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合作--东北的战略机遇 东北亚合作的发展应该是与振兴东北的战略结合在一起考虑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是很了不起的,这个战略的提出起码是出于两个考虑:第一个考虑是中央财政已经有了相当的能力,应该可以来支持一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了;第二个考虑,说实话,无论中国怎么发展,东北这块宝地我们是输不起的。东北这块宝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过程当中曾经做出过非常卓越的贡献,在很多困难的历史时期都是靠东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们因为从其他方面考虑,顾不上这块,任其自生自灭,但是到了现在,从整个中国的全局战略来说,东北不振兴,中国也振兴不了。 怎么解读振兴东北这个问题呢?现在关于振兴东北有很多种说法,中央的说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发现,中国这项政策的及时雨80%是落到了辽老大的头上。我记得当时辽宁省长薄熙来,嗓门也特别大,一下跳出来直接跟中央的政策对接,说东北将是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装备部,而装备部的总部就在辽宁。然后辽宁凭借天时和地利,天时就是辽老大的地位,地利就是靠近北京,基本是同整个中央的政策挂钩,先声夺人,获得了很多这方面的优惠和政策,吉林次之,感觉上没得到实惠的就是黑龙江。这个原因我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不敢妄言,凭直觉讲可能是因为整个东北的经济布局,主要的重化工业和加工业集中在辽宁,黑龙江少一些;另外黑龙江在整个共和国发展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资源输出大省,要么就是木头,要么就是石油,要么就是粮食,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也很有意思,我和黑龙江省委、哈尔滨市委领导进行交流的时候,一直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说成振兴东北,他们说不对,王老师,中央文件的准确用语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对他们说,作为执行者的解读应该是振兴东北。从中央来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口径小一点,好把握,进可攻,退可守。但作为地方绝对不要把它理解为只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如果我们只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我们在跑"部""钱"进的时候,可能辛辛苦苦要来的钱,就全部堆在了那些救都救不起来的传统老工业基础上了,那样就糟糕了。 这些年华南华东的改革有个非常宝贵的经验就是靠增量来拉动存量,绝不是靠存量的改造来打出一个新天地。珠三角的发展不是靠原来的存量,而是靠新机制、新手段、新产品、新市场、新打法做增量,只有把这个增量做起来以后,回过头来才能对存量进行整合,或者是民进国退,或者是靓女先嫁,对它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上海也是这样,最早的时候上海守着一批老机器,结果发现越整越是捧着金碗讨饭吃。这个时候整个江浙的商人就利用上海的技术人才和设备,运用新的机制做出了温州模式、义乌模式、东阳模式、宁波模式、绍兴模式,经济总量蓬勃发展。现在浙江人均GDP全国第一,这个增量做起来以后倒过来再去解决存量问题。江苏也是这样的,先前的时候还守着乡镇企业,最后走不动了,发现体制不行了,被浙江甩在后面了,只好放下身段到浙江学习。学习之后得出个结论:必须一改到底,然后就对全省经济进行了彻底的民营化,民营化以后产生了很多资产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企业。增量上去了回过头来再去整合或并购存量,整个机体就活了。 现在东北的问题我也这么看,只有增加了增量才能最终改造存量。如果不是这样,还是在老机制、老产品、老设备的基础上,不管你给它增加多少钱,都是赤脚"纸老虎",吃了以后它也成长不起来。在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东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是什么意思? 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里面有一个很深刻的担忧:今天中国在相当的一部分地区,估计有一亿人口已经实现初步富裕,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而珠三角、长三角的一些核心城市更高。当一个区域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就到了初步现代化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基本完成,整个社会就会开始高速城市化。现在整个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0%,也就是我们13亿人口可能有4.5亿到5亿人口在城里面住,而且这个变化的速度正在加快。当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达到30%的时候,就会迎来历史上的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挡都挡不住。整个中国几千年来城市化率不到10%,而现在一年就可能要增长1%,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超过了之前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高速城市化过程,整个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化,大量的高耗能、高能源产业要兴起。比如说房地产,原来我们人均5平方米就可以了,现在是人均50平方米,需要的水泥、钢材、建材、木材数量是非同一般的。同时汽车进入家庭,上千万台车进入家庭,需要多少钢材,多少停车场和道路! 