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歌[试读]
那像诗篇又像论文似的日子
“两部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一是充满讥讽智慧的《围城》,一是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未央歌》……”(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 “20世纪汉语故事100强” 香港《亚洲周刊》选评,评委有余秋雨、王蒙、刘再复、谢冕、王德威、南方朔等。 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把《未央歌》看做抗战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其他三部是: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追忆似水年华》,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国版的《红楼梦》, 有人说,这是一篇非常时期的《桃花源记》, …… 历史也罢,小说也罢,... 查看全部[ 那像诗篇又像论文似的日子 ]
作者鹿桥简介
鹿桥,原名吴讷孙,英文名Nelson Ikon Wu(Ikon是他的小名音译)。1919年6月9日生于北京,先后就学于燕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耶鲁大学,1954年在耶鲁大学取得美术史博士;此后在旧金山大学、耶鲁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执教。2002年3月19日鹿桥病逝于波士顿,享年83岁。 鹿桥是一位左手写诗篇右手写论文的作家及学者,集学术理性与文学感性于一身;他不仅对中国艺术史卓有研究(这部分的著作多以英文出版),还著有《未央歌》《人子》《忏情书》等文学畅销作品。 鹿桥的笔名原为“鹿樵”,“鹿”字取名的灵感来自北京名媛、南开大学的校花——鹿笃桐。至于“桥”字,“原本是选‘樵夫’的‘樵... 查看全部[ 作者鹿桥简介 ]
《未央歌》大事年表
> 193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1月1日正式开学。次年,鹿桥进入该校文学院外文系学习,并在此度过了大学四年的美好生活; > 1942年,刚毕业的鹿桥开始了《未央歌》的创作; > 1945年,《未央歌》创作完成,但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付梓无期; > 1959年,《未央歌》在香港经人生出版社帮助,由鹿桥自费出版,在海外华人界引起反响; > 1967年,《未央歌》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一时风靡校园,学子争相购阅,洛阳纸贵; > 1988年,台湾著名校园歌手黄舒骏创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随之传唱海峡两岸; > 1998年,鹿桥回台湾短暂访问,轰动一时... 查看全部[ 《未央歌》大事年表 ]
朴月解密《未央歌》人物原型
宛如乌托邦的《未央歌》,书中主角大余、小童、大宴、伍宝笙、蔺燕梅,到底有没有原型?一直是读者关心的问题。作者鹿桥的侄女朴月说,事实上,《未央歌》是鹿桥以日记《忏情书》为基础,人物的原型多半来自他就读西南联大时的朋友。 “小童”便是鹿桥自己。中学同学雷颖形容鹿桥“不失赤子之心,聪明而有智慧”、“永远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男生”,吸引很多“干姐姐”照顾。宛如女神化身的伍宝笙,据说当年西南联大学生一看,马上能指认是鹿桥最敬爱的学姐祝宗岭。朴月还曾亲自前往大陆拜访这位真实版伍宝笙。“大宴”便是台湾前“经济部长”李达海。严肃、博学的“大余”则是一位姓李和姓徐学长的化身,李学长后来在北大任教,但与祝宗... 查看全部[ 朴月解密《未央歌》人物原型 ]
黄舒骏:我与《未央歌》的渊源
在我国中毕业的那个暑假,自己找来了《未央歌》这本书来看,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类似琼瑶的那种的连续剧的文章,那个剧照上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宛如《未央歌》时代的重现。”我当时对这句话很好奇,什么又是《未央歌》呢?所以就去找这本书来看,连续三天就把这本600多页的《未央歌》看完了。后来我上了台中一中,高一时我们班的导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为我们介绍《未央歌》这本书,说是希望我们高中三年能像《未央歌》里面的情境一样,感到幸福,感到温暖。这时我吓了一跳,心想怎么会这么巧啊……后来班上大部份同学也都看了这本书,还常以这本书里面的情境去讲所有的事情,还自己分配角色,去扮演书本里面的角色。不过由于我们... 查看全部[ 黄舒骏:我与《未央歌》的渊源 ]
陈平原: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两部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得以在抗战的烽火中酝酿成型。一是充满讥讽智慧的《围城》,一是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未央歌》,二者分别代表“大学叙事”的两个侧面——现实的以及批判的,理想的以及诗意的。钱钟书(1910—1998)笔下的三闾大学,固然是虚构;鹿桥描述的西南联大,又何尝真的是写实?无论是虚中有实,还是实中有虚,小说家所描述的三闾大学和西南联大,已经成为我们关于现代中国大学的最为鲜活的记忆。 1938—1939学年,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外国语言文学系开设的课程,除全校性的“大一英文”和“大二英文”,还有英文系的选修课“文艺复兴时代文学”和“现代小说,而当年听钱先生讲王尔德... 查看全部[ 陈平原: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
朱红:夹在《未央歌》里的那枝玫瑰
一 昆明的夏天,除了澄蓝一片的天空和叶隙间跳跃不定的阳光能让人想起这是暑月,所有的鲜花还有空气都令人如沐春风。晚上八点的翠湖,风渐凉渐大,几只舞动的风筝在落日余晖中依稀可辨,云南大学门外的文林街也还是斜斜地延伸出去——藉着暮色的晕染,周遭所见,仿佛就是《未央歌》里的情景。 ………… 初次知道鹿桥和他的《未央歌》,是一位朋友告诉我。据她说,在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社会,四十余年来莘莘学子都是读着《未央歌》成长的,虽然对于他们而言,西南联大在时空上都相距已远,但书中那种青春的憧憬,却伴随着他们踏入各自的大学校门。 二 鹿桥先生是在西南联大毕业一年之后才开始撰写《未央歌》的。七七事变后,北大、清... 查看全部[ 朱红:夹在《未央歌》里的那枝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