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川: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前后组织了十一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最惨烈的是1911年4月发动的黄花岗起义,也没有成功。革命党纷纷流亡海外,孙中山也远赴美国,革命处于低潮。可是,仅仅半年后,在孙中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处于华中腹地的武昌竟然成功起义,而且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这场革命看起来为什么如此偶然? 雷颐:辛亥革命看似偶然,其实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结果,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造成的。辛亥革命前夕,满清政府就像一栋老房子,看起来还在那里巍然矗立,其实已经腐朽了。突然刮来一阵大风,甚至是吸烟人的一颗烟头,就足以将它吹垮或烧毁。如果没有大风或烟头呢,它还能侥幸地支撑很长时间。 马国川:武昌起义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是革命党有意丢弃的一颗“烟头”。 雷颐:武昌起义确实不是孙中山策划、领导的,但是发动者都受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后来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尤其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把孙中山尊为“国父”,共产党虽然反对国民政府,但是也承认孙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在革命的叙事中,革命是好的,革命后的问题都是由于革命不彻底或者坏人(如袁世凯)的破坏。在以往的“革命话语”叙述中,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是革命派的功劳,不承认所谓“立宪派”或者“改良派”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是更多地强调“立宪派”或者“改良派”对革命产生负面的作用。但反过来,在那些质疑、否定、反对革命的人们看来,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秩序大乱,革命带来的是大灾难,还不如改良。他们认为,革命就是孙中山造成的,所以他要对后果负责。 马国川: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都认为是孙中山造成的,分歧在于,一种观点认为他做得很好很对,另一种观点认为他做得不好不对。 雷颐:对,这两种观点对革命的价值判断完全相反,但对革命的“发生”的认识却是非常一致的。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满清垮台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清政府自己制定的政策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弄垮。 马国川:此话怎讲?满清为了自己的生存还是做了许多努力的,而且晚清新政的许多改革措施似乎也是顺应潮流之举啊。 雷颐: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情景简单地说改革搞得好或不好。晚清确实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可是它的改革进度和成效并没有符合当时的社会心理预期,尤其是不符合士绅阶层的社会心理预期,而士绅阶层是满清帝国的基础。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自1905、1906年以后,尤其是1908年以后几乎所有士绅都对清廷失望了,士绅的态度越来越激烈。 马国川:这里涉及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改革进度与成效由谁说了算?不能由执政者自己说,而是只能由社会公众来判断。如果改革没有满足了公众的社会预期,那么不管执政者如何夸口,民众也不会承认。 雷颐:对,改革进度与成效,要看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预期。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改革都只能由执政者来做,因为权力在他们手中。如果判断改革的权力也由他们来掌握,那么他们怎么可能承认自己是不改革呢?! 士绅阶层是满清帝国的基础。这个阶层对帝国改革失望之时,也就是帝国政权根基动摇之日。你看武昌打起来时,很多地方的士绅没有站在清政府一边,而是作壁上观,甚至有些人支持革命党。这和五十多年前太平天国时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的士绅主动组织起来,为维护道统、名教而战,从而挽救了满清政权。甚至和前些年孙中山领导起义相比,士绅也多是观望,所以那些起义都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