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过日子”角度切入农民生活伦理研究。“过日子”代表了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小农家庭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产生活单位。士大夫希望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统一起来。对于小农而言,生活中绝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齐家”这一环节,因为“养家糊口”并非易事。 “过日子”不仅仅要解决生存问题,还必须有一种超越性的追求。如何让有死的一生具有价值,这是任何人必须面对的终极意义问题。进而言之,正是因为有了超越性追求,人们在面对波折、苦难和各种危机时,才会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所谓安身立命,确切地说,只有“立命”,才能“安身”。 农民“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有两个,一个是血缘,另一个是地缘,二者共同构成了农民生命意义的坐标系。(1)中国人说,既要对得起列祖列宗,又要对得起子孙后代。祖先—我—子孙,构成了一个血脉相连的序列。男性依靠这个序列找到“存在感”,女性又通过婚嫁融入男性家族序列而获得“归属感”。(2)村落社会在农民生命意义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熟人社会是一个道德共同体,“面子”和“名声”既规范着村民的行为,又赋予他们生存的意义。 总之,“安身立命”和“养家糊口”是农民生活模式的两个内核,前者对应“为何活”,后者对应“如何活”——这两个被古今哲学家争论了数千年的玄妙问题。中国农民的问题其实极其简单,那就是“好好过日子”。 肯定日常生活本身的价值,是中国人生活伦理的重要特点。执着于“当下”,有利于调适“世俗”与“神圣”之间的紧张关系。价值不在生活之外,而在生活之中。圣即俗,俗即圣,活在当下,过好每天的“日子”,就是最真实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不均衡性,“过日子”这套生活伦理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书的研究资料来源于陕西关中农村,调研发现,当地农民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家庭观念,依然实践着一套以“过日子”为核心的生活伦理。这既可归因于关中农村强大的小农经济传统,亦可理解为西部农村社会变迁速度小于东部农村,所以留存了更多的小农生活传统。关中农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传统农民生活伦理的场域。 本书副标题中的“日常生活叙事”六个字,主要是用来说明笔者的研究方式。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呈现农民“过日子”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在调研过程中,我特别乐于记录农民的原话,不仅要听他们“说什么”,更要分析他们“怎么说”。这些坦诚的表述,更能表达人们意识深处的价值观念。 农民生活在自己的日常世界中,对许多问题可谓习以为常。访谈目的之一,就是设置一种情境,连续发问、解答和追问,不断地刨根问底,用一系列“问题”启发农民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基于访谈法的调查研究,访谈对象是更为重要的研究主体。本书的绝大部分观点,都是当地人思想的表达。许多时候,我只是扮演了倾听者和记录者的角色而已。 我的写作目标并不是对农民生活伦理形成一个“科学”解释,而是希望读者在阅读一个个“文本”时,有自己的体会、理解和判断。书中讲了许多“常识”,并不会给人以理论冲击力,但正是这些常识,维系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即便是都市人,依然在受“过日子”这套生活伦理的隐秘影响。 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某种感悟和再认识,那便是作者最大的幸运。生活伦理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毕竟,“过日子”这件事,谁能置身事外呢?
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前言导读
书名: 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
作者: 陈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出版年: 2016-1-1
页数: 229
定价: CNY 6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978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