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巧丽 着名美食作家沈宏非曾说过:“凡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好男好女,胃口总是比其他年份的人要好”,他们具有“饥饿年代馈赠的天赋异禀”。看过虹影的新作《我这温柔的厨娘》后,对此,我深信不疑。 虹影,以小说《饥饿的女儿》而备受海内外关注。这样一个具有独特经历的饥饿的女人,成了饥饿的艺术家,她最钟情的正是厨房。她说:我觉得厨房就好像是我的闺房,它带有“女红”的色彩,洋溢着女人最初的情怀和最终的神奇,它有一种女人的私密性在里面。 翻开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调侃美食的书。粗粗读去,扑面而来那么多陌生的食品,听所未听的搭配,闻所未闻做法,那么多不了解的食材,那么多看了名字却完全没有概念的调料,一下子激起我的兴趣和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看过之后,才知道这本书之所以这样吸引人,全因虹影的美食与文字相通,用想像力做成菜谱。 曾几何时,市面上有关美食的书籍铺天盖地,但是很多读者却总感觉越读越没味。尽管有些写食物的书,其意也不全在食物,但流风所及,也只有等而下之了。照这样看,总有一天,还不如看食单与食谱来的直接,只是那样的话,早先那些写得了一手吸引人的美食文字并开创的这一流派的前辈们,看到写食文字就这样虎头蛇尾被人糟蹋,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心里不免小小担忧也深恐失落而轻轻叹口气呢。 幸好,虹影并没让大家失望。她的这些文字,并非纯是谈食物的,主角虽为食物,描绘的却是生活,有遥远沧桑的美食回忆,有千奇百怪的西式菜肴,更有魂牵梦绕的四川家乡菜????无论哪种,都渗透着作者对美食无法割舍、无法压抑的浓烈情感,这也是这本书与市上畅销的美食书的截然不同之处。 作家虹影的美食文章,更多的是她的个人体验,讲的是做饭的心情,可以看作是进入内心的一把钥匙。她把厨房比喻成闺房,带着强烈的女红色彩,因为厨房,往往是一个女人展现真我的一个舞台。在这里,她们可以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地舞蹈。而厨房细节的铺陈,也可以窥探出一个女人的内心。虹影把爱和想像力完全融入到了每道食物的烹饪中,“一个女人的厨房”无非是说一个女人做食物的心境完全可以决定食物的味道,食物的味道又会反作用于品尝者的心情。其实,我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是对生活的体认,一个对食材懂得珍惜的人,往往是比较注重生活细节的人,也是懂得自我欣赏的人。 美食,本来是用来满足挑剔的味蕾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愉快的精神之旅,带着些文化批判和思考的味道,打开了我们无限的想像。 比如说到火锅,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从火锅的配料却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心态。四川和北京,一南一北,火锅的味道大不相同。不过,这几年随着人员的流动,火锅的味道也在融合变化,食物的进化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 对美食的不同理解,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虽不能指导我们具体操作一道食物,却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和对食物的认知,让我们知道食物的内涵?,而不至于为吃什么苦恼。 发现美食的过程,就是美的全部调动,因为味蕾的刺激不是简单的心理功能的满足,而是精神的双重愉悦。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从作者这些文字的阅读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东西方美食的全新体验。 饮食的最高境界或许就在饮食之外。吴藕汀老人的《药窗诗话》,其中有一段深得饮食真味:“近来市肆中出售一种三角形的饼饵,美其名曰蝴蝶饼……灯下抄?书,每至深夜。三分一只的蝴蝶饼,倒是我最高的享受,吃他二只点点饥。真像庄周那样浑浑噩噩,‘栩栩然’好比在梦里一般。”最普通的食物带来最高享受,原?因在于真性情。 作为作家的虹影是特立独行的,作为美食家的虹影是刁钻苛刻的;但谁?又能说不正是这独特而刁钻的味蕾,成就了美味的文字,成就了今天的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