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行动,将一个行动变成一本著述,就如同将一堆积木变成一座建筑,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中艰辛,非亲身参与者不能道其一二。本书的产生,可以说再典型不过地体现了这一流程。 写作本书的想法来自不久前的一个讲座。北京大学邀请我为该校经济学院的大学生们做一个系列讲座,并特意强调--方向不限,但最好结合我独特丰富的人生阅历,为这些象牙塔里成长起来的天之骄子们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考虑到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最要紧的就是未来人生的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就像一家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准战略定位和拓展路径一样,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生涯规划》这一课题。原以为对于长期从事战略策划的我,这不过是小菜一碟。但实际做起来,却费尽移山心力。面对那一双双对智慧充满渴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眼睛,我不能不尽我所能讲好每一课。案头资料的收集之繁且不说,社会万象、人生阅历如何条分缕析,从而给学生们以启悟,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我触及了一个看似平凡、实则艰深的课题,一个微观上关乎个体幸福、个体命运而宏观上系于天下格局、时代大势的"哥德巴赫猜想"。 先有北大讲座的基础内容,又有嗣后半年断断续续的案头研究补充,今天书稿总算成篇付梓了,回首成书过程,我深感此书绝非我一人所为,应该说没有北大学子们的砥砺,不可能触动我对生涯规划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是这本书的参与者、创造者。没有我身边助手们默默无闻的协助,一个简单的想法不可能变成一个洋洋十几万言的文化产品。 感谢我的助手吴鹏。提起吴鹏,不能不说说他的故事。他也是我在北大讲课时的听众--那时他还是北大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正是因为听了我的课而投奔了过来。在进入我们机构的短短一年时间内,他除了要当好我的秘书,还完成了这本书的主要编辑整理工作。 感谢王家洛先生。作为一位知识长者,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枯燥、寂寞,以十分乐活的心态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录音整理,为书籍的编辑奠定了坚实基础。 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光华公司和著名装帧设计专家蒋宏先生,本书的出版离不开他们的积极推动。 当然,我还要感谢阅读这本书的所有读者朋友,你的阅读就是对我们的最好支持,我期待你们的反馈意见。(E-mail:wangzhigangblo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