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南战略与区域合作 中国的大西南非常神奇,无论是自然风光之旖旎还是人文资源之丰富是很多地方都难以与之相比的。以前因为在祖国边陲,交通不便,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是自从云南举办世博会,打响旅游品牌之后,人们像发现世外桃源一样发现了云南。在新一轮的全面开发中,西南也面临新的机遇。和东北亚的大图们江流域合作一样,大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与合作也是一个探讨多年的国际合作开发项目。云南的澜沧江与大湄公河一脉相承,打通这个流域的合作极富潜力。 云南--打通大湄公河流域 我与云南的渊源很深,曾经在1999年帮云南省在中国做了第一次城市营销。1999年昆明世博会是什么缘起呢?1991年亚运会成功以后,邓小平与中央有关同志讲咱们能不能也办一届奥运会。此话一出,下面便行动起来积极申办奥运会。最后因为一些原因功败垂成。但是已经做了很多准备,这时候中央就问,除了奥运会还有没有类似的能引起世界关注的活动,有关机构说有一个叫做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被称作园艺界的奥运会。于是中国就申请举办世博会,从巴黎把旗扛了回来。但当时的北京市长和市委书记为此要50个亿,当时中央财政没有这么多钱,但既然答应了又不能退回去不办。1996年李岚清去云南视察工作,看到云南的花卉产业正在冒头,就谈起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难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云南靠烟草业,财政每年有五六十个亿的利润,可以做一些事情,地方领导正雄心勃勃,书记和省长当时就对副总理说:"给我们几天时间,我们开常委会讨论,可能的话我们云南来承办,不要中央一分钱!"李岚清一听,说:"那太好了,我代表中央感谢你们!"第二天云南方面就告诉中央,世博会由云南接下来,这个事就定下来了。 当时云南的考虑很简单,认为世博会就是世博园,拿三千亩地建好场馆,让每个国家自己投资在其中建一个园,估计花费也就是四五十个亿。让每家烟厂分摊两个亿,十几家烟厂就是二三十个亿,再加上银行贷款就解决了。于是按照这个思路开始筹备,专门成立了一个世博局,由昆明一个要退休的市长当局长,因为他了解昆明的情况。这个老同志上任后成立了几个公司,规划、设计、广告、园林,什么都是自己来办,这怎么能做得好?折腾了一两年,李岚清去视察工作,发现弄得一塌糊涂,决定紧急换人。换上来一个马上退休的建委主任,他只能保证把场馆建起来,但办这个博览会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也不清楚。 当时云南省有一位领导力排众议,找到我们工作室寻求出路。我们去考察之后,与云南省高层交流的时候我向他们提了一连串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办世博会?第二,什么叫世博会?第三,世博会要达到什么目的?第四,用什么手段来办世博会?没有人答得上来,问题就出在这里,自己付出了这么大代价,目的是什么却不清楚。 想做成一件事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不然南辕北辙,再争论也没有用。我提出世博会不是世博园,承办世博会对云南来说是实现超常规发展的一次历史契机,可以作为撬动云南这个板块的一个战略支点,目的是展示云南的新形象,促使云南从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强省;为此必须把世博会当作云南省的全省战略来思考,而不是单纯的办会思维。 为此我还给云南省的中高级干部们做了一次报告,省委书记认同了这个思路。除了盖好场馆,还要做什么就有了目标和方向。结果钱没多花,但效果非常好,为云南省做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和升级换代。世博会持续了五个月,中央领导要来,所以中央电视台对云南的报道是免费的。在世博会开始之前,把云南的滇西北旅游板块推出来,在中甸、丽江等地建好机场,迎接人潮的到来。当全国人民来到了昆明,花这么多钱只在昆明转转,呆一两天一定感到不值得,所以要吸引人们多呆几天,有意识地把人流引向滇西北。展会期间好戏连台,既满足了中央电视台的转播需求,也顺势把云南推销了出去。 当时我设计了一句广告词:"彩云之南,万绿之宗--中国99昆明世博会",为后来云南的战略定位和形象定位提升了高度。为什么叫"彩云之南"?当时我问云南人为什么叫"云南"?没有人说得清楚,这就是一个契机,一个卖点,许多人都会遇到这种"灯下黑"的情况。