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北京调整城市战略,国家调整京津冀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战略,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发展的第三极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其他的区域都在争夺所谓的"第四极":第一极是长三角,第二极是珠三角,第三极是环渤海,第四极在哪里?如果能成为"3+1"格局中的"1",就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现在有几个区域都在做这样的努力:第一个是辽东走廊,也就是"沈阳-大连"这条线;第二个是山东的"青岛-烟台-威海"半岛城市群,辐射东北亚。第三个是武汉。武汉多少年来在中国一直很被动,但在历史上地位是非同一般的,九省通衢,京广铁路纵横南北,一条长江横贯东西,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可惜这些年来一直没能有大的发展。近来武汉提出一个口号:"得中者得天下",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重振雄风。它把十堰的二汽搬过来,整合周边的资源,也是遵循这个思路。往北还有一个郑州也是雄心勃勃,河南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郑州又是省会城市中首位度最高的城市,也想成为第四极。再往下走长沙也不服气,但是长沙分量不够,怎么办?所以提出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一体化,一个好汉三个帮,加起来就有规模效应了。还有陕西又不干了,八百里秦川有西安和宝鸡,按陕西人自己的说法:"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 还有一对竞争者是成都和重庆这对冤家,虽然它们联合不容易,但也在开始探讨如何成渝一体化,加大在整个中国格局中的分量。这么多区域在争第四极,到底将花落谁家?最近中央有一个重要决定,把中国第三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名额给了成都和重庆,这个确认使得成渝两地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城市经济新的一极,因为它们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我们作为一个城市和区域战略咨询机构,这几年深度介入了成都和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作为两地的战略顾问,从大的城市战略到各个区县的具体项目做了不少。下面我就想讲一讲我们是如何解剖成都,如何制定战略,通过三四年的发展成都又是如何成为后起之秀的。 在座的可能有四川的同学,大家知道重庆和成都原来都属四川,但这两家绝对是不同性格的两个地方。有一句话说得好,"重庆的女人像男人,成都的男人像女人",重庆的女孩子像男子汉一样干练,而成都的男孩子白白净净的,像女孩一样温柔。成都是水,重庆是山;成都人阴柔,重庆人阳刚。所以重庆人和成都人要结为夫妻,最好的方式是重庆的女人娶成都的男人,女主外,男主内,和谐安康。这是两种地域文明,一个是巴,一个是蜀,合成一个四川。十年前又分开,重庆成了直辖市,成都还是省会,分开之后就是成渝两地长达十年的口水战,谁也看不起谁。重庆人看得上成都那块地,看不上成都的人;成都人看得上重庆的妹子,看不上那块地。但正是这种摩擦碰撞,使得巴蜀地区在整个中国成为最有经济活力、文化最多元、最有魅力的区域之一,这就是巴蜀地域人才辈出的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城市开始各自的定位。首先是成都,成都找我们的时候正是成渝口水战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那是"非典"刚过,在重庆人开的"粑子火锅店"里,成都市委书记请我吃火锅。我感慨很深,成都人看不起重庆人,可是成都的很多新发明都是重庆过来的,只是成都人把它精美化了。 成都战略是在中国城市战略中继昆明世博会之后的又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我们与成都的合作沉淀出来两本书:《城市中国》和《城变》,现在国内的很多省市领导都非常喜欢。我认为成渝这两家必须化干戈为玉帛,本来是一家人,成都是老婆,重庆是老公,一起好好过日子。只有成渝两地齐心协力,才有可能在中国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高地。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说其实有三个层面的中国,一个是沿海中国,带领整个中国纳入全球一体化;第二个是中部中国,从长沙到武汉到郑州;第三个是西部中国,现在中央已经制定了西部发展战略。中国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东西部断裂,那么就必须在中西部找一个支点城市。就像一把弓箭一样,弓背是沿海;搭箭,支点在中西部,哪个城市成了这支箭的支点,就成了一个承上启下的着力点,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在西部有可能成为整个支点介入这场竞争的只有三个城市,一个是得天时的重庆,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的超大型城市;第二个是得地利的西安,八百里秦川,一直是西北的中心城市,千年古都,文化鼎盛;最后一个是成都,可能只是得人和。因为重庆和西安还没有醒过来,重庆还在按照传统的思路走工业化道路,西安则是在搞开发区,都是围绕自身考虑问题,没有考虑到辐射和聚合。这个时候如果成都把握住机会,错位经营、差异竞争,把别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最后就有可能成为这个第四极。按照这个思路,成都要想成功就必须搞成渝一体化,只有一体化才可能做大堆头,增强竞争力。这是我们当时为成都发展战略提供的思路。 那么成渝怎么一体化呢?成都战略里有几点即使今天看来也是很超前的,第一不再提工业化,而是定位于休闲之都,打休闲牌。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成都人本来就够休闲的了,成天就搓点小麻将,吃点麻辣烫,这怎么能行?我说这是小农经济的思维,如果不与外界交换,这种生活方式自我循环下去,必然是发展中的劣势。我在成都碰到一件事,一天中午我想坐黄包车,给师傅十块钱说要到哪里去,司机拿张报纸盖着自己的头,说:"不去。"我就问他:"有钱挣为什么不挣?"司机说:"我要休闲。"成都人就是这样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必须要保证,不能为了挣点钱就不睡午觉,这是成都文化。如果只是自我服务,这的确是成都的弱点,但在今天,广东的老板们穷得只剩下钱了,看到成都的景象就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方式了。人活在世上,是钱多幸福呢还是自由时间多幸福?他们会把成都当成一个泡菜坛子,一个火锅,把自己当成鲍鱼、鱼翅,争着抢着往火锅里跳,让成都人赚钱,成都的休闲面向的是全中国的人。跳进来的这些人,可能是成都的投资者,可能是成都的消费者,通过休闲反过来拉动现代服务业、光电和IT产业。 我和我的助手在成都市领导班子学习会议上把方案讲完,表决通过后写进了成都市党代会的报告并予以执行。我开了个玩笑,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借用成都的一句话:"一年成镇,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我们为它提出的目标是:"一年成形,二年成名,三年成功"。在这种背景下请来张艺谋拍了成都的城市形象片《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到现在三四年过去了,成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近我去了新疆、陕西、贵州以及很多周边省市,很多领导都承认现在与成都已经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成都已经成了西部的老大,他们都开始向成都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成都搞的是第三产业,没有跟重庆抢第二产业,反而使重庆通过第二产业挣到的钱大批大批地流向了成都,重庆人来到成都消费,重庆的成功人士到成都买房的大有人在,周末到成都休闲更是家常便饭。两者形成了错位经营、差异竞争的局面,一个强化第二产业,一个强化第三产业,加起来强化了一个区域的竞争力,中央再给成渝一个试验区,我相信下一步成渝成为新的增长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通过这样一种站在全局高度的扫描,我们可以对当今中国所处的时势和位置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今天的中国就像一条穿越时空隧道的巨龙,如今,这条巨龙已经抬头,正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势重新崛起。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与这条巨龙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的时候,不能不将其放到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中,我们在顺应这样一个大势的同时个人的生活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