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两周时代用以维系贵族间的等级,并作为规范以制约人们的日常行为。 关于当时的礼制,虽有东周各类礼书等文献记载,清代时又有众多学者对这些文献作深入考证,可以说已有累累成果。 但现存东周礼书所记两周礼制一则不够系统全面,二则也渗入作者的构拟成分,未必皆是两周礼制之实录。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田野考古发掘揭露的各种遗迹、出土的各类文物及古文字资料,为深入研究两周礼制这一重要课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深刻的启示。 将这些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同时吸收当代新的史学及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各种理论,并注意采用新的富有时代性的研究手段,即完全可能在此课题研究上有开拓性的成果。 十洲的这部学术著作选择了两周礼制研究中的一个专题,从当时贯彻、强化礼制所必需的礼器着眼,去探讨礼制及相应的意识形态,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丰富的考古资料对研究礼器制度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即使这样,这部著作的题目仍是较大的,也有一定难度。 十洲克服困难,用了几个寒暑,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其所取得的成绩,我以为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注意将文献记载与田野考古资料做科学的印证,努力揭示先秦礼器制度的全貌,对东周礼书有关礼器部分的记述加以全面整理,从而归纳出文献中所记各类礼器的组合制度,可谓是目前这一课题研究的最系统成果。 其次,本书为两周礼器制度的研究设定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扩大了此领域的研究面,不只是停留在单种礼器的组合方面,而是全面考察礼器诸类别的整体组合形式、各类别内部的组合形式、各器种的数量关系与组合关系等。 这一系统性考察在研究的视野与方法论上也是有创新意义的,较前人偏重礼器器种的个别研究,比如只侧重由墓葬出土青铜器的数量和组合研究礼器制度要前进了一大步。再次,本书对礼器制度在先秦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与其所昭示的贵族等级结构、家族宗法制度做了全面具体的考察。 不仅论述了礼器制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且探讨了其所反映的哲学、伦理观念,而这方面的研究过去是很少有人认真做过的。另外,本书在以下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于观点或研究方法上也多有创获:第一,从形制发生、演变角度,论述了新石器时代陶器在造型与用意方面与青铜器的渊源、承继关系,认为两周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通神与权力的陶质象征物。第二,在研究礼器组合时,强调不同类、不同质料礼器之总体组合在确定贵族等级身份上的意义。第三,借用数学方法对随葬青铜容器及其组合形式做定量分析,这种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尝试是尤应提倡的。第四,在讨论礼器制度衰落原因时,从地缘政治、人文思潮角度作探讨,也颇有独到之处。当然,对于两周礼器制度这样一个大课题,本书的研究应该被视为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对文献典籍有关记载的理解可能有的仍需要再斟酌,对于考古发掘资料的认识与理解也还需要再深入,特别是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也必将会纠正我们以往认识中许多不妥帖的地方,这一研究课题应该继续做下去。 朱凤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