云南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彩云之南",非常浪漫;还有一个是地理学概念,云岭以南。 "彩云之南",这个概念非常有想象空间,祥云缭绕,如同人间仙境;为什么叫"万绿之宗"呢?因为云南处在长江上游,是中国绿色植物的大本营和聚集地,是一个绿色王国。而下一步整个中国的园林、园艺产业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站住了这个定位,一下子就打开了以后的发展通路。所以说形象传播不止是好听的问题,必须像画龙点睛一样,首先得把龙画好,再点上眼睛才能使龙飞九天。如果龙没画好,眼睛就点不出。如果龙画好了,点的眼睛像两颗玻璃珠子,当然也是不行的。最后,通过长达半年的世博会,云南轰动了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一不小心就把丽江、中甸(香格里拉)板块都带动了起来。可以说云南世博会是区域营销和城市营销在整个中国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最近我又去了两趟云南,一次是到云南红河,另一次从西双版纳出境到金三角。这两次是做什么事情呢?先是红河州的领导找我们去,我本来以为我对云南已经非常了解,不太想去,但是对方反复邀请,我被他们的诚意打动就去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的好东西太多了,原来我以为自己很了解,其实不然。去了三天,把红河看完,我得出一个结论:下一步红河州将会成为云南旅游的第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西双版纳,第二个板块是滇西北的丽江,第三个板块应该是红河了。这三个板块依次成熟,这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相符。第一阶段以观光旅游为主,内地人来到云南,想了解异域风情,这是初级阶段;第二个阶段的主导是休闲,当中国有些地区的人均GDP到了3000美元以上时,就会产生井喷式的休闲需求,丽江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旅游的第三阶段是体验,在今天的云南我还没有看到,但红河具备了这个条件,应该着重在"体验"上大做文章。 到红河我首先去了建水县,在那里我看了比乔家大院还大两三倍的朱家花园,占地两万平方米,上百个院子。雄浑的建筑凸显这个院落背后滇商的实力。乔家大院是晋商家宅的代表,但是与滇商相比成了小儿科。滇商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这里还有南中国最大的文庙--孔庙,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实在罕见。影响力辐射到大半个东南亚地区,现在的柬埔寨、越南、老挝,凡是信奉儒教的人都把这个孔庙当作大本营来朝圣。云南是在明洪武时期才正式纳入明朝版图的,为什么这里在元朝就已经有了孔庙?这就又引出了很多故事。元朝从北方打过来,先是占领了云南,然后才打到东边灭了南宋,但是他们发现用武力征服不了西南少数民族,于是就开始"以文化人",最有用的武器是孔子,在这里建了一座孔庙。这里还有一座古城,恐怕比丽江古城还要漂亮,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 更有意思的是红河卷烟厂所在的弥勒县,那里有两万亩的大花园,好几个五星级酒店,上等的温泉洗浴场,奢华的中学。这个学校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参观时看到一片西班牙风格的建筑,我以为是专家楼,结果是学生宿舍。远远看去大草坪上有个建筑,墙上全是精美的浮雕,我问是不是艺术馆,他们说不是,是公共厕所。这太令人震惊了。我问这是谁建的?回答说是红河卷烟厂的老板建的。我就很奇怪,问当地人他为什么要建这个?对方说因为他喜欢。我估计跟这个企业的运作方式有关,红河卷烟厂是整个中国利润率最高的企业之一,老板在那里发展了将近二十年。也许是国外的贵族庄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就造了这么一个世界级的园林。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中国式现象。 离开蒙自后我去了河口,河口是中越战争时期的主要出兵之地,现在成了中国向东盟开放的重要口岸城市。把整个红河看完,我觉得这个地方真是云南省的精华浓缩,这个地方极有可能打造出云南省的第三极,有可能成为从观光到休闲再到体验一个都不能少的平台。这里的人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工作,非常棒,但还没有打通,还没能做到条分缕析、合纵连横。