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川:为什么清政府的改革不成功,也就是说,为什么执政者的改革没有符合当时的社会心理预期? 雷颐:这要从更早一点开始说起。戊戌维新本来是一个好机会,可是被满清镇压了。慈禧全面开倒车,鼓动义和团“灭洋辅清”,招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仓皇出逃。她杀掉了一百多名大臣,只求自己不被追究责任。到这时,慈禧已经威望扫地,满清政府威信扫地。当一个政府丧失了公信力的时候,不管它做什么,公众都会摇头质疑。尽管如此,一般士绅仍然心存希望,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社会必须变革,应该在政府领导下自上而下地进行变革。 马国川:是不是说,当时改革仍然是社会共识? 雷颐:可以这样说,革命思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是主流,革命只在社会边缘人群或会党之类的底层里有些影响。所以,孙中山革命始终没有大的成果,多次起事的影响都微之甚微。 1904年开始的日俄战争是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维新运动之后,立宪运动处于低潮,日俄在中国东北打起来后,梁启超就判断,日本会胜。而反对改革、反对立宪的革命党人认为,俄国会胜。因为从近代以来,没有过亚洲国家打败欧洲国家、黄种人打败白种人的先例,而且俄国是君主专制,效率比君主立宪的日本高。 马国川:君主专制的效率高,民主制度效率低,这种思维似乎流行至今。 雷颐:日本也不是民主制度,但是起码有国会等制度对君权进行一定的限制。梁启超们认为,君主立宪要比君主专制进步,进步的必然战胜落后的,所以日本会赢。 结果,日本战胜了俄国,近代以来第一次亚洲国家打败欧洲国家,印证了梁启超的预言。许多中国人从这个结局中得出结论:胜败不在于欧洲或者亚洲,也不在于人种,而在于制度的优劣。制度优,则国家强。因此,日俄战争之后支持立宪的人空前多起来,立宪运动由低潮转入高潮。当然,我们今天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那个年代国人还是从强国的角度来理解和支持立宪的,认为立宪可以使国家强大,不受外国欺负。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立宪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个人的权利限制政府和国王的权力。 马国川:日俄战争结束不久,1905年孙中山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革命势力也在发展呵。 雷颐:本来孙中山没有什么力量,日俄战争也帮助了孙中山。因为日俄战争开始时,俄国霸占中国东北,很多留学生血气方刚又爱国,组织了“驱俄义务队”等组织,但是清政府始终对于民间的行为抱警惕、敌视的态度,压制留学生的爱国行为。这些留学生本来都是支持清政府的,视孙中山为大逆不道而远离之。一些留学生开始接近孙中山,清政府的行为使得留学生从亲政府走向革命。 蔡元培的变化就很典型。最初他主张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俄国,俄国像是个强盗,清政府是中国人的仆人,先不要打仆人,而是要把强盗打跑,从他手里夺回我们的东西。但是当清政府采取镇压态度之后,蔡元培就开始倾向革命。 马国川:日俄战争是一个分水岭,立宪派士气大振,革命派也开始壮大。 雷颐:总起来看,立宪的力量要比革命的力量大得多。 在重重压力之下,清政府也开始搞新政,只是远远没有达到立宪派的期望值。但是人们总是希望最好由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当清政府在1906年9月下旨宣布“预备立宪”之后,害怕革命暴力的人们似乎看到了希望,大城市里张灯结彩,洋学生、新学生自动游行集会,大喊“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