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朋友之间不溺的相知相谅,最好 孙:人际的经营说到底是交朋友,进而化敌为友。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朋友遍天下,但回到生命的真实,现代人通常所领会的是热闹中的孤独。朋友的确是阶段性的:有童年的朋友、小学中学的朋友、大学的朋友以及工作中的朋友。当年无话不谈的朋友过了一定阶段后就会产生陌生感,连在一起谈话都有困难。不知您有没有这样的感慨? 林:我自己过了一个年纪之后,基本已没有一般人所谓的密友,关系都比较疏淡。像我和你谈起的台湾汉声杂志的负责人艺术家黄永松,好像很熟的朋友,但一年也都见不到一次,这种朋友其实占着多数。 孙:那您怎么确定你们是朋友? 林:就是相知。相知缘于一种高于情感的理解,就是你知道他做事会是什么分寸,什么样的落点,他有什么事要帮忙,帮就是。这样挺好,不溺。 孙:男人女人不同。男人生死契阔,不拘小节。女人就看重一些温暖的小细节,重在分享,所以有闺蜜一说。 林: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一些同伴,绝对不是坏事。除了情感需要,也是一种切磋。一段的朋友就是一段美丽的回忆,但不能将之想成永恒的关系,夫妻尚需要法律来连结,朋友怎么可能?重要的是珍藏那种情分。 孙:我不记得是哪个朋友所说,有次吃饭,他看另外一桌俩男人,吃一口菜碰一杯酒,根本不说话,也莫逆于心。而我的几个女友碰一起,就忍不住叽叽喳喳,像您所说,修养全无,哈哈。 林:我听你们谈话就是年轻人的状态,生命没那么复杂,沉淀没那么多,所以一说就通,一通就应,跟朋友的感觉就是一挂的。年事变高,有很多感受就不容易跟朋友分享,所以需要你独自领受、啃噬,相知相谅已属难得,真要有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其实是种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