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化(划)"--谋划、策划、规划、计划 问:王老师你好,你讲课过程中展示的几张照片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你好像是在成都,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坐在下面听你讲课。我想问你的是像城市规划这么大的事情,你觉得我们应该采取怎么样的组织形式来决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群众还有你这样的民间智囊分别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中国或者国外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的? 王志纲: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义。这个同学讲到决策程序的问题,这些年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中国的地方政府有几种:一种叫强势政府,一种叫弱势政府,一种叫民主政府,是哪种政府跟这个领导人有很大的关系。我最喜欢什么样的领导人呢?敢说,敢干,铁腕人物,脑袋清楚。我最害怕的是那种磨洋工的,方案出来以后要民主化,要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七大姑八大姨大家坐在一起,开了几天会,议而不决,民主程序全走完以后,创新途径也没有了,机会也错过了。大家想一想,所有人都来参与的时候,其实谁对这个项目都不完全清楚,完全是盲人摸象,刻舟求剑,最后能搞好吗?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当前风起云涌的格局下面,思路一旦清楚以后,政府和主要领导的决策非常重要。 我跟很多地方合作的时候经常告诉大家邓小平的一句话,小平同志说:我不懂经济,但是我听得懂经济,我党懂得经济的不多,朱镕基懂经济,所以朱镕基可以当总理。你是不是觉得这样说太霸道,但是你换一个角度来想,这就是政治领袖高明的地方了。他决策,但是他很谦虚。最可怕的是啥?是领导有权力,没知识,敢蛮干,由于权力可以无限放大他的胆量,这就会给当地带来灾难了。 这些年做完许多区域和城市的战略策划以后,我发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诟病最多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城市的同质化,几乎全中国的城市都是大同小异,路灯全是葵花灯,一搞广场全中国都是大连的星海广场,一发现房地产对经济拉动作用很大,全国都搞房地产,最后全中国同质化。原因在哪里?其实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自身的操作和思维方式,我们的地方领导看到什么好,就赶快找设计师来,照搬过来。他不会想到你能够想到这个,别人也会想到。你前脚刚走,别人后脚就赶到,最后你搬过来,只不过比别人早搬了五分钟。最后的结果是整个中国城市同质化了。第二个问题是城市建设是短期行为,拆了建,建了拆,换了新领导就要推倒许多项目,重新来建。怎么办呢?要在思路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做成都战略时感悟最深的,总结起来就是重提"四化(划)"。 第一是谋划。新的领导上来以后,他必须要吃透上头的精神,了解下面的民情,要承上启下,左右逢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了解整个全球化的过程,按照一种错位经营、差异竞争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特色,从而把当地的个性找出来。第二是策划,找一个超脱的中立的机构,请他们来评头论足,拿出一个科学的方案。然后第三步才是规划,这个时候的规划就有神了,就有魂了,就个性化了。最后是计划,就是把这个"魂"具体落实下去,然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来规避蛮干和同质化的问题。我们工作室出过一本书叫做《城变》,把这些重要的积累都放在里面了。 2007年末中央电视台请我参加了一期《对话》节目,我作为嘉宾和三位市长对话。如果你看了这期节目你就会发现,现在中国的官员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昨天那种靠摸着石头过河,觉得哪里的东西好就去搬点过来的做法已经被抛弃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