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并未教导“三苦” 若不注意自己的修行方式,很可能会将老师的话变成一种教条或意识形态。自从佛陀说第一圣谛是“苦”以来,许多优秀的佛弟子运用其善巧以证明地球上的一切皆苦,“三苦”之说就是其中一种尝试,但那并非佛陀的教法。 第一种苦是“苦苦”(dukkha dukkhata),即与苦受相关的苦,例如牙疼、发脾气,或在某个冬日感到酷寒等。第二种是“行苦”(samskara dukkhata,聚合之物的苦),任何聚合而成之物终将坏散,因此所有合成物都称为“苦”,甚至像山川日月这些尚未衰败的事物也是苦,因为它们最后都会坏灭而造成苦。当你相信一切聚合物皆是苦时,你怎么可能找到喜悦?第三种是“坏苦”(viparinama dukkhata,与变化有关的苦),今天我们的肝脏可能很健康,可是一旦年纪大了,它就可能让我们受苦。欢庆喜悦并无意义,因为喜悦早晚会变成痛苦。苦,是笼罩一切的乌云;喜悦不过是假象,唯有苦才是真实的。 两千多年以来,佛弟子一再宣称,佛陀教导一切感知的对象都是苦,包括所有物理现象(桌子、太阳、月亮)、生理现象,以及所有善、不善、非善非不善的心理状态。佛陀逝世后一百年,修行者已在复诵以下的偈语了:“此是苦,生命是苦,一切皆苦。”他们认为,要获得第一圣谛的洞见就得重复此偈语。根据一些注释者所说,假如不经常复诵,就无法证得四圣谛。 当今有很多人机械式地称念佛号或做类似的修行,这些人深陷于形式、语言文字与概念中,而未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接受及修习佛法。不用智慧,也没有老师与道友让你明白正确的修行之道,这样的修行会很危险。复诵“生命是苦”这类的语句,可能有助你注意到自己即将对某事产生执著,但无益于了解苦的真正本质,也无法揭示佛陀为我们所指出的道路。 以下这段对话重复出现在许多经典中: “诸比丘!有为法(依赖种种条件而存在的事物)是常,还是无常?” “世尊!有为法是无常。” “若事物是无常,那么它们是苦,还是乐?” “世尊!是苦。” “若事物是苦,我们能否说它们是‘我’或‘我所有’?” “不能,世尊。” 当我们读到这段经文时,可能会认为佛陀提出过“诸法皆苦”,而我们必须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去证实它。然而,同样在这些经典的其他部分,佛陀则说他只要我们在苦现起时辨认它,未现起时则辨认乐。到了佛陀的开示以文字书写记录时,视一切为苦的修行必然已相当普遍,因为以上所引的经文,比知苦与知灭苦之道的教法更为常见。 “三法印”是指无常、无我、涅 “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的论证是不合逻辑的。当然,倘若相信某件事物是“常”或有“我”,一旦发现它是无常且无独立的自我时,我们可能会受苦。但在很多经典中,视苦、无常、无我为“三法印”,据说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具有“三法印”。将苦和无常、无我放在同一层次,这是个错误;无常和无我“放诸四海皆准”,两者是一切事物的“标志”(mark),但苦不是。我们不难看出桌子是无常的,而且并没有一个独立于所有其他非桌子要素(例如木材、雨水、阳光、家具制造商等)的自我,但桌子是苦吗?只有当我们将恒常或独立的特性强加于桌子时,桌子才会让我们受苦。当我们执著于某张特定的桌子时,使我们受苦的不是那张桌子,而是我们的执著。我们承认愤怒是无常的,也承认无独立的自我,且充满苦,但要说一张桌子或一朵花充满苦则很奇怪。佛陀教导无常、无我,是为了帮助我们别被事相所束缚。 “三苦”的理论是为了证明苦的普遍性所作的一种尝试,那么生命中还留下什么喜悦呢?我们在涅槃中发现了它。佛陀在若干经典中说,涅槃(看法与概念完全泯灭的喜悦)才是“三法印”之一,而不是“苦”。这在北传的《杂阿含经》(Samyukta Agama)中出现四次,龙树也援引另一部经为证,将涅槃列为“三法印”之一。对我而言,设想一种完全没有因概念而产生障碍的情况,远比看待一切皆苦来得容易。我希望学者和修行者都能开始接受一切事物皆以无常、无我、涅槃为特征的教法,别殚精竭虑地想证实一切皆苦。 以正确的名称指出苦因 另一个对佛法的常见误解是,我们所受的一切苦都是由贪爱造成的。在《转法轮经》中,佛陀的确说过贪爱是苦因,但他如此说是因为贪爱列于诸烦恼之首。若我们运用智慧,就能看出贪爱可以是一个苦因,但如嗔怒、无明、疑、慢、邪见等其他烦恼也都可能导致苦。无明引发错误的认知,我们的苦绝大部分来自于它。 为了方便记诵而缩短经典篇幅,一连串术语中的第一项通常被用来代表整个序列,例如在许多经典中,以“眼”代表六根,以“色”代表整个五蕴(skandhas)。如果我们练习辨别自己的苦因,就会看到苦有时是因为贪爱,有时是由于其他因素而起,说“生命是苦”过于笼统,说贪爱是导致一切苦的原因又未免过于简化。我们应该说“这种苦的根源是某种烦恼”,然后以正确的名称指出它,例如胃痛就称之为“胃痛”,头痛就说是“头痛”。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如何发现自己的苦因与自我治疗的方法呢?佛陀的确教导苦谛,但他也教导“现法乐住”(drishta dharma sukha viharin,快乐地安住于事物的实相)的真理。修行要有成就,我们就必须停止证明“一切皆苦”的企图,事实上,我们更必须停止试图证明任何事。如果我们能以正念触及苦谛,即能辨认自己的苦、苦的特别成因,以及去除苦因与止息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