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三次进校门,四年读到二年级 到了读书的年纪,由于家里孩子多,7岁的周立太每天还要背着妹妹去学校。 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背孩子的背条,母亲就找来些旧布条把妹妹绑在立太的背上。妹妹饿了要哭,尿了要哭,屙了更要哭,那哭声让立太心烦意乱。在安静的课堂上,突然窜出啼哭声,还怎么上课呢?课堂上同学们经常拿白眼看他。 为了让妹妹安静下来,立太从课堂上离开,站起来抖动妹妹,让她别哭。可越是这样,她越是大哭不止。哭声干扰了课堂,老师只好让他带妹妹离开教室,等妹妹不哭后再进来。 就这样,一学期下来,周立太没听成几节课,考试当然过不了关。看到留级的通知书,周立太一怒之下就不再去上学了,专门在家放牛带妹妹。 后来,老师又来动员周立太去上学。他又从一年级开始读起,仍然是背着大妹妹去学校。然而,上一年的情况重演了。 他又辍学了。 1965年周立太再次被动员去上学,这次因年龄大了上二年级。这时姐姐因家庭经济困难,上到小学五年级后就辍学在家带大妹妹周立英,并肩负全家的做饭任务。这次再就读,周立太仍要背着小妹妹周立梅上学。小立梅仍然和她的二姐立英一样,在课堂上哭时多,睡时少,搅得老师上不成课。周立太对频频传来的白眼忍无可忍。 就这样,周立太先后三次进校门,四年中只读到小学二年级。 在牛背上晃悠的日子中,周立太长大了 没有书读的立太,开始随父亲一起干农活挣工分。大人在庄稼地里劳动,他则在刚刚收割完的田地里和路上捡掉下来的粮食。一斤粮食能挣一分钱。当时生产队每十个工分才能获得八分钱的劳动报酬。能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周立太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小的大人了。 捡粮食之外,他还要煮饭。煮饭时,他和姐姐分工,每天早上一个负责烧火,一个负责做饭。立太常常负责烧火。他们在家里与其说是煮饭,不如说是煮开水,因这水里面放的米粒很少,一家八口人一天只有一斤米,他们吃的稀饭在碗里能清楚地照见人影。 立太无数次望着碗里的自己,一张没有血色的苍白的少年的脸。 更多的时候,小立太是到山坡上放牛,独自牵着一头牛静静地走过一个又一个有青草的山谷和田埂。这是一个瘦弱的少年,身材矮小,穿一身破旧的衣服,又常常光着上身,赤着双脚。从五六岁的时候开始,他就是放牛的一把好手了,知道水牛爱吃什么青草,哪里长着牛儿爱吃的青草。他牵着他家的那头大水牛走遍了方圆几里的村里村外,和这头水牛相比,立太显得过小。在路上,他总爱偷懒骑到水牛背上。 在牛背上晃悠的日子中,在没有休止的劳作当中,周立太长大了。 16岁。 声音有了男人的粗犷,嘴唇上开始长出了胡须,但身高还不足1?郾5米,体重也不到40公斤。 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难以想象那种环境和种种困苦细节。周立太的整个童年记忆长河里,以饥饿为主题。他曾在日记中写道: 我的童年没有安心坐过一天窗明几净的教室,也没有学过一首天真烂漫的歌曲;没有去过村外的世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没有什么远大恢宏的梦想。我的童年,有的只是饥饿时在小河里抓住螃蟹的惬意,在人家房屋顶上悄悄摘取树枝上果实的刺激,在河边和伙伴分享偷来食物的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