,律师都是正规专业学校毕业的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能胜任的。一个农民想跻身于这个行业,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说,法律专业是一门浩瀚似海的学问,一般大学生都要专门学习四年才能毕业,你一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农民,要学通这门知识岂不是比登天还难。我劝你,不要白费力气,也不要白白浪费时间,有时间去挣点钱比什么都强。当然,作为一个农民,你的任务是种好责任田,多打点粮食,也可以为国家作贡献,千万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那样恐怕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让你什么都得不到。我希望你安心地放牛种田,这比什么都好。 这封信给了周立太很大的刺激。以致多年以后,他还是不能释怀,认为这位律师有意挖苦、打击他。 他发誓要在法律的道路上,比回信的律师走得更远。 还有一次,周立太登门找当地一个法律工作者求教。在他一尘不染的家,周立太简直不知坐在哪里好,只有拘束地坐在一个小木凳上求教自己清理出的疑难问题。快要结束时,他还没有完全起身,主人就忙着准备用布擦凳子。原来先生的太太是一位医生,清洁成癖,生怕周立太为他家遗下灰尘和细菌。这一举止让周立太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心里很不是滋味。从此,他再也没有求教过这位先生。 也不是没有碰到过好人。 有一次,周立太到安乡县百货公司买东西,正好当地法院一位庭长贺家奇的女儿贺静梅也在。周立太向她倾诉学习法律的困境,希望她能给予帮助。贺静梅是一个好心人,欣然同意把父亲的书借给他看,如期归还即可。 这对无钱买书的周立太,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就这样,大厚本的《法学概论》、《法律汇编》、《法学词典》等大学课本和专用工具书开始和周立太朝夕相处,引领他慢慢步入了法律的殿堂。 周立太还结识了后来成为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副教授丰明老师。丰明是1969年毕业于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时任安乡县检察院办公室主任。这位在公检法系统工作多年、有着专门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法律工作者,看到公民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的时期,出现这样一位好学法律的年轻人,感到非常高兴,并且积极地支持和帮助周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