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很遗憾地看到,有些父母总在没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就要求孩子做这做那。 他们并不知道孩子有什么才能、喜欢什么、能做好什么,只是一味将别人都看好的东西强加到自己孩子身上;或者为了超过其他孩子,而强迫自己孩子学习。 所以,一看到在韩国或在世界上出现了优秀的高尔夫选手,就让孩子学习高尔夫;觉得电影明星很耀眼,就让孩子们去上演技班;别人家出了钢琴家,自己的孩子也要去学习钢琴……殊不知,那些成名的人为了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曾经历了多少的苦恼、努力、挫折和教训!这样的父母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些,只是单纯地被他人的富裕和名誉所诱惑。 嘴上说是为了孩子的幸福,但事实是否是这样?请父母们三思。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所以,父母在为孩子寻找发展道路时,一定要慎重。孩子为了取得成功,以后要投入多少努力;他们是不是甘愿投入这样的努力;万一失败了,他们的人生会怎么样……这些问题都要仔细地分析和对待。 在韩国,孩子们在进入大学之前,要参加激烈的竞争考试。一旦到了大学,由于找不到继续学习下去的理由,他们就会开始彷徨,把不能排放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以外的其他地方,白白荒废了美好时光。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必须抛弃"只要努力学习,终究会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这样的想法,树立起清晰的人生目标。看看周围的情况就不难发现,成功并不是那些整日迷迷糊糊、没有目标的人能够取得的。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一定要花点心思找到自己的道路。就像爬山,很多人在找到了道路之后,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地付出,也不一定能成功。那么,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要怎么走的人,又如何能期待成功和幸福呢? 在这点上,做父母的有责任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否则,孩子们只会觉得混乱,这样一来,在还没有达到目标前,父母和孩子都会泄气。 接下来,父母自己也要明确子女教育的目的,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成长之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大家考虑是将孩子培育成医生还是律师。教育远远不是只有选择职业这么简单,教育有更远大的目标和更深广的内涵。 对我而言,我想让孩子们成为喜欢帮助别人的热心人。在我们家中,孩子们学习的理由就是他们要成为热心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认为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做社会服务时,孩子们很自然地受到了感动,他们很喜欢我们工作时的氛围和感觉,并且明白如果他们也想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必须努力学习。 回想当初,我之所以创建东岩文化研究所,说到底是出于一个母亲特有的教育热情。虽然这里头也有作为学者的使命感,但是,如果我同时不是一个母亲,没有想好好养育子女的迫切感的话,我不可能会将那么困难的社会服务坚持五十多年。 初来美国留学时,我丝毫没有想过要在美国长期生活,只是没想到结婚后马上怀孕了。我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己惊慌的心情。当时,对于美国的异乡生活,我们夫妇尚且没有完全适应,何况还要养育一个孩子!眼看着肚子里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想着怎样才能做好一个母亲的问题,我非常无助,几乎夜夜失眠。 那时我很喜欢去书店,希望可以在那里找到一些指导书,但是翻遍了整个书店,也没有找到我要的那种关于如何在美国养育韩国孩子的书,也就是关于在多人种聚集的社会上如何养育少数民族孩子的书。 后来,我又想到了大学图书馆。 "对啊,哈佛大学图书馆肯定有。" 但是很遗憾,在那里也没有找到。在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很沮丧,但随即我想: "看来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解答这些问题。但是我不能因此而放弃,我有责任找到答案。让孩子在美国长大是我们的决定,孩子没办法选择。所以,孩子作为美国社会中的韩国人,是否能够好好成长、幸福生活,责任全在我们这里。" 于是,在怀孕的最后几个月里,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周围的母亲。我看到很多平日里忽视的东方母亲们,看她们和孩子是怎么对待对方的。但是,恰恰因为关注太多,所以苦恼的时间也比较长。 我看到,很多妈妈并不知道该怎样跟孩子相处,或者,她们并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没有意识到一个母亲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有多么大。特别是一个有三个儿子的东方家庭,还给我带来了不安和强烈的危机感。那家的孩子不但没有礼貌,而且也没有作为孩子应该有的活泼和开朗。他们的表情总是忧郁的,让人看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或许很多人会说,他们在陌生的环境里长大,肯定会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但是,这里面有母亲的失职。 教育不是经验的传达,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学习、互通有无 子女教育,有时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阶段、发展状态,并保持高度的警觉。同样的方法,环境变了,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变了,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有时甚至可能起到反效果。再有意义的故事,也要挑合适的时机去讲。 记得孩子们第一天上学时,我让他们穿白衬衫和西裤。周围的同学都是美国人,我担心孩子在他们面前没有信心,所以要他们穿得干净、有品位。想法是没错,但当时却起了相反的作用。由于这样的着装太拘束,在运动的时候孩子们在体育课上无法自由玩耍,也就没办法跟其他同学融入到一起。本来我是希望通过着装拉近孩子和其他同学的距离,结果却南辕北辙。 当时我总结教训,发现着装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场合来选择。后来,在美国生活久了,我渐渐感受到,事实上美国高度崇尚自由性和创造性,有点不拘一格的意味,而我们的这种"韩国式端正"很多时候是不适合的。这种文化氛围的差异,让我在很多方面碰过壁,当然,也包括教育孩子这件事。 再用心的父母,也没法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正确判断。何况我们生活在国外,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我不断地对这些失误进行总结和反思,花费了很多心思。 另一个重要的反思是,我不能太看重自己作为长辈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长辈意味着权威和经验,意味着要让别人听自己的。但事实上,在急速变化的多元文化中,这种经验是靠不住的。不把自己当长辈,而是跟孩子一起探索、学习、互通有无,这种做法让我在孩子的教育和沟通上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明了。 我想劝告父母们,一定要丢弃要求孩子"这么做,那么做"的固有观念,同时也要丢弃把孩子赶向特定的方向的强迫观念。 还是那句话,子女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很特别,都需要我们去特别对待。下次在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通过这么做达到什么目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明确了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就会清晰起来。 再回到那个着装问题上。由于一开始判断失误,后来我就有意识地根据情况来指导孩子。我那六个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即使是同胞兄弟姐妹,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一样。同是医学院毕业,我的大儿子经常西装革履;但身为麻醉科专业大夫的二儿子却喜欢穿工作服,即使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也是穿着手术服。 站在母亲的立场上,我当然希望孩子们都像大儿子一样穿着干净、正式,我也这么要求过他们。但是我认为,应该把这些都看作是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如果我不断唠叨二儿子穿着要正式的话,只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头脑聪明、一心扑在研究上的二儿子哪有时间穿衣打扮呢! 肯定孩子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于他们自豪感的建立很重要。孩子的价值取向从小就有,即使是兄弟姐妹也都有所不同。父母应该将这些都看做是优点,并从内心去理解和尊重。 父母的作用更多在于把握大方向。再疼爱孩子、关注孩子,父母也没有权力插手孩子的每一件私事。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路要走,这些选择,跟父母没有关系。
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请三思,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
书名: 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作者: 全彗星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副标题: 一手打造出6个博士的韩国首席妈妈私家教育全纪录
译者: 邵娟
出版年: 2009年9月
页数: 214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742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