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地球的高度 根据距离地面的高度,地球的大气层分为了4 个部分。距离地表10 km 附近的高度为对流层;10 km~ 50 km 左右的部分为平流层;50 km~85 km 左右的部分为中间层。中间层之上为热层。 在对流层,高度每上升1 km,气温便随之下降6.5 ℃,很容易形成较大的温差,形成气流运动,所以各种各样的气象现象就会发生在这个领域。对流层的上层为平流层,由于引力作用,平流层的空气层井然有序地叠加,平流层也因此而得名。而且,观测结果也表明平流层中形成了较稳定的气流。平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上升(下冷上热),在接近50 km 的高度时变成了-10 ℃左右。这个高度也是臭氧层(O3)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地方。然而,从这个高度再往上,温度会再次开始下降。一旦进入热层,稀薄的大气原子、分子因吸收太阳光,气温就会产生上升趋势。随着大气密度的降低,气温也会达到饱和状态(图1.29)。 逆闪电 雷电一般是在雷雨云与大地之间发生的,不过根据航天飞机和探测火箭的观测发现,在雷雨云与宇宙之间(从雷雨云指向上层宇宙方向)也会发生雷电。它是被称为“逆闪电”的雷电的一种。在高度约为40 km 以下的地方,朝向宇宙空间成放射纹理状的雷电被称为“蓝色喷射”(Blue Jet)。不过,它只能偶尔被观测到。正如其名字的意义,通过观测,人们发现“蓝色喷射”会释放出难以透过大气的深蓝色的光。最早的观测记录诞生于1994 年的美国阿肯色州,从飞行在强烈雷雨云上空的飞机上,第一次成功地拍摄到了奇妙的圆锥形蓝光。但是这种现象具体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雷雨云上空,在高度约为90 km 的、被称为热层的稀薄大气中,也观测到了接连不断的放电现象。这时,发生于垂直方向的雷电叫Sprite,它形似水母或胡萝卜,还有点带红色。另外,在其上面的空间里,成薄饼状伸展开来的蓝色发光雷电现象称为Elves,Sprite 和Elves 的名字在英语中都有小精灵的意思。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小组于1990 年进行了最早的观测。研究小组对这类雷电的发生机制,也形成了一些假设的构想。例如雷雨云与上层电离层之间的作用加剧了放电效果,或者认为放电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伽马射线的爆发等。然而,为什么不是朝着容易放电的大地,而是向着电离层放电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期待今后的研究。 图1.29 高度与产生的“逆闪电”(佐藤光辉(日本北海道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