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西游不成精[试读]
代序 追求大智慧 解读大智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闵惠泉 真不知道孔夫子当年是根据什么就下了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样的断语。或许是认为,但凡进入此年龄段的人就理应如此。笔者年岁看长,但着实“心虚”,进而怀疑圣人说的兴许是他自己。要不怎么接连跨入两个阶段,大千世界的人与事和解读它的“文本”,竟有那么多令鄙人困惑不解的?近读岱远老弟写的《看罢西游不成精》,赞叹之余就生出了无限感慨:《西游记》你真读懂了吗? 首先是对原作者吴承恩(虽有疑义暂且不论)佩服得五体投地。你想想,别人即便写出传世名著,不也生出诸多是非或带来“阅读禁忌”。什么“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什么“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之类。可你就没听说不... 查看全部[ 代序 追求大智慧 解读大智慧 ]
藏在纸缝儿里的真经
据说,在中国所有的文学作品里,普及程度最高的就要数《西游记》了。往通俗了说,谁都见过光屁股的小孩子随便拿个棒子,幻想着自己就是正在进行“七十二变”的孙猴子;若是谈论风雅,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大学问家郭沫若老先生和诗可以算得上是风雅之极的千古佳话了吧?但和来和去,不还是没跑出“千刀当剐唐僧肉”啦,“金猴奋起千钧棒”啦什么的吗?是所谓“大雅近俗”嘛! 下到刚刚会听故事的三岁玩童,上至名声显赫的学者、政要,不管是男女老少,也不管身处都市还是乡村,认不认识字都无所谓,几乎90%的中国人对于《西游记》的故事都能说出个大概齐。不仅如此,《西游记》的影响力早已经超越了东土大唐的疆域,遍布到四大部洲的各个角落... 查看全部[ 藏在纸缝儿里的真经 ]
通天河底下有个洞
中国传统的小说和戏剧大多喜欢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让它在浪漫的完美中谢幕。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时不能做夫妻,死了以后就是变成蝴蝶也要团聚在一起,多么的完美浪漫!本来没有结尾的《红楼梦》不是也要续上了一个让凡夫俗子们能够接受的圆满结局才得以广为流传的吗?但是讲述取经故事的《西游记》却并不是这样的。取经,取经,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的就是取经,然而,师徒一行千辛万苦带回东土大唐的经书却是残缺不全的。 “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有它的寓意,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就当数这丢损了经书的这最后一难了。尽管这场劫难并不在五方揭谛、四值功曹等等诸神为唐僧所记录的灾难簿子里,可对于唐三藏来说它却是... 查看全部[ 通天河底下有个洞 ]
孙猴儿就是你的心
常听人们说一句俗话,叫做“石头子儿里蹦出来的”。这话大概来源于《西游记》,因为好像这大千世界里只有《西游记》里的No.1——天产石猴孙悟空才是从石头子儿里蹦出来的。 如果问一百个人对孙悟空的印象是什么?可能会得到一百种答案:什么勇敢无畏啦,神通广大啦,热爱自由啦,幼稚急躁啦,自以为是啦,居功自傲啦,等等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人们会对孙悟空有种种不尽相同的印象呢?其实就是因为这孙猴儿代表的是一颗心,一颗人人都有的心,心若一动,千变万化,自然印象各有不同了。 何以见得?你看,孙猴儿长着一个桃子脸,永远不停地蹦来蹦去,不正是一颗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的心吗?孙猴子学艺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 查看全部[ 孙猴儿就是你的心 ]
真做假时假亦真
翻开《西游记》,几乎每一回里都涉及了一个相同的命题: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在《西游记》里几乎凡有真的则毕竟有假的: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假的;无所不能的如来佛祖有假的;神勇英武的二郎真君有假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连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有假的!神仙菩萨有假的,妖魔鬼怪有假的,花鸟鱼虫、法宝兵器……样样都有假的!可以说,《西游记》的故事就是在无休无止的真真假假之中展开的。这倒很像我们的现实社会——名烟、名酒有假的,食品、药品有假的,新闻有假的,演唱有假的,球赛有假的,钞票有假的……据媒体报道:连张学良、孙中山这些活跃在上个世纪初的历史人物这几年也都能冒出个假的来满大街溜达。连郭德纲的相声里都说... 查看全部[ 真做假时假亦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