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书献给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印缅战场上搞击日寇、奋勇杀敌、为国捐躯长眠异域的中国驻印军英雄和烈士的! 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 抗战中,中国有两次远征军和一次驻印军。 第一次远征军,是在1942年春天,从云南沿滇缅公路进入缅甸,参加保卫缅甸之战,它的正式名称是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因为当时日军南进攻势如火如荼,国军为配合盟军作战,又另出第二路远征军去泰越,甚至有派出第三路远征军渡海去参加南洋各岛战争的可能,所以第一次的远征军便加上了一个“第一路”头衔。但是一般人只称之为中国远征军,或中国入缅远征军。司令长官是罗卓英将军。 中国驻印军是紧接着中国第一路远征军的结束而产生的。因为当时印度没有战场,中国军队不能称作远征军,故改称驻印军(C.A.I.)。本书所记的新一军,便是这支劲旅的主角。驻印军后来虽反攻入缅,但它的名称依旧不改,一直到打通中印公路,班师回国,它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称号。 第二次远征军,成立于1944年驻印军反攻缅甸的初期,任务是从云南西部向缅甸反攻,与驻印军里外呼应。司令长官起初是陈诚将军,后来是卫立煌将军。报章上多称之为滇西国军或滇西远征军,他们在怒江两岸、腾冲、松山、龙陵等处,取得许多辉煌战绩,光复旧滇缅公路,与驻印军在芒友(Mansyu)会师。 第一次入缅远征军 1941年12月8日,日本军阀为深陷泥淖的“中国事件”寻谋出路,不顾一切发动狂猛的南进攻势,一种赌注性的闪击攻势,使太平洋上风云色变!次年2月15日,新加坡陷落以后,日军铁蹄便踏入了中南半岛,长驱入缅。日本这一战略的目的,在于彻底打击英国殖民地军队,并割断当时我国唯一的对外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故以第三十三、五十五和第十八三个师团的兵力分路北犯,来势凶猛! 3月7日,仰光(Rangoon)失守,国军应英国的邀请,即以驻滇的第五军、第六军及第六十六军进驻缅甸增援。其中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便是后来转入印度,组成驻印军的基本部队。 驻印军的产生与新一军的成长 第一次缅甸之战,由于英国的作战准备不够和我国远征军入缅过迟,虽然有我第五军扼镇中路迭摧顽敌,新三十八师更于仁安羌(Yenangyaung)建立奇勋,破敌万众,援救英军7000余人出险,使敌攻势顿挫,但大势所趋,对整个战局亦不能挽回,缅甸终于沦陷。当时缅甸英军和国军分入印和入滇两路撤退,新三十八师秉仁安羌大捷的余威奉命殿后,掩护全军后撤。转战色格(Sagaing)、温早(Wantho)、米咱(Meza)、卡萨(Katha)、旁滨(paungbyin)等地,经过十几次的浴血苦战的新三十八师,渐渐孤军落后,弹尽粮绝!后来,全师官兵忍饥挨饿从深山密林中取捷径向印度兼程转进,于6月8日全部到达东印度边境的英法尔(Impal),才算脱离险境。 6月14日,为联合国纪念日,印度首都德里举行盛大阅兵典礼,各联合国驻印军队均被邀参加,新三十八师亦奉命派步兵一排代表中国军队出席。我军因立有特殊战功,故大受各方欢迎与重视,中国士兵被联合军民另眼相看。检阅中,中国军队军容壮盛,步伐整齐,精神奋迈,堪为全场之冠。印度总督当晚在总督府宴请中国代表队,席间,对中国军队赞赏有加。印度各报更在显要位置发表评论,一致认为中国军队初入印度,以一久战疲师,征装未解,竟能在检阅中压倒11个国家,独露锋芒,足见中国军队素质优良,无怪其在仁安羌能以1000人的兵力,击败七倍的敌军,救出盟友,实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军队。从此以后,英印军民均对中国军队表示敬慕和爱戴,为中国驻印军树立起光辉形象。 新三十八师在东印度休整月余,即开驻比哈尔省的蓝伽(Ramgarh Bihal)军区。原来取道回国的新二十二师,因敌军已深入云南,又转道入印,在蛮荒的野人山中辗转三月,饱受艰辛,他们到达雷多(Ledo)后只稍事休息,即转往蓝伽集中整训。 8月,中国驻印军正式成立,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Gen.Joseph W.stilwell)受命为总指挥,罗卓英将军为副总指挥。 1943年春,罗卓英将军调任国内要职,统帅部将新三十八师、新二十二师及在印度成立的新三十师合并编成新一军,即陆军新编第一军。以郑洞国将军为军长,孙立人将军为副军长兼新三十八师师长,胡素将军为新三十师师长,新二十二师师长仍为廖耀湘将军。除步兵之外,又从国内调去在印度成立了几个炮兵团、工兵团、汽车兵团、骡马辎重兵团、独立步兵团、战军营、高射炮营、工兵营、通信营、特务营、宪兵营和人力运输部队等。胡康河谷进军后,驻印军又增加了第十四师和第五十师两支劲旅,阵容无形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