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从表面上看危机源自泡沫,但是泡沫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涉及社会发展的根源问题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承认泡沫,因为资本主义充分地释放了人们的贪欲,从而给经济带来活力,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泡沫。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总是按照复苏-繁荣-危机-衰退-复苏循环往复,逃离不了这个怪圈。这次危机来临的时候,西方掀起一股马克思热,上至总统下到普通百姓又重新开始阅读《资本论》,试图从中找到摆脱这个怪圈的办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要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公平与效率,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直在解决这两个问题。公平与效率就像天平的两端,过于追求公平就会损失效率,过于追求效率也将有损公平。没有效率社会无法进步,但是只重效率不重公平的话社会不稳定。处理好了二者的平衡,社会才能快速发展,否则,无论哪一边失去了平衡都会造成社会的危机。 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原始社会为什么叫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呢?因为那时候生产力极其低下,狩猎和采集没有保障,所以公平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个时候实现按劳取酬的话,肯定有太多人被饿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在这个时候是公平第一,效率次之。 伴随着生产力进步,人类进入农耕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可以养活一批管理阶级,也就是奴隶主。奴隶主管理生产之后有了初步的分工协作,效率优于公平了。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在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奴隶主有了剩余产品,就开始享受,于是商纣王酒池肉林的故事也开始出现了。有了闲暇时间和闲暇消费品,如果想得到更高层次消费的话,他就必须养一批从事精神生产的劳动者,像乐工、祭司之类。 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上层建筑如果不能与它相适应,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而且会阻碍效率的提升。这时候必然掀起一场针对上层建筑的变革。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是通过起义实现这种变革,通过战争建立新的王朝,然后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公平又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相比,社会各阶层整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而封建社会产生了大量的自耕农。当然这个时候还有徭役,每年有一段时间农民要去修长城、修水利之类,都没有报酬。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要讲究回报,做什么都是先要谈条件的,这又是很大的进步了。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重商主义兴起。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也被打通,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开始兴起,以欧洲为主导的殖民主义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解释者。古典经济学成为人们构建经济体系的指导,其核心内容是"分工与协作"。亚当·斯密认为农业社会效率不高的原因是自给自足,自己要完成整个劳动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所以效率不高。而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法则把每个人逐利的欲望释放出来,"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通过无形的手来完成分工协作。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力的确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但是很快就出现了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困境--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个体劳动的有计划性与社会劳动的无计划性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其冲突的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中生产相对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最大的社会不公,一边是劳苦大众饥寒交迫,一边是产品积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中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引发了二十世纪最大的一场政治实验。首重公平的社会主义阵营与首重效率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长达七十余年的对抗,最突出地体现了困扰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冲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资本主义遭遇了其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危机,几乎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遭受灭顶之灾。对于这场危机进行了全景式记录的著作《光荣与梦想》中写道:"黑色星期四"之后成千上万的人被抛到街头,整个美国社会陷入恐慌,胡佛总统一筹莫展。而当时前苏联正是处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推进的大好时机,整个国家蒸蒸日上。就像如今有人说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最优越的,因为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当年前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工业基础开始搭建起来,现代国防也开始发展,周边的很多国家纷纷要加入前苏联。在这个时候连美国的共产党也开始成为大党,人们纷纷希望推翻资本主义,按照社会主义的模式去发展。 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如日中天,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日子则是一天不如一天。大家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要完蛋了,这时候出来一个罗斯福,这个人就属于把危机变成了转机的典型。他放弃了古典经济学的指导原则,古典经济学说信奉"看不见的手",强调市场自有它调控的办法,政府不能干预。这个原则被当作市场经济的金科玉律,包括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作检讨时,他也是说自己过分看重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过分看重无为而治,没有想到最后酝酿了一场如此之大的金融海啸。罗斯福上台后检讨古典经济学指导思想的失误之处,奉行凯恩斯主义,通过投资拉动重启经济列车,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发展速度。 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效率,造成相对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罗斯福为了提高有效需求,采取国家投资拉动、发行国债等政府干预措施,开始国土整治,把成千上万的人组织起来去干活,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因为如果要坐等工厂恢复生产的话,可能等生产恢复了,这些人也饿死得差不多了。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在那个时候奠定了格局,现在银行监管的很多制度也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比如银行储备金制度、贴现率、再贴现率,从而形成了很多道闸门和窗口,用金融的手段来调控经济,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基本手段。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里把这些东西都讲得很清楚,不读这本书就会使我们对现代国家中调控经济的手段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 最后的结果是这场危机成为美国最大的转机,罗斯福新政十年之后美国恢复了国力。这个时候二战开始了。美国原来相信孤立主义,奉行所谓的门罗主义,不管美洲大陆之外的事情,但二战开始后,罗斯福促使美国人参与其中。战争中美国显示了强大的资源、人力和效率优势,一举扳倒了德国和日本。二战的胜利奠定了美国的国际地位,雅尔塔会议重新划分了政治版图,布雷顿森林体系则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从此美国成为金融霸主,全球仰其鼻息,美国时代开始了。 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社会主义阵营没有解决好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问题,计划经济远远不如市场经济有活力,而权力滋生的腐败又腐蚀了社会公平的基础,最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前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效率至上的体制打败了号称追求公平的体制。而同时美国也不是完全忽视社会公平的问题,因为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即便两极分化得很厉害,最低的阶层也能够得到保障。 为了持续在效率优先的体制下刺激经济不断发展,美国就开始大量发国债、印钞票,发展借贷消费。"9·11事件"之后,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持续降息,华尔街各种衍生工具更是生逢其时,债务打包再打包,卖到全球各地。美国要让全球都买它的账,因为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就是它的全球老大的地位不能变,所以它费心尽力地去维持它的老大地位。用几十倍于中国的军费在全球驻军,一旦觉得不对劲就开打。这是个悖论,打仗是要烧钱的,但为了保证它的地位它必须要打,要努力撑住场子。 美国这次的危机爆发类似于当年大英帝国的衰落,有点撑不住了。因为它现在财富的很大一部分不是靠实体经济得来的,而是靠虚拟经济,靠巧取豪夺的流氓行径。华尔街那一套所谓的风险控制都是建立在并不稳固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经济发展的形势一直好下去,如果地产的价格一路涨上去,神话还可以延续下去,但是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的规律:经济是有周期的,他们所做的这些虚拟的资产结构设计放大了这个周期震荡的幅度,所以这场风暴来得特别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