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鲸之旅2[试读]
2 岁到2岁半共读的留白与挑战
刚开始都很好。在某本绘本共读时突然意识到不对劲。就好像意气风发地和小鲸鱼周游在大海上,借由某个契机举目四望,始觉风向变了,漫无目的的嬉游不知何时已进入真正的航道。螺号震响,大旗飘扬,传说中瑰丽、有趣的幻想王国开始展露它伟大的细部,展示它的巍峨与秩序。成长翻开它令人肃然起敬的新一页。 这本引起我家“骑鲸之旅”重大转折、强烈撼动我内心的书,叫《风到哪里去了》。 这本书里有个小男孩总在无穷无尽地提问—— “白天不见后,太阳到哪里去了?”男孩问。“白天并没有不见,它只是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这里是晚上,别的地方就是白天。 太阳会到那个地方升起。”他妈妈回答。 “风停了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小... 查看全部[ 2 岁到2岁半共读的留白与挑战 ]
绘本是童心的剧本
如果你从孩子几个月或一岁开始进入共读,并使用“演”的魔法。随着孩子越来越熟练地运用语言,越来越有自主意识,你会发现,“演”这个魔法并不来源于任何聪明人的发明与倡导,它原本就存在在孩子的天性里。孩子身临其境地信任书、遵守游戏规则,具有把图画演变成行为和感受的能力。 记得有很多父母愤愤地跟我提过,《大卫,不可以》是一本“坏”书。因为孩子看了这本书,会模仿着挖鼻孔,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不穿裤子到处跑。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大卫,不可以》这本书最大魔法之所在。这本书像一面用幽默灵力灌注的镜子,让你亲眼目睹孩子的感性洞见。 换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分野,只要借由某种介质,他们可以轻... 查看全部[ 绘本是童心的剧本 ]
涂鸦改变读图
即将30个月时,米尼全面进入边喃喃自语边拿着画笔涂鸦的“边说边画”时期。听他解说自己的画,从“下着雨的大海上的海鸥”到“落满花朵的路上的汽车群”,从“生气的爷爷”到“想念米尼的爸爸哭着和米尼抱在一起”和“头上长着雨伞的人在大暴雨里走”…… 笔触固然稚嫩之极,但嘴里絮絮叨叨、独坐在窗前长时间埋头于画板的他的模样,和这个岛连绵不绝的暮春雨季一起印在了我的回忆里。 那时,我们正好共读到《安迪和狮子》。一开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延续之前“两周到两周五幼儿喜欢历险内容绘本”这一判断(见第一则绘本笔记)—— 小男孩独力面对一只嘶吼的怒狮,帮了它的大忙,还站在气势汹汹的人群前,大声阻止大人们攻击狮子,最... 查看全部[ 涂鸦改变读图 ]
感受力的钝角三角形
这段时间以来,共读(时间依旧是最长的)、涂鸦(时间在三者中最短)、手工(在此三者中,时间延续和专注力增长最明显)开始形成一个互相依靠、彼此承托、良性循环的“钝角三角形”。 来源于有形实相(图画和语言)的共读,其目的朝向不可触摸、不可言传的幻想王国;动作上源于身体活动,内容上反映内心思想与情绪的涂鸦,是从幻想王国折射而来的心象,二者之间发生着相关却并不直接的联系。在2—3 岁这段非常奇妙的人生阶段,语言类与非语言类的表达、沟通、倾诉行为都以“不失混沌”的状态持续发展,它们像两只奇袭小分队,在途径交叉、布满沟壑的“成长山脉”上各自为营。什么东西的存在,能推动它们尽快汇合? 这时候,即使没有大人... 查看全部[ 感受力的钝角三角形 ]