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来临 前些日子《新周刊》请我选年度关键词,我就写了一个词--泡沫。今天所有的危机,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再到经济危机,根源都是泡沫。过去几年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中国来看都是一个泡沫快速增长的过程。2007年谈这些话题的时候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所有炒股的赚得盆满钵满,所有炒楼的都是一套变五套,五套变十套。每个人开始按照这个收入的增长速度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原来房子小的要换大房子,原来挤公交的现在要买车,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浮躁的乐观情绪。 举个例子,我们工作室有个员工有感于近两年国内地产形势一派红火,凭在这里镀的金一跳到企业变成销售经理,再跳一次变成营销总监,再跳一次变成公司副总。年初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年薪一百五十万,外加五百万期权。而现在期权没有拿到,倒是被人骗了。我有一次演讲的时候,他做了嘉宾,休息的时候跑到我身边说:"王老师,见到你我很激动,跟你汇报一下,我现在已经很有名了。我把从工作室学到的东西拿出去发挥,非常有用。你放心,我不会给你丢脸的。"我当时哭笑不得,只好善意地敲打他一句:出名不能当饭吃,若把出大名当成人生目标,恐怕要摔跤。 实际上他在工作室时间不长,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他之所以在一段时间里还混得开,一个原因是他确实学了点东西,但更关键的是赶上了好时候。他出去闯荡的时候,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其他的行业生意都好做。这个时候怎么吹都可以,泡泡吹得越大人家越佩服。在这个背景下,有的经理人年薪几个亿,成为打工皇帝。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的年轻人都放开手脚花钱,因为他们或者在楼市赚到钱了,或者在股票上赚钱了,或者薪水一直在涨,再加上这些年轻人没有过过苦日子,不但要把自己的钱花出去,还要把祖宗三代的钱都花出去。为什么他敢花?因为明天会更好。这个时候他不是"我拿青春赌明天",而是"我以现在套未来"。 这几年的经济形势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全民高唱洗衣歌,搓得泡沫满山坡",而最大的泡沫发源地就是华尔街。现在所有的年轻人之所以这么疯狂,这么脱离实际地相信未来如此美好,都是华尔街教唆的结果。华尔街魔力的根源在于能够快速催生泡沫。要创造财富神话,没有泡沫怎么可能?比如说一家网络游戏公司,不管它经过华尔街怎样的包装,我都不相信一个游戏的价值,就能超过我们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积累,就能超过上百年实业资本的积累,就能超过那么多企业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累。这种网络游戏公司可能有些新的东西,但毫无疑问是华尔街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投资人喜欢这个故事,年轻人也喜欢这个故事,既然后面有人接手,就不妨把这个故事讲下去,讲得越夸张越有人信。 很多人捧一个人是有可能,但是当大家都来复制这种神话的时候就要出问题了。我认识的不少企业家,很多人以前非常勤恳非常扎实,但是在这个泡沫浪潮席卷之下都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周围都有一帮从海外留学回来,有华尔街背景的人在那里灌输华尔街的点石成金术。有些人原本是个农民,相信土地里面只能长出玉米。而现在他却相信栽下去的玉米能长出金子,栽下去的是大豆,长出来的肯定是钻石。为什么?因为有华尔街作祟。 这些原来非常务实的企业家都开始学习华尔街模式,进不了华尔街也要进香港。背后全是摩根士丹利、高盛还有雷曼兄弟这些人。我在2008年年初一篇文章中讲到,人们相信资本的魔方可以把黄铜变黄金,把黄金变钻石,所以即便面粉贵过面包,人们也争相购买。魔方一转就可以了,不用劳动了。这种魔力影响了每一个人,包括事业已经做得很大的和刚刚开始创业的人,当然也包括现在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从个人到企业,从地方政府到整个国家都在实行短期行为,都充满了资本崇拜和华尔街崇拜的味道。这个时候和华尔街沾点边的人都不得了,像教父一样。一个企业家朋友有天跟我说了一件事情,她说:"王老师啊,高盛亚太区的主席给我发了条信息,说看了我的项目之后发现中国终于有像样的别墅了。"这个老板高兴得不得了,不在于表扬本身,而在于表扬的人是高盛的亚太区主席,这比谁的表扬都管用。她激动得像个小孩,就像十年前得到我的表扬一样。现在我的表扬已经没有用了,但是高盛的人的表扬管用,因为那是来自华尔街的。 华尔街在中国成为一个神话,所有与它沾边的人都沾了神气。于是许多在国内有资源有关系的人都去了美国,或者将子女送到美国,和华尔街挂上钩,然后回国推动许多大企业上市。一旦成功,他们在背后就可以拿到几千万甚至几亿的佣金。至于这个企业上市之后是好是坏,有没有发展他们不管。华尔街的股市也好,香港的股市也好,还有大陆的股市都是如此,像从地面上看太空一样,发射上去的企业从地面上看星光闪耀,像天上的街市,但实际上说不定是一堆垃圾。我们大陆学香港,香港学华尔街,这样下去危机是必然的,今天危机果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