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世界格局 世界城市有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的必然是伴随着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而产生的:第一个世界城市是英国的伦敦。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解释者,我们讲的股票、期货、银行制度,甚至篮球、排球、高尔夫等规则都是英国人制定的。他们抢占了历史发展的先机,有些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延续下来就成了公认的规则。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一个时代,伴随着大英帝国在全球的势力扩张,伦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中心城市。伴随着美国和日本的崛起,伦敦作为世界城市的地位受到威胁。当世界进入信息革命的时代之后,原来工业城市的布局束缚了发展。伦敦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转型期,如今转型已经完成。泰晤士河以前也像咱们现在的长江、黄河一样,污染很严重,后来慢慢恢复,又变得澄清,伦敦重新成为宜居城市,成为全球知识、创意、金融和信息中心。 财智论语 随着城市空间的变化和产业的新陈代谢,往往是那些更能反映时代特征、更具备复合效应和拉动力、更符合城市性格和特点的产业占据了城市中最宝贵的空间,而那些常规的产业则逐步分散开来,转移到价值相对较低的地方。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城市产业的"腾笼换鸟"。 伴随着世界霸主的地位从英国变为美国,纽约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全世界政治中心(联合国所在地)和金融中心(华尔街)。二战之后,各国力量的对比更多是通过经济力量的对比来体现的,美国利用战后确立的霸主地位把它的一套金融、经济体制推销到全世界,都按照它的规则办事,纽约成为世界中心。战后伴随着日本经济复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京这个超大型城市也成为世界城市俱乐部中的巨头。 比这一层级稍微低一点的,但同样是世界城市网络中重要节点的城市还有巴黎、新加坡、香港,甚至还包括崛起中的迪拜,它不仅是欧亚之间的重要航运枢纽,而且它的稳定和繁荣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将其作为中东地区的世界城市。 今天的世界基本上是以这些城市为中心运转的,它们引领着世界潮流,全世界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以这些城市为节点而流动。在这种背景下所有有雄心的城市都渴望挤入这个巨人阵容。我记得十五年前广州一位农民出身的市长一上来就提出要把广州打造成世界级大都市。他很自信,但他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什么叫世界级都市?他想的是香港,香港不是有摩天大楼吗?把中环搬过来不就是世界级城市了吗?所以就搞了一千亩地,做了个珠江广场,规划按照容积率30%~40%来建。但由于这个想法脱离了城市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阶段,这个广场到现在还没有建起来,摆在那里十五年了。他这种雄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事情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可能会出现两个世界级都市,这与中国近年来的崛起和未来巨大的潜力有很大关系。国家力量的对比会在世界城市的能级上表现出来。纽约和伦敦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美英力量的消长,中国的崛起也会在中国城市的地位上升中表现出来。上海已经成了全球认可的世界大都市,成为中国的门户。全球性机构要进入中国,首先要选择上海;中国企业要想与世界对接,也大多选择上海,于是上海就成了一个变压器,一个枢纽,价值便凸显出来了。上海崛起的同时,便是广州、深圳和香港的失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北京要想成为世界城市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首先世界城市都是拥有出海口的。可以说,没有海洋、没有港口的支撑是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城市的。其次光靠北京的自我循环是不可能的。北京城市的能源环境压力已经不堪重负,需要形成城市群来为城市带分流压力,并且拉动周边地区发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京津一体化。 六年前我去天津,那时的天津风雨飘摇,经济比较落后。我与当时天津的最高领导聊,为什么天津不主动向北京靠拢,接受北京的辐射呢?他说他们请了美国一家很大的咨询公司做战略,得到的建议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北京做什么天津就不做什么。北京没有海,所以天津要往海边走,于是集全市之力打造了一个塘沽经济开发区。这个开发区单就开发区而言算是很不错的,但与天津之间有个真空地带,不能有效地接受天津的辐射,反过来也没能最有效地反哺天津,天津的经济仍然落后。 2006年北京有个重要举动,就是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北京原来的定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在新定位中不提"经济中心"。这很难得,说明北京的领导有世界眼光,过去那种大而全一个都不能少的做法是自然经济的做法,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社会,必须搞错位经营、差异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先我变、人变我快"。在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结构中,怎样成为太阳和月亮,让周边的城市好像星星一样围绕左右?只有扩大能级、形成集群,加大聚合和辐射力,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真正具有竞争力。所以北京和天津,不管哪一家,要想做大必须联手,京津必须一体化。如果京津不能一体化,别说上海,恐怕连珠三角都比不过。 要想实现京津一体化,北京就要给天津让利,怎么让利?配合天津的滨海战略。北京不提经济中心了,让天津一把拿过去,将自己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北京怎么办?四个定位:第一,国家首都;第二,历史文化名城;第三,世界城市;第四,宜居城市。这最后一点"宜居城市"现在还众说纷纭,争议很多,北京怎么能宜居?但是人们一边骂,一边还是拼命往北京挤,为什么呢?宜居的前提是宜就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许多有志向的人,包括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还是想留在北京,因为机会多。要实现宜居就要把传统的制造业移出去,腾笼换鸟,把第二产业甩给天津,北京则可以通过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来辐射和覆盖更大的区域。假以时日,高端人士越聚越多,低端产业越来越少,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北京可能成为真正的宜居城市。 伴随北京这个重新定位的出台,天津一下子如释重负地把自己的头扎进来了。两个城市的互补性变得更强,一个专注于做上肢,一个做下肢,一结合就成了一个整体了--两个巨人找到了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一形成,大家的思维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考虑两城共同起的问题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换。在这个大的格局下面,中央又适当地给了天津一些优惠政策,天津就有了天时、地利(临港),加上更新观念,可以说遇到了千年未遇的良好机遇。天津现在成了整个中国目前最热闹的投资热点,大批的世界500强企业,包括国内很多大的民营资本开始抢滩天津。2008年,北京市又适时地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京津城际铁路。这本来首先在上海和杭州之间喊了很多年的,但最后却先在京津间实现了。"三十分钟改天换地,两城一体共享繁荣"的梦想从纸上变成现实,从看得见摸不着,到看得见摸得着,人们真正感受到京津一体化了。 为什么东京、关东地区可以有3000多万人口这么一个大城市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新干线。很多在东京上班的人可能是在300公里外的地方居住的,晚上回去,早上过来,300公里只坐一个小时的火车。为什么这些年来北京房价居高不下,越炒越高,越高越买,越买越高呢?就是因为成千上万的小青年北漂都往北京挤,怎么办呢?北京只能摊大饼,三环、四环、五环到六环,到六环还是承受不了。最后终于幡然悔悟,应该学东京、伦敦,有个一小时、两小时生活圈。当北京的小白领到天津去的时候,北京的压力减缓了。北京释放了压力,天津也被拉动起来了。 两城一体将优化这一区域的资源配置,大大提高区域竞争力。在解决同城化的问题上,许多城市喊了许多年,比如长株潭一体化,粤港一体化,成渝一体化,还有广佛一体化,广州佛山只一步之遥,喊了十年现在这趟列车还没开通。在中国需要一体化的地方有很多,这些城市一体化的真正实现,将是中国城市化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下一步北京要发展成为宜居城市,真正的腹地拓展就有赖于天津。北京的很多产业是完全可以甩到天津去的,像现在甩到大山子、顺义、通州一样,无非是多了十分钟,性质是一样的。从这方面讲,天津就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京津双子星是有可能争夺世界城市的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