但是蓄势待发,下一步的施展空间很大。 西双版纳是云南旅游的第一波,而不是滇西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说起云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西双版纳,想到傣族的泼水节。当时有几部电影和几首歌曲,一下子就让西双版纳深入人心。我记得那时候读艾芜的《南行记》,特别羡慕他那种生活。他一路走一路写,走到一个地方没有钱了,就留下来住一段时间,帮人打打工,过后又继续往前走。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到那里,有天晚上正好遇到《东方红》中《赞歌》的原唱者胡松华,60岁的胡松华刚刚退休,准备搞一个长歌万里行,正在那里采集民歌。 那时候到云南,西双版纳还是必去的地方,但是后来不一样了,旅游不再只是走马观花看一看,而是要休闲,这个时候滇西北的旅游就火起来了。人们到了丽江,呆得下来,在古城里一住住上十天半个月,就是去泡吧、发呆,而且更厉害的是丽江变成通往滇西北的门户。人们从那里可以去中甸,可以去稻城,去泸沽湖,这样一来,丽江成为游客到云南的出发台和回归台,这种能量是非常惊人的。而到西双版纳的游客只能看一个版纳,再往前走就要出国了。这些手续关卡没有打通,相比之下,同样的花费西双版纳的吸引力就不如丽江了,这也是这些年来西双版纳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地位相对衰落的原因。 这一次我们出去探访金三角,是要在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大背景下来探讨西双版纳州的发展战略问题。如果只是就国内而言,西双版纳州就是边陲,没有延展的空间,但是放到区域合作的背景下,西双版纳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在历史上,西双版纳的首府景洪是傣族首领帕雅真创立的"景龙金殿王国"的首府,王国覆盖今天的缅北、泰北和老挝北部的部分地区。这一地域如今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度,但是民间的交往却一直非常密切。陪我们一起去的一个导游,不但会说这几个地方的语言,甚至到哪儿都能找到他的亲戚,这种关系网络之广,是我们原来很难想象的。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原来几百年中,这些地区之间没有国界限制,人们自由往来。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二战期间,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助进入中国的生命线,为保证这一通道的安全,国民党部队十万大军入缅作战,兵败后不少士兵在当地定居。 在泰国还有一个地方非常有名,国共之争后期国民党兵败退台,最后一支撤离大陆的部队从云南入老挝缅甸,在金三角地区纵横二十余年,历经两次大规模战斗,小战无数,迫于国际压力两次撤台之后,仍有部分云南籍官兵不愿远离故土,退至泰国北部山区,形成以美斯乐为首的数十个难民村。其间几经坎坷,到1992年才彻底放下武器,完全转化为和平村。而国民党残部的另外一支则演变成为大名鼎鼎的坤沙武装贩毒集团。1996年坤沙投降,被软禁在仰光,金三角地区开始大规模替代种植,才逐渐摆脱毒品阴影。我们也到美斯乐去看了,这里成为华人的一块飞地,以旅游和茶叶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些资源如果打通的话,对于旅游者、寻根者的吸引力是非同一般的。我们还到了泰北的第二大城市清迈和老挝的古都琅勃拉邦,清迈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的软硬件设施都是世界一流的,琅勃拉邦的古建筑,僧侣文化还有风味独特的美食,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那么这时候我们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每年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国际旅客从南面到泰北、到琅勃拉邦,距离西双版纳只是一步之遥,而国内也有大量的游客到云南,如果这个关节打通的话,国际游客再走一步到中国西南,中国游客经版纳到金三角,这种吸引力要远远超过滇西北。而西双版纳作为一个门户和枢纽,其地位和价值不用多说了。怎么把这个关节打通,这正是我们和版纳州在沟通和谋划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