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来了怎么办 我们通常说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现在危险是显而易见了,但是机会在哪里?世界都在看东方、看中国,中国自己也是问题一大堆。对于年轻人来说,整天听着好像中国不得了,可是怎么工作就是找不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首先要看清楚,中国根本不能在这场风暴中置身事外。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和世界经济连成一体,这次危机来了,中国面临很大考验。说实话,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对于中国长远发展来说是弊大于利的。第一,萝卜快了不洗泥,这种高速发展对于资源的浪费,对于环境的破坏,后果非常严重;第二,把所有人的胃口都吊起来了,好像不一年变成个李嘉诚,两年不成为个比尔·盖茨就失败了似的。 有人说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落后挨打是因为效率不高,农耕文明打不过工业文明,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战争之中确实是谁能够调动最多资源,谁最有效率,谁就能获得胜利,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农耕文明还有许多精髓的东西不能一概抛弃,比如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我前不久去了一趟日本,去之前我一直想搞明白一个问题,中国现在人均GDP才两三千美元,环境就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那么小一个地方,人均GDP是中国的十倍,环境还这么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次去感受最深的是,日本人真的是精耕细作,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挖掘其内涵,做到极致。经济学中讲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我们这三十年主要是采取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而日本则是最典型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例子。因为他们没有多少资源,所以只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把小文章做到最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面临全球化竞争的问题,所以必须要解决效率的问题,否则要被世界甩在后头。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典型的方法,就是邓小平说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效率优先。三十年的努力使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也积累了很多问题。现在环境到了极限,资源到了极限,连人的精神也到了极限,不调整是要出大问题的。 但是没有人愿意主动调整,中央早就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绿色GDP,然而有多少地方在认真采取行动呢?大家还是你追我赶,今天这个首富,明天那个首富,根本调整不了。我上次在浙商论坛上讲,浙江三十年来的几次快速发展都是外延扩大再生产,不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就是跑马圈地,根本不需要你精耕细作,只要圈住地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终于到极限了,外向性经济开始衰落。这个时候危机来了,你不主动调整,形势逼着你调整。危机逼着我们的企业从外延扩大再生产转为内涵扩大再生产,从追求数量转为追求质量。 今天中国越是发达的地方生态环境越是恶劣得不像样子,这就是几十年效率至上的后患。现在每个人都深受其害,什么都不安全了,苏丹红鸡蛋、三聚氰胺牛奶,没有什么是可以放心的。所有人都生活在不安之中。这个时候进行调整正面意义大于负面意义。 日本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它的人口密度绝对不亚于上海,但是环境非常好,资源利用效率极高。他们对于每一寸土地、每一点资源的节约利用程度让人非常感慨,不管多么豪华的酒店卫生间都跟飞机上的卫生间一样,方便实用,不求铺张。十年前中国有个老板到日本,看到这种卫浴设备又方便又节能,非常喜欢,于是与日本相关企业合作,投资数亿在中国生产这些产品,结果推销了十年还是打不开市场,血本无归。因为中国人再穷,房子也得买个大的,厕所也要搞得很夸张,买汽车也是一样,越是大个头的油老虎越是畅销。 这场危机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所致,谁都躲不掉,关键看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消极的人最后被冻死,积极的人学习冬泳,以退为进,以慢制快,稳扎稳打。以前想一口吃个胖子,现在分十口吃;以前想一天成为陈天桥,两天成为马云,三天就想赶上比尔·盖茨,谁都不愿意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哪里。因为华尔街的文化给大家造成一种"免费的午餐"的假象,几个人吃白食可以,所有人都要去吃白食的时候就要出大问题。 所以这个时候的转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是要重建优秀传统,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是要重新脚踏实地,在生涯规划上着眼于十年二十年,而不是一年两年,照样可以走得出来,也许会走出下一个任正非。任正非走了三十年啊,包括我也一样走了三十年,你们大学一毕业就想跟走了三十年的人看齐,怎么可能呢? 最后一句话,资本主义承认泡沫,没有泡沫就不能释放出人的贪欲,就不能调动起最高的效率,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泡沫有两种破灭方式,一种叫爆破,就是经济危机,一种叫渐破,就是经济衰退。资本主义从1929年经济大危机到现在经历过一次爆破,这场危机助长了前苏联的兴旺。而且在二战后那么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制约,资本主义不敢放松警惕,拼命提高自己资本的有机构成,通过科技革命还有制度革新挖掘潜能,使社会的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最后如同尼克松所说的,在与前苏联的竞争中"不战而胜"。 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使它能够透支全球的财富,廉价整合其他国家的资源,所以它能够以最低的公平来保证社会稳定。不战而胜,打倒前苏联,成为霸主之后,它把这种放纵贪欲的制度变成普世价值,没有人制约甚至没有人怀疑它,于是原来的小心翼翼变成胆大妄为,原来经济周期的小幅震荡变成如今的金融海啸。以此为转折,未来美国的霸主地位能不能保住还很难说,但是走下坡路是肯定的。 现在都在说看东方、看中国,中国能不能完成这次转型从而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未来会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应该说是大势所趋。未来的国际关系应该是互相参照、互相学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一种形态。对于中国来说,最现实的就是从拼命地以美国为师,从拼命吹泡泡的经济发展模式回到着眼内涵、稳步前进的道路上来。 前一段时间一个投行专家请我吃饭,他问我对现在的这个形势怎么看,我说:"你不是牛得不行,很多大财团都请你给他们当理财顾问吗?"他说:"那是以前,现在不一样啊,以前我们一切是以华尔街为准,他们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以前我们很有信心,指挥那些中国的企业,说他们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以前华尔街是上帝,我们就是传教士,现在上帝死了,我们怎么给人传道啊?!" 我看这次危机倒是好事,迫使人们放弃一夜暴富的妄想,静下心来思考十年、二十年的人生道路,这才是在危机之中的长远之计。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来考察大势,考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再思考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正是转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