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川: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了,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您认为从辛亥到现在的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进程里有哪些教训? 朱维铮:谈历史教训,首先要弄清楚历史的真相。如果不搞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以论代史”,是不可取的。 马国川: 因为将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在研究上就出现对历史的割裂,而且以某些政治人物的论断为依据,以论代史,为了论证某句话,完全不顾事实的真相,甚至把所有的其他历史都屏蔽掉。 朱维铮:中国历史那么长,分段研究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历史割裂开。因为把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后来人们就发明了一些怪论。比如,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闭关自守,中国大门被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才有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林则徐、魏源都变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了。 其实,如果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真的闭关锁国,就没有办法进行国际贸易。因为中国是贫银国,可是从明英宗正统元年(1435年)开始,全国交易的主要货币就是银子,一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废除银本位制,前后五百年。源源不断的银子从哪里来?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得到,开始是从日本,后来源源不断地从美洲而来。哥伦布发现新世界,前三百年得益最大的不是欧洲,而是中国。有人估算,当时50%左右的银子都流到中国来了,用来换取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商品。 马国川: 白银流入中国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有关系吗? 朱维铮:没有关系。在哥伦布之前,中国海上交通已经非常发达了。朱元璋得到政权以后,因为几个敌手都逃到沿海,所以朱元璋命令“片板不许下海”。但是永乐皇帝就突破了老子的禁令,派郑和的远洋舰队出海,一度接近了欧洲。哥伦布带着三条小船横渡大西洋,而郑和的一个旗舰上就能够容纳一两千人!可是有些大臣认为下西洋耗费钱财,以后就不准再搞了。当时 “三杨当国”,毁掉了郑和的全部档案。还下令沿海地区把船底座都改掉,只能在近海航行,不能出远洋。 马国川: 所谓“三杨”即杨荣、杨溥、杨士奇,他们受儒家教育,都是状元,被史家视为名臣,但是昧于世界大势,没有世界思维。 朱维铮:如果政府不禁止民间远洋航行,可能会有另外一个局面。中国曾经有过一个跟世界接轨的机会,但是那些儒学名臣看起来好像都是很不错的,也很清廉,其实思想非常落后,政策愚蠢封闭,不让民众接触外界,以此保持安宁。 哥伦布的目的是要到中国来,因为当时西方人认为中国是“黄金之国”。哥伦布至死没有到达中国,但是他开辟了美洲航线,西班牙占领了美洲,特别是富产银子的秘鲁和墨西哥。从美洲到菲律宾的航道开辟了,中国到菲律宾一直有航道。这样,美洲到中国的航道就打通了。中国的货物运到菲律宾,再从菲律宾把银子运回来。这支持了中国东南地区的经济。明英宗贪财,先从南方征收“金花银”,然后扩展到全国。虽然民间交易主要还用铜钱,但是政府征收用银子,这就增加了对银子的需求,因为银子有损耗,需要源源不断补充。 清朝入关以后,并没有改变这个政策。康熙为了对付郑成功,命令从浙江到福建到广东这一带沿海三十里以内的居民全部迁到内地,坚壁清野,从此大海上什么船只都没有了。禁海不过十多年,国内就出现了“银贵铜贱”,也就是通货膨胀。江苏、浙江的总督巡抚就向康熙上奏折,如果禁海令再继续下去,东南地区的经济就不行了,而东南地区一直是清朝的财富来源。收复台湾以后,康熙立刻就撤了“禁海令”。 马国川: 中国实行银本位制,需要依靠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获得银子,因此就不可能真正做到闭关锁国。 朱维铮:清朝初年,英国就开始和中国做交易,中国一直是“出超”,英国商船不停地到中国来购买茶叶,但是又打不开中国的其他市场,只好从海外贸易,弄了银子跑到中国来换茶叶。后来英国商人以走私鸦片牟取暴利,走私鸦片影响了中国整个的利益,禁烟影响到英国走私商人的利益,所以鸦片战争非打不可。鸦片战争当然是外边打进来,但是实际上是跟整个中国的政策有关系。从明英宗开始三百年的历史不弄清楚,就很难知道后来中国的历史走向。 马国川: 既然不能说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那么也就不能说“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或魏源。 朱维铮: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才睁开眼睛看世界,在这以前三百多年里,难道中国人只看见银子,中国人全都见钱眼开吗? 中国的中世纪,历法是非常重要、非常神圣的,关系到皇权的观念。可是,自从明末徐光启主持改历以后,延续到清初,制定历法的最重要的部门——钦天监竟然都由西洋人主持!清朝在最反洋教的时候,天文官、占星官里还有西洋人。过去认为最仇视西洋的雍正,也没有废掉来自西方的历法。最后一个耶稣会士退休回国是1835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前五年,中国的历法一贯都由西洋人制定。 一个建立银本位,一个制定历法,都和西洋人有密切关系,都在林则徐、魏源之前。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从林则徐、魏源开始,我觉得都说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