这种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富裕的转型意味着中国未来十年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大量增长,现在这个危机已经出现。原来我们说中国是地大物博,现在发现我们地大物不博。前两年由于城市化和房地产的高速发展,水泥和钢材的价格翻了一番。 短短几年中国的崛起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经济腾飞的结果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经过十几年的低迷突然一夜之间开始松动了,开始活起来了。他们一研究,一统计,才发现从谷底里面把他们拉出来的不是别人,是他们的对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几年出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外交格局,我们跟日本在政治上、外交上很冷,但在经济上却是很火的。嘴上在打架,底下很热乎。为什么?这是经济上的需求。最后日本也开始反思了,成天说中国是威胁,中国是威胁,但当他们从低谷里走出来后,却发现是中国把他们拉出来的。 飞速发展的经济使中国一夜之间电力奇缺,江浙一带有两三个月时间要限电。温州、宁波每年限电两三个月搞得很多企业焦头烂额,很多企业开始买发电机,这一发电又带来一个可怕的问题--石油。现在中国石油缺口高达40%,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往下走,估计一两年之内会有70%的缺口,这就是宏观经济的很大问题了。在这种格局下面才有了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实行这个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中央开始实行新的国家战略,这个国家战略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就是石油战略。大家看到总理前不久去了俄罗斯,跟普京会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石油管道的问题。 我们原来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最大的隐患就是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可以说控制了中国石油的咽喉要道。中国从全世界进口的石油,除俄罗斯这边从陆路进来外,几乎都要从印度洋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也就是说只要美国哪一天跟中国翻脸,把这个地方一卡,对中国的威胁极大,就这么简单。美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有个国家能源储备战略计划,美国现在储备的能源够打两场战争,撑四个月没问题,而中国可能一个月都撑不住。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最高领导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若干年前就有一些战略家提出来,为了防止马六甲海峡被卡住喉咙,从印度洋那边修一条运河,通过跟我们关系比较好的缅甸和泰国直接通到云南,避开马六甲海峡。这个方案现在正在论证,尽管成本会很高,但从战略安全来说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这是大的格局,它说明当中国从量变到质变,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崛起的时候,全世界的资源和格局都要重新洗牌,重新洗牌的时候很多地域会发生摩擦和冲突,躲都躲不掉。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城市在考虑发展的时候必须要思考这些问题,才能把握住战略机遇。 我们再回头看黑龙江,为什么说一个战略机遇期到来了?首先是刚才讲的,整个中国高速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离不开战略性资源,如铁矿、铜、金等。而俄罗斯战略调整后中俄合作前景广阔。俄罗斯从前苏联解体到普京上台这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年前我去俄罗斯的时候,看到就像火车扳道岔一样,火车虽然变轨了,但人还是在原来的轨道上前进,还是需要计划经济安排。但是我最近去发现变了,它已经开始习惯了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运行了。还有一个变化是双头鹰战略的调整。90年代初,叶利钦实行脱亚入欧,与美国拥抱到一起,结果事实教育了他们,美国绝对不允许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再出现,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的大国梦复苏,中俄之间的合作前景广阔。所以既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往前走,原来"谁买了我的资源就是侵吞了我的民族资产"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为市场经济就是交换经济,等价交换、错位经营、差异竞争、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才能形成交易关系,才能形成合作伙伴。 用这种思路来考虑问题的时候,再加上WTO基础上趋同的市场法则,按同一市场经济的规则出牌,生意就是生意,以这种平和心态回头来看的时候,俄罗斯终于发现它的远东,靠近中国东北和黑龙江这块地方富集的资源正是蓬勃发展的中国最需要的东西,而它也需要中国初步工业化以后生产出来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伴随这种思路转换,我们的机会来了。中国的需、俄罗斯的需,中国的求、俄罗斯的求,各有需求,它们互通有无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而且中国和俄罗斯已经解决了包括疆界划分在内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在地球村的角度互相审视对方才发现其实双方是"绝配",在生意上的互补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